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课 题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课
时
1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说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3)简要说出“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并利用 “板块运动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提供陆地变海洋、海洋变陆地的实例说明海陆变迁,开阔学生视野。
(2)观察、分析2.13图~~2.15图,思考海陆变迁的事实依据,并试着解释原因。
(3)读“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观察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沧海桑田,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形成科学世界观。
(2)通过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3)通过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激发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养成科学态度。
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教学方式
启发式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教?具
教
科
书、
一
体
机、
课
件
难?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
新授
巩固检测
(一)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二)从世界地图上获得的启示
1.魏格纳
2.大陆漂移说
探讨题:
1.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性;
2.动物相似性;
3.古老地层相似性。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
2.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探讨活动题:
1、红海成因
2、地中海地带的变化
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七大洲、四大洋,你能指图说出吗?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直是这样的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海陆的变迁
板书课题
提出读图要求
电子板上展示相关图
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
你知道还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
读图的结论:
1、海洋变陆地
2、陆地变海洋
3、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海洋变陆地
课件展示相关图
提出阅读学习的要求:
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
课件展示动画:大陆漂移的过程
归纳:研究结果,有力的证实了---大陆确实在漂移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大陆漂移说来探讨
提出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读图、阅读教材内容,逐步解决问题
巡视督导,关注学困生。
指导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组织探讨活动:
课件提供相关资料
参与探讨,给予鼓励
重点指导中下等生进行分析
学案习题
评价鼓励
指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按老师的要求读图,尝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解释地理现象的原因并用语言表达
举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读阅读材料,认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概括说出获得的启示
对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拼合展开想象,
结合教材中的活动题理解大陆漂移说
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读图2.22,2.23说出六大板块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
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试着分析裂谷带、山系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尝试用板块构造的观点解释
口答
笔答
互相补充
复习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温故知新。
带着问题开展学习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
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求真的科学态度
通过报纸演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途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充分利用课件资源、教材
资源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养成科学态度
巩固新知,
检测学习效果
2’
3’
3’
5’
5’
5’
5’
10’
小结
请大家回顾今天的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呢?师生根据板书总结本课知识点
谈收获,讲感受,归纳知识
有意督促学生有所收获
构建知识体系
2’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 地壳的变动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
2. 海面的升降
3. 人类的活动 三、 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评测练习
1. “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含义是( )
A. 填海造陆种田 B. 世事的变迁
C. 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植桑树
2. 下列原因不属于海陆变迁主要原因的是( )
A. 人类活动 B. 刮风下雨 C. 地壳运动 D. 海平面的升降
3. “大陆漂移假说”是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 )
A. 魏格纳 B.哥伦布 C. 李四光 D. 哥白尼
4. 地壳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 )
①断裂陷落 ②地表隆起 ③形成高大山脉 ④形成新的海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
6.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
A. 亚欧板块与非洲碰撞挤压的结果
B.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
C.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
D.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由火山爆发而成
7.知识小论文:《我的前半生》——简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关键词:板块、板块运动:碰撞挤压或张裂
课件23张PPT。你准备好了吗? 指出并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名称亚 洲南
美
洲欧洲非 洲北美洲大洋洲南 极 洲abcdefg赤道大
西
洋印
度
洋 北冰洋太
平
洋太
平
洋AABCD海陆的变迁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学习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正确理解“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在地图中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会分析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3、通过读图、讨论,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实 地 考 察 荷 兰我国东部海底喜马拉雅山脉 请同学们对下列三个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看一看能发现海陆变迁的哪些线索?活动一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喜马拉雅山脉我国东部海底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是什么原因?荷兰的填海造陆工程
——围海大坝考察结论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自然人为一、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海陆轮廓的争论我们脚下的大地在
运动,七大洲、四大洋
是不断变化的。大地多么坚固、
稳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历史再现现象观察结论:二、大陆漂移 说假 论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2亿年前6500万年前现在大西洋太平洋——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南
美
洲非 洲 大
西
洋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我只能生活在热带浅海,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我不会飞,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这好比撕碎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活动二:搜寻证据2、动物的相似性论据——1、大西洋两岸轮廓吻合三、板块的运动张裂碰撞挤压板块运动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学以致用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3、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读图分析: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发生张裂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归纳总结:活跃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海陆的变迁 课堂小结海陆变迁原因: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活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板块的运动:A.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B.板块碰撞挤压、张裂运动;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地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德国 魏格纳
大陆漂移说知识小论文:《我的前半生》——简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关键词:板块、板块运动:碰撞挤压或张裂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块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的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两块大陆相互挤压和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一)(四)(三)(二)谢谢大家!板块碰撞挤压板块1板块2山脉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山系全球六大板块A A 亚欧板块BB
非
洲
板
块CC 印度洋板块DD 太平洋板块EE
美
洲
板
块F 南极洲板块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