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

文档属性

名称 地下森林断想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0 10: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洞天福地世外仙境生机蓬勃谁持彩练沉舟侧畔作者: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
1972年又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
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掌握下列词语:
瘠薄
沉湎
孱弱
浩瀚无垠:
隐姓埋名:
愤懑
万籁俱寂(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chán)软弱无能。yín形容广大;繁多。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mèn):气愤,抑郁不平。(lài):形容非常寂静。
yǐn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 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段 快速浏览课文,
勾画关键词句,
归纳地下森林
的形成过程。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
毁灭、平静、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得到了期待已久的荣光。 再读课文,
读出画面,
读出情感。合作探究 地下森林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煎熬:
山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峡谷——依然如故、毫无生机。
在艰辛中期待和希望着什么……
不公:
阳光的不公 无情、寒冷的霜冻
帮助:
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公平大师——时间理解分析 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 “几万年的代价”是指: 一、极言时间之长; 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 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 “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什么?)读一读再现生动的画面;传达丰富的情感。品一品
地下森林有哪些
令人感动的品格?
示例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 。
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理解一篇文章往往要联系其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
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
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
对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生平经历:
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
如花岁月正值“文革”,命运
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
地生活工作了8个年头,委屈
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
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
田垄之间,更不甘于骈死于
槽枥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
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
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读课文,
读出感想,
读出启迪。 你的启迪格 言、警 句 、事例……(可以自创,可以引用)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地下森林给了作者什么“启迪”? 请你代她写几句格言警句。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坚忍终会造就成功。
优秀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里也能生长。
黑暗,更加使人追寻光明。
小草得阳光关爱,也没有成为森林。
置死地而后生
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得成功
……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
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老师的感想同学们:
你们即将面临中考,踏上人生的征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能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将课文与课后练习三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课文充分运用想像,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是作者的“断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
而所附短文则是平实写来,不带什么感彩,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断句。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文体所体现的思维和语言的不同:抒情散文,是用感情的主观的笔调写成;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的客观的笔调写成。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抒情散文采用“焦点关注”,即突出重点不及其余;说明性文章要全面介绍。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