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4.6《超重和失重》教案(2)(粤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物理:4.6《超重和失重》教案(2)(粤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广东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12-01 19: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超重与失重
一、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b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
超重与失重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与生活常见现象的结合应用,教学中应多与生活现象联系,重点是分析出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用弹簧称和台称称物体的重力。
[提问]弹簧称是怎样称出物体的所受重力的?
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对平衡条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
弹簧称:平衡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弹簧称给物体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弹簧称读出来的数值跟其受到拉力对应,根据作用力与反作力原理,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称给物体的拉力相等,所以弹簧称能读出物体所受到重力对应的数值。
[提问]称同一个物体时,弹簧称的读数会不会发生变化?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做演示:在下面三情况下用弹簧称物体,同学观察读数有没有变化。
a匀速; b加速向上; c加速向下。
同学可以观察到弹簧称的读会比物体实际的重量或大或小,这样就可以引出课题,同时对超重与失重有初步的了解:
超重:用工具称物体时,读数超过了物体原来的重量;
失重:用工具称物体时,读数比物体原来的重量小,好像失去了一部分重量。
四、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提问]在上面三种情况下,哪些还满足平衡条件,哪些不满足平衡条件?如何从受力角度分析弹簧称读数变大或变小的原因?
a匀速:还满足平衡条件,所以弹簧称读数不变。
b加速向上:从运动学知识知道:加速度是向上的,而从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跟加速度方向一致向上,重力不变,而弹簧称对物体的拉力变大,即弹簧称受到的拉力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物体原来的重量大,属于超重。
c加速向下:加速度是向下,物体所受合外力向下,弹簧称对物体的拉力变小,其读数比物体原来的重量小,属于失重。
类比弹簧称,让学生分析台称的工作原理,然后提出问题:用台称称物体的重量时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的现象吗?
[提问]同学们坐升降机有何感受?(讨论、交流感受)
刚上升:会感觉到心突然往下沉;
刚下降:感觉到心好像悬起来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请同学感觉下面实验。
过 程 运动情况 方向 方向 合外力方向 比较支持力、重力 超重或失重
上升 加速 N G
匀速 N G
减速 N G
下降 加速 N G
匀速 N G
减速 N G
在靠着讲台边缘铺一层比较厚的海绵,请一位同学闭着眼睛经历两个过程:从海绵上走到讲台和从讲台走到海绵上,然后说出感受。可以体会到:从厚海绵走到讲台的感受与在刚上升的电梯中一样:心沉一下;从讲台走到厚海绵上的感受与在刚下降的电梯中一样:心悬一下。分析原因:
a从厚海绵走到讲台:人受到支持力突然变大。这跟人站在刚上升的电梯中的受力情况是一样的。
b从讲台走到厚海绵:人受到的支持力突然变小。这跟人站在刚下降的电梯中的受力情况是一样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如果在电梯中用台称称一个人的重量也同样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
五、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分析和填写下表格:
填写该表格比较符合认识过程:
电梯上升或下降:从静止到运动,属于加速;然后匀速;接着从运动到静止,属于减速。
判断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判断方向:a加速:与初速度方向一致;b匀速:加速度为零;c减速: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判断合外力方向以及比较支持力与重力大小关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判断超重或失重:支持力大于重力属于超重;支持力小于重力属于失重。
[提问]超重或失重跟哪个物理量有关?
目的为了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加速上升
向上{ 合外力向上N > G超重
减速下降
加速下降
向下{ 合外力向下N < G失重
减速上升
[提问]超重是物体的重量变大,失重是物体重量变小吗?
经过上面分析,完整归纳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提问]人站在台称上,蹲下和站起两个过程,台称的读数怎样变化?
让一位学生在台称上做上面动作,验证自己结论是否正确。运用上面的分析方法,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
[提问]用弹簧称称物体时,放手让其做自由下落,这时读数为多少?
做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得出完全失重的定义:
完全失重:如果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这种情况是失重的极限,称为完全失重。
六、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到这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学生主观感受→分析→得出概念→加深理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切身体验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超重与失重的最有效途径。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