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石灰吟》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 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苍劲( ) 使劲( ) 劲头( )
二、照样子,认真写,再组词。
锤 凿 焚
( )( ) ( )( ) ( )( )
三、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 ________
千磨万击 千变万化 _
四、按古诗内容填空。
《石灰吟》是 朝 写的。吟,古代诗歌 的一种名称。
五、默写《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在《石灰吟》这首诗中最少能找出3个体现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精神的词,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基础知识达标】
一、jìng jìn jìn
二、锤子 开凿 焚烧
三、示例:喜怒哀乐 笔墨纸砚 梅兰竹菊 (诗词歌赋 花鸟虫鱼)
万紫千红 千军万马 千变万化
四、明 于谦 体裁
五、石 灰 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 碎身(清白 浑不怕)
【能力提升】
1.杜牧认为项羽可以重返江东,再图东山再起,这是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角度来写的;王安石认为即使项羽重返江东,也未必能够东山再起,这是从历史的发展、事情最终的结果考虑的;李清照则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种大丈夫宁折不弯的英雄态度,这是从人的品格、气概的角度来评判的。前两首诗是从理性角度分析的,后一首是从感性角度感慨的。解析:第一首诗抓住“包羞忍耻”这个词语,表明作者的态度“大丈夫能屈能伸”。第二首诗抓住“肯与君王卷土来”,这是一个反问句——他们难道肯和项羽重返中原,以图霸业?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他们未必肯,项羽即使重返江东,宏图也未必实现。第三首诗一个“思”字,表明了作者赞颂项羽宁肯战败,乌江自刎,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行为,认为这是英勇的行为。
2.第一首的观点:一时的失败不是最终的定论,如果能够忍受屈辱,卧薪尝胆,结果也能像勾践一样一雪耻辱。
第二首的观点:即使项羽返回江东,他也未必是最终的胜利者。
第三首的观点:项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行为值得人们敬仰。
解析:这道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只要学生能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古诗词赏析在小学阶段要求不必过高,主要鼓励学生去表达。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解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课文朗读录音、PPT课件
1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一、解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
3、背景介绍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我会读。
chuí záo c fén
锤 凿 焚
(3)我会写。
千锤万凿 焚烧 粉身碎骨
三、朗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于谦吟道——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于谦吟道——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3.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灰留下了清白,于谦也要向石灰一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板书:托物言志)
四、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要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房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老师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回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那么画像上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朝皇帝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意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
2.看完材料,你对于谦这个人又有些怎样的了解?请写在方框里。
3.学生汇报。
(三)入境诵读
正月二十三这一天,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有何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在天地间悠悠回荡——(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于谦的志向。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很多的诗,都是诗人“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与志向,你知道还有那些吗?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
略
课件16张PPT。1.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学习目标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石灰吟》
“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
于谦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
石灰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背景简介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锤 凿 焚 我会读chuí záo 我会写千锤万凿 焚烧 粉身碎骨 fén1、普普通通的石灰,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思考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于谦吟道——朗读成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于谦吟道——朗读成诵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重点赏析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灰留下了清白,于谦也要向石灰一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房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老师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回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那么画像上的人是谁呢?
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朝皇帝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重点赏析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重点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从小就决意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重点赏析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正月二十三这一天,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
假如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重点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有何惧?
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重点赏析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在天地间悠悠回荡——重点赏析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