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将相和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4 07:28:05

文档简介


《将相和》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ǎn qiè lián pō zhū wèi xuē qù
( ) ( ) ( ) ( )
lǐ zhí qì zhuàng tóng xīn xié lì wú jià zhī bǎo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璧( ) 秦( ) 廉( )
  壁( ) 泰( ) 镰( )
  避( ) 奏( ) 谦( )
三、缩句。
1.一列长长的火车飞快地通过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蓝蓝的天空中飞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东方小吃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四、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方——大大方方 客气——客客气气
浩荡——( ) 世代——( ) 日夜——( )
五、给加点的词填上反义词。
积少成( ) 同甘共( ) 转败为( )
异口( )声 里应( )合 口是心( )
和氏璧
  古书《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是在荆山上找到一块罕见的美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楚厉 王左看右看,觉得这不过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认为卞和在戏弄他,是欺骗君王。一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接位。卞和跛着一条腿,再一次入宫去献玉。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又砍掉了他的右脚。
  楚文王即位以后,有人报告,说卞和抱着一块宝石跪在荆山脚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连眼睛都哭出血来了。文王就派人去问,是不是因为前两位国君砍了他的双脚而委屈难受?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难过,我痛心的是宝玉被当作石头,一片忠诚却成了罪名。”楚文王召见了他,命人将玉石一琢磨,果然是一块熠熠闪光的美玉。文王十 分感动,因为这块宝石是卞和奉献的,就命名为“和 氏壁”。
  “和氏壁”传到楚威王时,被赐给了一位有功的丞相。后来,丞相府遭贼人盗窃,宝玉被偷走,卖到赵国,到了赵惠王手里。
  秦灭六国以后,这“和氏壁”又到了秦始皇手里。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作为传国之宝。从此以后,这玉玺成了皇权的象征,似乎谁得到它,谁就有资格当皇帝。所以后来诸侯争雄,打进皇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这颗“传国玉玺”。
  秦末,项羽和刘邦争雄,汉高祖刘邦首先攻入咸阳。取得了这颗玉玺,把它作为汉王朝的国宝,代代相传。至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逼得孝元太皇太后交出玉玺。太皇太后气得将玉玺摔在地上,这件国宝被砸掉了一个角。据说,王莽后来叫工匠用黄金镶补了。再后来呢,这宝物就不知去向了。
1.简要说说“和氏壁”名字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单列出短文中所介绍的和氏璧的流传过程。
卞和→( )……→( )→( )→小偷→( )……→( )……→( )……→孝元太皇太后

答案及解析
【基础知识达标】
一、胆怯 廉颇 诸位 削去
理直气壮 同心协力 无价之宝
二、 璧玉 墙壁 躲避 秦朝 泰国 节奏 廉颇 镰刀 谦虚
三、1、火车通过大桥。
解析:去掉修饰词语:“一列长长的”“ 飞快地”“ 雄伟的南京长江”
2、飞机在飞行。
解析:不改变原意,去掉修饰词语。
3、小吃店有小吃。
4、 小台灯是礼物。
解析: 不改变句子原意,去掉“那盏红色的精致的”“ 我的生日”。
四、浩浩荡荡 世世代代 日日夜夜
解析: AABB 结构的词语,把两个字重复。
五、多 苦 胜 同 外 非
【能力提升】
因为是一个叫卞和的 人奉献的,所以叫“和氏璧”。
解析: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看出。
楚文王、楚威王、有功的丞相、赵惠王、秦始皇、刘邦
解析:在短文的四、五、六、七自然段看出和氏璧的流传过程。

《将相和》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3、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课文朗读录音、PPT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导入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将”“相”各指文中的谁?“和”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2、简介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二、听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1)我会认
璧 廉 颇 缶
(2)我会写
赵 壁 骗 怯 廉 颇 辞 缶 卿 削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胆怯:胆量小;畏缩;害怕。
侮辱:欺侮羞辱;使蒙受耻辱。
击缶:敲击瓦缶。古人或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缶,瓦盆。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理直气壮: 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想一想本文讲了什么事?
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2、回答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四、再读质疑。
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交流: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今天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将相和》大家都知道了“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关于这两位人物,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2、蔺相如、廉颇简介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 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二、 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
(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 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是真心用城池来换。)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怎样?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蔺相如——勇敢机智)。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叫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蔺相如——不畏强暴)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2、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A、“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
前因: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想占赵国便宜。
后果:秦王吃亏。
B、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 勇敢 随机应变)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3、自学负荆请罪。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
前因: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
后果:负荆请罪
(3)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
4、“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
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小结: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课件27张PPT。第一课时1、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学习目标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和”是什么意思?
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
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简介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侵略课文
朗读课文
朗读璧 廉 颇 缶我会读mèi 我会写赵 壁 骗 怯 廉 颇 辞 缶 卿 削fǒuliánpō胆量小;畏缩;害怕。胆怯:
侮辱:
完璧归赵:
理直气壮:
负荆请罪:欺侮羞辱;使蒙受耻辱。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解释词语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理清思路2、回答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理清思路“将”指_______,
“相”指_______。
“和”的意思是 : 齐心协力,保卫赵国廉颇蔺相如2、回答问题。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理清思路完 璧 归 赵
渑 池 之 会
负 荆 请 罪第二课时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学习目标导入今天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将相和》大家结识两位著名将相。
“将”指的是?
(廉颇)
“相”指的是?
(蔺相如)
关于这两位人物,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蔺相如简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 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简介学习完璧归赵重点赏析 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是真心用城池来换。重点赏析3、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怎样?“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态度坚决 。重点赏析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勇敢机智4、依据词语,认识人物形象。重点赏析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叫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蔺相如——不畏强暴4、依据词语,认识人物形象。5、“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重点赏析学习渑池之会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想占赵国便宜。 秦王吃亏。前因:后果:6、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重点赏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勇敢 、随机应变学习负荆请罪重点赏析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7、“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前因:后果: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重点赏析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8、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9、“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重点赏析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归纳总结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