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掩耳盗铃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4 23:25:19

文档简介


《掩耳盗铃》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遽:
铿然:
椎:
2、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1)范氏之亡也:
(2)钟:
(3)则:
(4)负:
(5)锤:
(6)况然:
(7)遽:
(8)悖:
(8)恶:
3、翻译下面句子。
(1)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旨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学会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快车。
板栗
阳春三月,细雨如丝,板栗(lì)树悄悄地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在春天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板栗树长得十分茂盛。一棵棵绿树像一顶顶撑开的大伞,碧绿的枝叶像一把把蒲(pú)扇,在柔和的春风中轻轻摆动着。
春末夏初,板栗树上盛开着一串串毛茸茸的淡黄色的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清香。
秋天到了,树上结满了圆圆的、长满了坚硬小刺的淡青色的板栗果。不久就变成黄褐色了。板栗果像一只只小刺猬挂在枝头。成熟了的板栗果会自动裂开,露出褐色的果实。果实表面有一层坚硬的外壳。剥去硬壳,再刮去里面一层薄薄的淡黄色的毛皮,才现出嫩黄新鲜的果肉。把果肉放进嘴里生吃,甜滋滋的,味道好极了。
文章中还有类似的词语吗?
一颗颗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给板栗填上恰当的颜色: 的枝叶→ 的花→ 的板栗果→ 的板栗果→ 的果实→ 的毛皮→ 的果肉
②板栗树在 抽出新枝,长出嫩叶,
,开出毛茸茸的淡黄色的小花,
就结满了淡青色的板栗果。
(3)请用 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jù;kēng;chuí
2、(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槌子或棒子。
(6)况然:形容钟声。
(7)遽:立刻。
(8)悖:荒谬。
(8)恶:害怕。
3、(1)有个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2)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3)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4、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5、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6、做了坏事又想让别人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
课后能力提升:
1.(1)一顶顶 一把把 一串串 一阵阵 一只只
(2)①碧绿 淡黄 淡青 黄褐 褐 淡黄 嫩黄 ②阳春三月 春末夏初 秋天
(3)一棵棵绿树像一顶顶撑开的大伞。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二、出示生字,学习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
(2)组词
三、分析课文
1、有得铃者,欲负而走。
译文:有个人偷了一口铃,准备背着它逃跑。
则铃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铃怳然有音。
译文:但是,这口铃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铃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译文:他生怕别人听到铃声,来把铃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2、他知道偷铃铛的后果了吗?从文中哪句话看出?请画出来。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你们读了寓言后知道了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了坏事又想让别人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四、读课文,理解内容?
?1、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2、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3、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五、全文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六、课后作业?
续写《掩耳盗铃》?
写作提示:
1、偷铃铛的人被发觉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2、偷铃铛的人会知道错吗?
3、我们要怎样做人呢?
七、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课件10张PPT。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课文导入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秋》简介椎( chuí ):敲打东西的器具。
怳(huǎng)然:形容声音响亮。
遽( jù )掩其耳:急忙。理解字词有得铃者,欲负而走。
译文:有个人偷了一口铃,准备背着它逃跑。
则铃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铃怳然有音。
译文:但是,这口铃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铃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译文:他生怕别人听到铃声,来把铃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课文分析他知道偷铃铛的后果了吗?从文中哪句话看出?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思考课文你们读了寓言后知道了什么道理?读后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了坏事又想让别人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理解内容 1、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2、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
(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3、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被人发觉)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全文总结
续写《掩耳盗铃》
写作提示:
1、偷铃铛的人被发觉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2、偷铃铛的人会知道错吗?
3、我们要怎样做人呢?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