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实用课件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历史实用课件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7-25 08: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2.掌握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情况。
3.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诗歌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风雨为何下钟山?让我们走进战略大决战。●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本。
2.结合学生用书,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探究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民踊跃参军 阅读材料: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
  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1)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总结:封建土地政策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标志: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探究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8月130万280万上升430万365万背 景 1机动兵力士气后方危机四伏低落巩固背 景 2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P1269林彪、罗
解放了东北全境
歼敌47万多先打两头分割包围 渡江作战 江阴渡江战役湖口解放战争胜利南京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1949年5月27日,
解放军进入上海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
军解放上海。进城部队为了
不惊扰市民,露宿街头。 南京解放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民意,坚持独裁,发动内战,失去民心;
而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与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②人民解放战争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国民党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
③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士气高涨
国民党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歌诀小结:国共战略大决战,歼敌一百五十万,渡江战役南京占,蒋家残余退台湾。随堂达标案
●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请完成学生用书练习册。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练习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