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狱中题壁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6 16:41:48

文档简介


《狱中题壁》同步练习
一、巧辨双胞胎(比一比,再组词)。
壁( ) 俭( )
璧( ) 检( )
狱( ) 肝( )
伏( ) 杆( )
二、字典公公来帮忙。
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如用部首查字法,应当先查
部,再查 画。这个字可以组词 。
三、千古美文我知晓。
狱中题璧
【 】谭嗣同



  
一、诗词句意我全会。
(1)望门投止思张俭
望门投止:
句意:
(2)忍死须臾待杜根
须臾:
句意:
(3)这一首《狱中题壁》表现了谭嗣同怎样的胸怀,请你在下面写一写。

二、课外阅读。
剑胆琴心谭嗣同
在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是一个(①)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剑胆琴心”的雅号。
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于是12岁时开始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当时与他( ② )的是一把“七星剑”。后来他得到了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从此,他将“七星剑”留在“大夫第”,将“蕉雨琴”和“凤矩剑”带在身边,寸步不离。因此,他得到了这样一个雅号——剑胆琴心。
(1)根据提示,在( )处写上合适的成语。
①头顶云天,脚踏大地。 ( )
②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
(2)谭嗣同的师傅是哪两位?

(3)谭嗣同有一个什么雅号?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壁 虎 节俭 监狱
和氏璧 检查 起伏
二、Y,yù, 犭,6,牢狱。
三、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课后能力提升
一、(1)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句意是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救护。
(2)须臾:片刻,瞬间。句意是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如杜根一样复出,为国效力。
(3)为了自己的理想,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二、 (1)①顶天立地 ②形影不离
(2)“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
(3)剑胆琴心

《狱中题壁》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意从词句入手感受诗歌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革命者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甘愿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诗中所表现的豪情壮志。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一、课题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板块的两首诗歌,我们从苏武、文天祥的人格中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也从崇高的民族气节中受到感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狱中题壁》。
二、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著名维新派人物,“变法六君子”之一,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1898年曾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写作背景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自强。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皇帝,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让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因为写于狱中,故题《狱中题壁》。9月28日,谭嗣同等六人被害于北京菜市口。
3、生字学习
节俭 监狱 肝胆 望门投止 须臾 横刀 肝胆 昆仑
全诗翻译
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内容解析
“望门投止思张俭”
东汉末期,张俭被反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嗣同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忍死须臾待杜根”
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谭嗣同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悲壮感。
五、全诗总结
谭嗣同在狱中写下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两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六、拓展阅读
1、诗歌欣赏
有感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昊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2、正气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正气歌》所说:“时穷节乃见”,一生的学习、追求,在国破被俘的生死关头,表现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能战胜一切的浩然之气。
课件11张PPT。课文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板块的两首诗歌,我们从苏武、文天祥的人格中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也从崇高的民族气节中受到感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狱中题壁》。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著名维新派人物,“变法六君子”之一,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1898年曾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作者简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自强。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皇帝,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让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因为写于狱中,故题《狱中题壁》。9月28日,谭嗣同等六人被害于北京菜市口。写作背景 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全诗翻译“望门投止思张俭”
东汉末期,张俭被反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嗣同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内容解析“忍死须臾待杜根”
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谭嗣同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内容解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悲壮感。内容解析 谭嗣同在狱中写下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两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全诗总结 有感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昊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拓展阅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正气歌》所说:“时穷节乃见”,一生的学习、追求,在国破被俘的生死关头,表现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能战胜一切的浩然之气。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