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1、《世说新语》二则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俄而雪骤(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答案】(1)家庭聚会(2)不久,一会儿(3)相比
【解析】(1)“内集”属实词,一词多义。“内”指内部,文中指家庭内部,“集”,即集会之意。(2)“俄而”为古语中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今已不用。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词即可。(3)“拟”为“相比”之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案】(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一:“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解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尊君在不 学而不思则罔
B.太丘舍去 又渐如高舍
C.下车引之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D.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答案】D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案】(1)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2)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或“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解析】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译文字字落实。注意关键字解释。还要注意文通句顺,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地名人名不必强行翻译。
3.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的情节。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据理驳斥友人
【解析】起因在开头,根据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可总结出;高潮可联系原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概括为:元方据理驳斥友人。
4.选文在为人处世方面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了人既要讲信用,又要懂礼貌的道理。
【解析】从两方面回答(可以联系元方的话):(1)要讲信用;(2)又要懂礼貌的道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③诏:帝后的命令。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 )
(2)而深奇爱之( )
【答案】(1)像 (2)认为……与众不同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答案】(1)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2)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解析】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差”“拟”“对”“况”等词语的翻译。
3.“琼以状闻”有以下三种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B.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C.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A项对“琼以状闻”理解不正确。“琼以状闻”的意思是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或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此题除了读懂这句话外,还要读懂上下文。
4.《咏雪》与《黄琬巧对》中,两位主人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主人公都机智过人。
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黄琬巧对》中: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参考译文】
【乙】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并且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下车引之( )
②相委而去( )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
【答案】①拉,牵拉;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
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答案】①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
的看法。
【答案】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此题解答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