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
第03讲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征战沙场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入仕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1)形式标志:标题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曲》中“无花”既指“天山雪”是积雪而非雪花,又有不见花开的意思。
B.《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直接写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C.《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D.《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2.虽然两诗都写到了“闻折柳”,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3.上阕两句运用了什么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
4.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渔家傲·秋思》与《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6.(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试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从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两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7.《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有什么含意?
8.这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出 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上联中的“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画面。
11.结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13.“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1.B
【解析】“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2.《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3.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自己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的生活往事。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上阕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匹马戍梁州”,即指从军生活——奔赴万里边防,杀敌报国。“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迹,指自己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4.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最后三句总结作者的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作者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
5.D
【解析】D项,“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错。“怨恨”表达过重,应是戍边的愁苦,有家难回的无奈。
6.示例:《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心理描写(或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和思乡愁苦之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或外貌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使至寒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苦闷之情。“单”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题干要求通过对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来分析两文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如范词可分析环境描写,王诗可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前者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后者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之情。总之要读懂诗句,找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了解写作背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具体诗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7.飘飞的蓬草,比喻诗人自己(答“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的含意。“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征蓬出汉塞”中比喻诗人自己。
8.《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从军行》抒发的是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结合《使至塞上》的写作背景:诗人被朝廷派到西北边塞慰问将士,实际上被排挤出朝廷,他把自己比作“征蓬”和“归雁”,写出自己的漂泊和抑郁,所以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从军行》首联“心中自不平”中“自”字表现了书生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据此即可解答。
9.一个“孤”字,不仅写尽了边塞的旷远荒凉,环境之恶劣,而且尽情倾诉了戍边将士的疾苦,同时又委婉批评了朝廷对边关人员不体恤、不关怀的做法。语言婉转深沉。
10.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11.表达了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当政者不关心体恤边关将士镇守边关的坚苦的不满之情。
【解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诗歌言情,是为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文的意境来理解诗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揣摩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本诗要抓住诗句中的几个意象:“羌笛”“玉门关”——塞外;杨柳——离别,离愁;春风:喻指皇恩。再结合诗文背景分析作答。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仔细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抒发的情感,并对名句或关键字做出赏析,然后辨析各个选项,分析作答。C项,表述错误,这首诗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精神。
13.不好。“抱”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的掌握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这句诗中“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现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2018年中考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哪种?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谁?
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2018年中考山东泰安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6.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边塞诗 高适(岑参)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常识的识记。《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所以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唐代主要的边塞诗人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等。
2.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诗文内容的理解。(1)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貂锦”原指战士身上穿着的衣服,这里采用的“局部代整体”的借代的修辞手法。(2)诗文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沙场。这两句诗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的悲壮事实。“誓扫”“不顾”等词语,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据此理解概述作答即可。
3.“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项正确,“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的季节特点。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C项,理解分析错误,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6.D
【解析】本题考查对借景抒情写作手法的赏析。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羌管悠悠霜满地”意思是: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D句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孔雀东南飞》)
迎娶刘兰芝的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就越强烈。
2.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壮阔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这种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