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第04讲 行旅诗和闺怨诗(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第04讲 行旅诗和闺怨诗(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6 12:4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
第04讲 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内心总会激荡着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愁思,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月、雁、笛、柳)传情,或因梦寄情。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失去自由、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淮夜泊
贺 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①,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②正摇摇。
【注】①朱箔:红色窗帘。②旆:旌旗。
1.“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注】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
7.试赏析“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中“凉”字的妙处。
8.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代指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9.从首联 、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 节。
10.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1.“开”和“弄”用得极妙。“开”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美感,能使人想象到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的体态。“弄”写出了吹箫女优美的姿势,让人感到箫声在风中的婉转悠扬。
2.答案示例: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
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
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的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声,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沉寂。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3.兴长——惆怅。
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了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对诗歌关键词语的理解。应留心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体会该词在诗中创设的情景以及该词传达出的感情,这里“兴长”“惆怅”表达了作者从喜悦到思乡的惆怅的心情变化过程。
4.“龙钟”指泪流纵横的样子。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龙钟泪不干”般的泪雨滂沱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此题,需要积累重点词语的意思。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第二句“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擦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表达了作者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意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衬托的表现手法。江水碧波浩荡,更加衬托出水鸟羽毛的雪白。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就像要燃烧的火焰一样。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等,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这里从诗歌主旨句“何日是归年”中理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7.凉,既指天凉,又写心境的孤独与凄凉。“凉”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理解“凉”这一字时,既要考虑其原意,又要结合整首诗来理解其内在含义,同时还要考虑到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赏析古诗词中字词的用法,既要考虑到字词本身的含义及在诗中的具体意思,同时又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背景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情。
8.表达了诗人月下独处时的离愁别怨以及寂寞孤独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注释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理解本诗情感时,我们要结合“夜久无眠”“频”“三更”“凉”“缺”等词来综合理解,由此可看出诗人“离愁别怨、寂寞孤独”的感情。
9.登高 望远 重阳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
10.“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写出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写出对官场的厌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并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2018年中考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018年中考江苏苏州卷】下面是徐祯卿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在武昌作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3.徐祯卿的诗“熔炼精警”,请以诗歌第一联或第二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4.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说说你的理解。
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其作用。首联的意思是“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这两句开门见山叙写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首联用“凋伤”“萧森”描写出秋景的阴沉、萧瑟,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定下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抒发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3.示例:①第一联中用“叶未下”“秋欲生”,写出了树叶泛黄但还未落下的景象,渲染出秋天将至未至但秋意渐生的凄清氛围,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②第二联用一个“独”字,突出偌大的武昌城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第一联中用“叶未下”“秋欲生”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第二联用一个“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伤之情。
4.尾联以雁乐衬人悲,借问大雁为什么乐于远途跋涉,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漂泊他乡的倦怠之意,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与惆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尾联借问大雁为什么乐于远途跋涉,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1.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如: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2.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心上人归来的心情。
3.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写作手法。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如: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人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