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27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27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7-27 09:37:23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东周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问题1:
对比三幅图,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秋后期的诸侯国
春秋后期形势图
问题2:
春秋霸主中的晋国与齐国在战国时分别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课本回答)
三家(赵魏韩)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形势图(课本p32页)



西







战国铜壶(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
名词解释:
战国:因各大国连年征战、相互兼并而得名。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唐)《流沙》
战国形势图(课本p32页)
看图,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yǐng]
问题3:
结合课本,谈谈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3年。后来赵王改派赵括为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骄傲轻敌,导致赵军大败。结果赵括被射死,赵军投降。为了彻底削弱赵国,除了240个年幼士兵被放回赵国报信,其余40多万士卒全被活埋。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春秋争霸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
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当霸主,号令诸侯。
兼并对方,扩充疆域,最终实现统一
中国在兼并战争中逐渐走向统一
大争之世,人人皆有争胜之心。不争,则亡。
相关背景:
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频繁的兼并战争,西周以来的井田制及分封制走向瓦解。
问题4:
想要富国强兵,各国能否继续沿用西周的旧制度?
变革旧制,增强国力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邹忌改革
乐毅改革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公仲连改革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秦孝公
(大意:诸侯各国都鄙视、轻视秦国,这是秦国的奇耻大辱)
变法前的秦国
经济:
④秦国国力贫困,沿用井田制(公田无利可图,私田不纳税),阻碍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⑤秦国各地的长度、重量、容器不一样,不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也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政治军事:
①旧贵族世代拥有封地,实力强大,对中央政府造成威胁。
②政府对民众管理松散。乡里常聚众私斗,影响社会安定。
③旧贵族享有世袭特权,享受高官厚禄。许多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得不到爵禄,因而无法吸引人才及军队战斗力低下。
问题5:
商君(商鞅)相(治理)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仇恨)者。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引起哪些人的仇恨?为什么?
相关史事
太子的两个老师故意唆使太子犯法,以阻止新法的推行。商鞅不畏权贵,严格执法。两位太子师分别被脸上刺字和割鼻子。从此,旧贵族不敢在公开破坏变法,新法顺利推行。
商鞅变法遭到秦国旧贵族的激烈反对。除了秦孝公的坚定支持外,商鞅为什么能变法成功?
问题6:
不畏权贵,严格执法
立木为信
有令必行,取信于民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战国策》
问题7:
……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富国强兵
政治上:改革内政,废旧立新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现状
问题8: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由谁修建的?
材料阅读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江水奔腾而下,但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都江堰示意图
玉垒山
水害
水利
鱼嘴
玉垒山
宝瓶口
飞沙堰
玉垒山
都江堰示意图
竹笼卵石
玉垒山
都江堰示意图
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谈谈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是如何发挥分水、防洪、灌溉的作用的?
问题9:
玉垒山
问题10: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修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结合课本,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有什么影响?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动荡
大变革
七雄并立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
(战争之变)
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
(制度之变)
铁器牛耕的推广
兴修水利(都江堰)
(生产之变)
检测题
1.战国时期,发生了“三家分晋”的事件。这“三家”是
A.齐、楚、燕
B.韩、赵、魏
C.秦、赵、魏
D.齐、韩、赵
2.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诸侯国的是
A.燕国
B.秦国
C.齐国
D.楚国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争有
涿鹿之战
桂陵之战
长平之战
牧野之战
A.
B.
C.
D.
4.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A.尊王攘夷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鼓励耕织
5.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A.改革户籍制度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6.后人写诗“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称赞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
A.修筑都江堰,造福于民
B.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C.进行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D.发明了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