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中考2年模拟复习学案】专题十一、诗歌鉴赏(课外)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3年中考2年模拟复习学案】专题十一、诗歌鉴赏(课外)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7 16:39:13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诗歌鉴赏(课外)
考点定位。
1.了解古诗词曲的基本常识——文学常识识记。
2.划分朗读节奏。
3.词句理解与欣赏——理解词义、句意和欣赏词语、句子。
4.意境与画面描绘,主旨与情感把握——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二、常见考点。
考点一 文学常识填空(高频)
考点二 划分朗读节奏(低频)
考点三 词句理解与赏析(高频)
考点四 意境与画面描绘(高频)
考点五 主旨与情感把握(高频)
考点六 写作方法分析(高频)
考点七 体会语言特点(高频)
三、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
1.文学常识: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类记忆。熟练记忆古诗词作品的作者及其字、号、生活年代,作品风格等。
2.诗词朗读节奏划分法。诗词句子一般可按意义或音节划分朗读节奏,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时要兼顾意义,不可把表达完整意思的词语生硬地划分开。
阅读方法解密:①四言诗一般是“二二”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五言诗一般是“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七言诗还有很典型的“四三”式,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词句理解与赏析
阅读方法解密:
(1)理解词义、句意。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句子的含义。
(2)赏析词语。①解释词语,中考侧重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应从词性、情感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等方面进行赏析。②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或作用。③点出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怎样的情形等。
(3)赏析句子。①准确指出句子用了何种手法:修辞的角度(如比喻、拟人、双关、夸张、对偶等),写景的角度(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②结合语境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点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给人怎样的启示、感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等。
【答题模板】运用……手法,形象生动(委婉含蓄)地描绘了……,抒发(揭示)了……的情感(哲理)。
4.意境与画面描绘
阅读方法解密:
(1)可景物特点概括法:首先要整体感知写景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从诗句中找出能突出表现所写景物特点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来概括。
(2)诗歌意境品味法:品析诗歌意境,应注意“景、境、情”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即要求答出“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什么情感”。一般分为三步: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5.主旨与情感把握。
阅读方法解密:
(诗人思想情感“六看”法)。
①看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②看作者:通过作者确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和创作风格;③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④看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
⑤看小序、注释:小序和注释常常交代了创作年代、创作缘由、创作经过或背景,注释还能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⑥看关键词、句:注意诗词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者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
具体做法:通读全诗,从作者、题目、内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诗,从而把握诗人情感。
【答题模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6.赏析或领悟表达技巧
阅读方法解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路一般是:①揭示技巧(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以及各种修辞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歌中是如何体现这种技巧的;③表达效果:(结合句意、主旨、情感)这种技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题模式为:这首诗歌采用了……(表达技巧),……(独特作用)写出了……(句意),表现了(突出了)……(主旨情感)。
7.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
阅读方法解密:诗词语言特点分析法。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
答题步骤: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全诗(词)的语言特点(如清新自然、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流畅自然、通俗易懂、沉郁顿挫、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缠绵哀怨、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传神、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②析例句: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点;③点作用: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题型一:文学文化常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问题: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__________,_______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
【答案】易安居士,婉约
【解析】本题是一道文学常识题,答题关键在于平时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题型二:赏析语句
宋朝胡仔称:“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请简要赏析“绿肥红瘦”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用拟人化的手法,(1分)构成反义对举,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和红花的凋谢,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关键句的能力。题目中没有指明答题的角度,我们一般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入手,首先指明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技巧的具体运用,再分析运用这种技巧的作用。“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
题型三: 主旨与情感把握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或“以花自喻,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慨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情感,应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句,一般为抒情或议论的句子,此题应抓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用“绿肥红瘦”暗示春天逐渐消失,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题型四: 品味字词妙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1分)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重点词语在表现手法上的应用。“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题型五:描绘画面,理解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2018山东济南天桥区一模)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12.本诗是一首即兴之作,通过描写草萋萋、 、 、 等四幅春日画面,流露出诗人 。(4分)
【答案】水东流,花自落,鸟空啼, 孤寂(凄凉、哀伤、愁苦、叹惋等)
【解析】描绘画面要结合诗句,抓住描绘的核心景物,通过景物特点分析作者的情感。
题型六:赏析或领悟表达技巧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4分)
【答案】示例: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啼鸣。(1分)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通过描写春山中美景无人欣赏之寂静、荒漠,(1分)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时代的叹惋或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伤感。(1分)。
也可从反衬手法(以静衬动、以乐写哀)等角度分析。
【解析】描绘画面+写作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
?
1.(2018成都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五代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
14. 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2017山东滨州)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0—11题。(4分)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恨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2分)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2017浙江舟山)
送人之荆门(5 分)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 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1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 、 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2 分)
13.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 分)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4.(2018山东滨州市)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6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8.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5.(2017甘肃庆阳)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21-2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浮沈:即“浮沉”。 意谓消息隔绝。
2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 B.如梦令 C.天净沙 D.沁园春
2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2018山东德州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7. 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8. “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9. 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7.(2017·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8题。
一剪梅 舟过吴江①
蒋 捷
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2分)
8.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3分)
8.(2018年江苏省宿迁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 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①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5. 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
6. 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9.(2017山东菏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4—5题。(4分)
牡丹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①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②朝霞。
【注】①占断:独占。②破:超出、胜过。
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爱牡丹的两个原因。(2分)
诗人写牡丹为什么要联系洛川神女?(2分)
10.(2018盐城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6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2017四川绵阳)阅读下边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2分)
12.(2017山东济宁)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4分)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明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分)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2分)
13.(2018攀枝花市)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4分)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14.(2017·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3题。(4分)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2.词的上片采用_________________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13.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2分)
15.(2017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6分)
减字木兰花 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2分)
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8上海黄浦区模拟)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残照”的意思是 。(2分)
7.后人在论及做学问时,常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借此所体现的精神是 。(2分)
A.乐而忘忧 B.锲而不舍 C.挺身而出 D.尽力而为
17.(2018天津武清区试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 本词的作者 (人名)是 派词人的代表。(2分)
下列对本词中“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词以“愁”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压抑。
B.本词中的“愁”有词人伤春悲秋、善感多虑的闲愁。
C.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D.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对朝廷政府无奈的悲愁。
18.(2018江苏南通模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6~7。(6分)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6.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 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18盐城市仿真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8.赏析颔联中“引”“衔”的表达效果。(3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与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分析。(3分)

20.(2018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4分)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 、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请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2分)
21.(2018山东东营模拟卷)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8.这首诗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9.结合诗句简要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分)
22.(2018浙江绍兴模拟)
(四)古诗阅读(5分)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5.本诗描写春末、夏初的山村午景。颔联选取了 和 两个意象。(2分)
16.颈联韵味无穷。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3.(2018年营口市中考模拟试题二)
(二)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14——15题。(4分)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5.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2分)
16.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2分)
24.(2018山东潍坊自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4分)
三衢道中①
曾几(宋)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③。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②梅子黄时:黄梅季节,通常是阴雨绵绵。③却山行:改走山路。
12.诗人此次行程看似平淡却路遇惊喜,“却”“ ”和“ ”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喜出望外之情。(2分)
13.联系全诗,赏析“梅子黄时日日晴”一句的妙处。(2分)
25.(2018年营口市中考模拟试题三)
(二)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4分)
中秋对月
【 唐】曹 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5.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 ”是“中秋”,“ ”是“月”。(填入诗句中的词语)(2分)
16.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2分)
26.(2018浙江台州模拟)
(一)菩萨蛮①?(4分)
宋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5.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2分)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27.(2018湖北荆门三模)
(一)古诗赏析(5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8.(1)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了     的氛围,抒发了            的情感。(2分)
(2)赏析诗歌首句加点词“悠悠”的表达效果。(3分)
专题十一、诗歌鉴赏(课外)
考点定位。
1.了解古诗词曲的基本常识——文学常识识记。
2.划分朗读节奏。
3.词句理解与欣赏——理解词义、句意和欣赏词语、句子。
4.意境与画面描绘,主旨与情感把握——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二、常见考点。
考点一 文学常识填空(高频)
考点二 划分朗读节奏(低频)
考点三 词句理解与赏析(高频)
考点四 意境与画面描绘(高频)
考点五 主旨与情感把握(高频)
考点六 写作方法分析(高频)
考点七 体会语言特点(高频)
三、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
1.文学常识: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类记忆。熟练记忆古诗词作品的作者及其字、号、生活年代,作品风格等。
2.诗词朗读节奏划分法。诗词句子一般可按意义或音节划分朗读节奏,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时要兼顾意义,不可把表达完整意思的词语生硬地划分开。
阅读方法解密:①四言诗一般是“二二”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五言诗一般是“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七言诗还有很典型的“四三”式,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词句理解与赏析
阅读方法解密:
(1)理解词义、句意。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句子的含义。
(2)赏析词语。①解释词语,中考侧重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应从词性、情感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等方面进行赏析。②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或作用。③点出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怎样的情形等。
(3)赏析句子。①准确指出句子用了何种手法:修辞的角度(如比喻、拟人、双关、夸张、对偶等),写景的角度(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②结合语境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点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给人怎样的启示、感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等。
【答题模板】运用……手法,形象生动(委婉含蓄)地描绘了……,抒发(揭示)了……的情感(哲理)。
4.意境与画面描绘
阅读方法解密:
(1)可景物特点概括法:首先要整体感知写景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从诗句中找出能突出表现所写景物特点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来概括。
(2)诗歌意境品味法:品析诗歌意境,应注意“景、境、情”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即要求答出“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什么情感”。一般分为三步: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5.主旨与情感把握。
阅读方法解密:
(诗人思想情感“六看”法)。
①看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②看作者:通过作者确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和创作风格;③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④看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
⑤看小序、注释:小序和注释常常交代了创作年代、创作缘由、创作经过或背景,注释还能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⑥看关键词、句:注意诗词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者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
具体做法:通读全诗,从作者、题目、内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诗,从而把握诗人情感。
【答题模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6.赏析或领悟表达技巧
阅读方法解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路一般是:①揭示技巧(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以及各种修辞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歌中是如何体现这种技巧的;③表达效果:(结合句意、主旨、情感)这种技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题模式为:这首诗歌采用了……(表达技巧),……(独特作用)写出了……(句意),表现了(突出了)……(主旨情感)。
7.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
阅读方法解密:诗词语言特点分析法。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
答题步骤: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全诗(词)的语言特点(如清新自然、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流畅自然、通俗易懂、沉郁顿挫、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缠绵哀怨、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传神、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②析例句: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点;③点作用: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题型一:文学文化常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问题: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__________,_______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
【答案】易安居士,婉约
【解析】本题是一道文学常识题,答题关键在于平时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题型二:赏析语句
宋朝胡仔称:“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请简要赏析“绿肥红瘦”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用拟人化的手法,(1分)构成反义对举,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和红花的凋谢,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关键句的能力。题目中没有指明答题的角度,我们一般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入手,首先指明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技巧的具体运用,再分析运用这种技巧的作用。“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
题型三: 主旨与情感把握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或“以花自喻,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慨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情感,应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句,一般为抒情或议论的句子,此题应抓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用“绿肥红瘦”暗示春天逐渐消失,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题型四: 品味字词妙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1分)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重点词语在表现手法上的应用。“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题型五:描绘画面,理解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2018山东济南天桥区一模)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12.本诗是一首即兴之作,通过描写草萋萋、 、 、 等四幅春日画面,流露出诗人 。(4分)
【答案】水东流,花自落,鸟空啼, 孤寂(凄凉、哀伤、愁苦、叹惋等)
【解析】描绘画面要结合诗句,抓住描绘的核心景物,通过景物特点分析作者的情感。
题型六:赏析或领悟表达技巧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4分)
【答案】示例: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啼鸣。(1分)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通过描写春山中美景无人欣赏之寂静、荒漠,(1分)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时代的叹惋或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伤感。(1分)。
也可从反衬手法(以静衬动、以乐写哀)等角度分析。
【解析】描绘画面+写作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
?
1.(2018成都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五代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3. 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
14. 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13. 从“思乡”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思乡小词。词中写岸边烟雨朦胧,花瓣伴着雨滴飘落水中,鹧鸪几声啼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借景抒情,为下文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做铺垫。 14. C
【解析】
13.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结合诗句的内容“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分析,这首诗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思乡之情。
14.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南乡子》表达的“远客”心境是,身在遥远异乡,内心孤独凄凉,思归心切,却只能在潮退的日暮春色里,遥寄乡愁。而C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也是表达了作者深处边疆之“远”,保家卫国,但功业未建,只有在杯酒中表达内心的孤独凄凉,寄托思乡之愁。ABD三项并没有体现出这种心境,故选C。
二、(2017山东滨州)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0—11题。(4分)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恨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2分)
【答案】示例: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画面合理,语言顺畅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把诗句描述成画面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把诗句描述成画面不能等同于翻译诗句,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空白,突出诗句的画面感,营造优美的意境。就此题而言,考生要注意修饰语的运用,如“依傍着人+燕子的动态(飞来飞去)+情态(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修饰词+晚风”,同时还要抓住人(或物)、时、地、事四个要素,把画面描绘丰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思念家乡
【解析】此题是对古诗中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合“远远游蜂不记家”“寻思旧事即天涯”中的“不记家”“寻思旧事”“天涯”词语中,可以判断作者远在天涯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根据提示“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很容易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2017浙江舟山)
送人之荆门(5 分)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 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1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 、 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2 分)
【答案】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句子的意思来回答,“三国已亡逖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写三国时荆门为兵家必争之地,颇为热闹,而今,三国早已灭亡,只留下旧时的城垒,荆门也成了一座荒城,三国时的遗民还有几家住在这里?这是写荆门的历史兴旺;“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由凭吊历史转为歌咏山水,诗人突出荆门为楚蜀接壤的地方色彩,描绘云边小路缭绕巴山,树林里却流动着汉水的奇特景象”,故这两联从历史兴亡、山水奇丽两个方面盛赞荆门。
13.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 分)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答案】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解析】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解答时,首先要明确两首诗尾联的内容,本诗歌的尾联“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自雪》待君赓”,诗人对朋友说:您这次到楚地中部去,应当写诗,流传千年的《白雪》还等待您续写呢。此行心情既轻松,荆门既有史迹可游览,自然景观又兼有楚蜀之特色,故表达对朋友的安慰、期盼、鼓励之情。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4.(2018山东滨州市)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6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8.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答案:(6分)
8.“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馋嘴的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9.(1)对松竹的赞赏之情;(2)对生活的满足之情;(3)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4)对丰收的喜悦之情;(5)对儿童的喜爱之情;(6)闲适之情。评分:共3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5.(2017甘肃庆阳)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21-2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浮沈:即“浮沉”。 意谓消息隔绝。
2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 B.如梦令 C.天净沙 D.沁园春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牌名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结合所学的几种词牌名,然后逐一对照,再确实该词为哪种词牌。从词的句数、字数来看,共6句,33字;平仄来看,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为宜。一二句例用对偶,。第三句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韵。第四句及末句,与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声,第一字宜用平声耳。第五、六为两字迭句,与我们所学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相同。所以是“如梦令”。
2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分析时,首先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弄清全词的情感基调。我们可从词中找出关键词“秋叶”“残月”“西风”等,这些词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气氛,再从“相思”一词中,即可知道本词表达的是作者对妻子的思想之情。
6.(2018山东德州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7. 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8. “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9. 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7. 边塞诗 高适(岑参)
8. 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9. “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解析】
7.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常识的识记。《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所以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等。
8. 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诗文内容的理解。(1)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貂锦”原指战士身上穿着的衣服,这里采用的“局部代整体”的借代的修辞手法。(2)诗文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沙场。这两句诗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的悲壮事实。“誓扫”“不顾”等词语,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据此理解概述作答。
9. 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诗文中的“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将士战死沙场的真实场景,一边是梦境中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虚实相对,对比鲜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据此理解作答。
7.(2017·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8题。
一剪梅 舟过吴江①
蒋 捷
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整体把握,如何表现愁,可从内容、从表达形式,可具体抓住一些词如“一片”“待酒浇”等。也可通过一些描写手段如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如这里的“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是环境描写,通过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渲染惆怅的情感。另外还可以从一些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2分)
【答案】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洗客袍从字面义上是洗衣服,这件衣服是飘泊在外时所穿,所以表达回家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这一点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这只是一分,还有一份呢,题目中有个“心理期待”,实际上也就是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结合上下文还有一个浅层次的内容,那就是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8.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3分)
【答案】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句的赏析。前面的“流光容易把人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很明显是对“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所以情感上是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再结合注释中的背景,应该还有亡国遗民的愁闷,这一点可能不太容易答出来。
8.(2018年江苏省宿迁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 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①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5. 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
6. 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答案】5. 高山、落叶、秋风
6. 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解析】
5.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高山、落叶、秋风。
6.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景物特点加以理解。
9.(2017山东菏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4—5题。(4分)
牡丹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①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②朝霞。
【注】①占断:独占。②破:超出、胜过。
4.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爱牡丹的两个原因。(2分)
【答案】①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风光。②在早晨旭日东升的时候,是牡丹的千姿万态冲破了朝霞,给人带来了美丽和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诗人爱牡丹是因为牡丹的美丽,美丽又体现在两个方面。前两句在所有花都凋谢的时候,唯有牡丹占据垄断了万物风光,因此牡丹是美丽的。后两句比作洛川神女的作品,更是神化了牡丹的美丽,同时还给人带来了希望。
5.诗人写牡丹为什么要联系洛川神女?(2分)
【答案】洛神是“皎若太阳升朝霞”,而牡丹是“千娇万态破朝霞”,犹言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干姣百媚、千姿百态,神女般地钻出,犹如朝霞样的神奇。
【解析】本题考查衬托写法。需要考虑“牡丹”和“洛川神女”之间的关系。其中写牡丹的句子“千娇万态破朝霞”,即取意于《洛神赋》,将牡丹之形、态、色以一“破”字托出。洛神是“皎若太阳升朝霞”,而牡丹是“千娇万态破朝霞”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写牡丹要联系洛川神女。
10.(2018盐城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6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译文】
乔木花开的时候草木其他草木都枯萎了,一场雨后,蘑菇长得非常茂盛。牧童捡了满满一筐,卖给我做晚饭。
【解析】《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11.(2017四川绵阳)阅读下边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4分)
【答案】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待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尊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是典型的写景句,又是开头句,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作答。首句中的“秋”交代季节时令,“木叶”即树叶,“木叶飞”即树叶纷飞,画面显得萧条凄凉。标题中的“思”和“家未归”说明这是思乡诗,“恨难禁”“仰天悲”,可见作者心情悲伤,为全诗笼罩了一层悲凉的感彩。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2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第三句中的“家未归”和诗题中的“思吴江”来看,这是思乡诗;第四句的“恨”“悲”直接表明诗人的心情,其中,“恨”在古诗文中,多为“遗憾”之意。
12.(2017山东济宁)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4分)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明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分)
【答案】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腾,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入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地点:“津”(渡口);时间:“风生” 、“酒尽”;景象:“鼓喧”(催客)、“帆乱”;气氛:紧张忙碌。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夕阳的余辉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中有“借景抒情”,读诗歌第四句,诗中写景“夕阳”指送别的时间已晚,“在沙岸”描写夕阳余晖映照在沙滩和岸上,没有发现人的踪迹,只能想到只有诗人留在岸上的余辉里。抒发的感情自然也可以体会出孤独寂寞之感。
13.(2018攀枝花市)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4分)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答案】: (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 (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表达了诗人端午节的喜悦心情。
(1)本题考查诗歌手法与内容理解。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意思是: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就像“发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句式来看,这两句“粽包”与“艾束”、“分两髻”与“著危冠”词性相对,属于对偶。“粽包”是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艾束”是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插艾枝。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2017·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3题。(4分)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2.词的上片采用_________________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答案】以动衬静(对比) 清幽(寂静)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以新蝉鸣叫来衬托庭院幽静的环境。
13.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2分)
【答案】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一个“碎”字把水珠四溅、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得十分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词中关键词的把握。赏析关键词,在记叙文中一般的答题技巧是“词本义+词文中义+内容+人物形象(心理)”,赏析诗词中的关键词也可用此技巧。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采摘荷叶后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15.(2017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6分)
减字木兰花 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2分)
【答案】端午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传统节日风俗的了解。《减字木兰花·竞渡》是北宋词人黄裳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词人以豪迈的笔势描绘了龙舟赛的盛况,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表达了词人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飞”字用得更好。由于沙洲上浓密的柳荫遮蔽视线,赛船就象从柳荫中飞驶而出。“飞出深深杨柳渚”将舟比作鸟类,“飞”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令人仿佛可以看到群舟竞发的实况。而“冲”字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先表明态度,我认为“飞”字用得好,然后比较“飞”和“冲”的表达效果。结合周围的环境——“深深杨柳渚”,可见“飞”字既写出了赛船速度快,又写出了赛船突然从柳荫中驶出的情形,有画面感。

16.(2018上海黄浦区模拟)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残照”的意思是 。(2分)
7.后人在论及做学问时,常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借此所体现的精神是 。(2分)
A.乐而忘忧 B.锲而不舍 C.挺身而出 D.尽力而为
【答案】6.落日(夕阳、斜阳)的余晖(光)/夕照 (只写落日、残阳1分)
7.B(2分)
17.(2018天津武清区试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 本词的作者 (人名)是 派词人的代表。(2分)
下列对本词中“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词以“愁”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压抑。
B.本词中的“愁”有词人伤春悲秋、善感多虑的闲愁。
C.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D.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对朝廷政府无奈的悲愁。
18.(2018江苏南通模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6~7。(6分)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6.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 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6.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特点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7.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二:“惹”是招引(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19.(2018盐城市仿真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8.赏析颔联中“引”“衔”的表达效果。(3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与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分析。(3分)

【答案及解析】8.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中遇到赦免的高兴心情(1分)。
9. 同:都表达了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的赞美之情,如“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1分)
不同:本诗表达了流放中遇到赦免,和好友登楼赏景喝酒的喜悦之情,如“愁心去”“好月来”等(1分);杜甫《登岳阳楼》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及飘泊天涯、凄凉寂寞的心情,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1分)。
20.(2018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4分)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 、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请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2分)
【答案及解析】
(1) 树阴满地 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符合诗意诗境即可)。
21.(2018山东东营模拟卷)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8.这首诗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9.结合诗句简要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分)
【答案及解析】8.答案示例: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两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拟人,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一种1分,答上两点得2分。
22.(2018浙江绍兴模拟)
(四)古诗阅读(5分)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5.本诗描写春末、夏初的山村午景。颔联选取了 和 两个意象。(2分)
16.颈联韵味无穷。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5、河川(河水) 山村(人家)
16、“鸡鸣午”、“犬吠昏”,以声衬静,衬托出山村的静谧、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山村宁静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3.(2018年营口市中考模拟试题二)
(二)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14——15题。(4分)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5.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2分)
16.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2分)
24.(2018山东潍坊自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4分)
三衢道中①
曾几(宋)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③。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②梅子黄时:黄梅季节,通常是阴雨绵绵。③却山行:改走山路。
12.诗人此次行程看似平淡却路遇惊喜,“却”“ ”和“ ”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喜出望外之情。(2分)
13.联系全诗,赏析“梅子黄时日日晴”一句的妙处。(2分)
【答案及解析】12.(2分)不减 添得
13.(2分)交代了诗人行路时间或者季节,黄梅季节不是阴雨绵绵反而天气晴好,为下文诗人充满惊喜的行程做铺垫(1分,只回答时间不得分);烘托了诗人愉悦、轻松的心情(1分)。
25.(2018年营口市中考模拟试题三)
(二)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4分)
中秋对月
【 唐】曹 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5.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 ”是“中秋”,“ ”是“月”。(填入诗句中的词语)(2分)
16.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2分)
26.(2018浙江台州模拟)
(一)菩萨蛮①?(4分)
宋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5.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2分)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答案】15.(4分)(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27.(2018湖北荆门三模)
(一)古诗赏析(5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8.(1)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了     的氛围,抒发了            的情感。(2分)
(2)赏析诗歌首句加点词“悠悠”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