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人教版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五年级上人教版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7-27 20:1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课时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及第40页练习九第7、8、9、11题。本节课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就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实际需要”的现实意义;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二)核心能力
能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会近似值的意义,初步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存在的价值。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学习重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五)学习难点
合理的运用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复习任务
小强的生日那天,他邀请了17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他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爸爸的公司离家有80千米。他下班开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强很担心爸爸不能准时赶到。你能帮小强算一算吗?
(1)爸爸的公司离家有80千米。他下班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
(2)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
(3)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第(1)问,商是循环小数,为了下一问判断的精准些,学生可以保留不同的位数,体会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来求商的近似值,为探求新知做铺垫。】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交流课前复习任务。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授。因为之前学过的 “四舍五入”法是求商的近似值时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好奇心。
2. 问题探究
(1)进一法
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
教科书第39页的例题10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5÷0.4=6.25(个)
②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师: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
(瓶子的个数应该都是整数)
师:怎样取近似值?
预设1:2.5÷0.4=6.25(个)≈6(个)
预设2:2.5÷0.4=6.25(个)≈6(个) 6+1=7(个)
师: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说明理由。
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需要7个更合理,因为6个装不下,6×0.4=2.4(kg),还剩下0.1kg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③总结经验,揭示概念
师:这道题目,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还行不行?
小结:确实,有时根据实际情况,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数,像这样,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④深入思考,方法迁移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面对“6.25”这个计算结果,往往会受到“四舍五入”的思维定势,习惯性地看成“6”。教师不要急着揭示答案,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彼此交流,唤起自己的回忆,提取生活经验,从而确定是将“6.25”的小数部分也看成1,应该是“7”,深入体验“进一法”。考查目标1】
(2)去尾法
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预设:25÷1.5=16.666……(个)≈17(个)
师: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看来这道题目,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数也不行,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学生修正自己计算的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去尾法”。在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相互评价,统一认识,25÷1.5的计算结果为循环小数16.666…,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17,需要25.5 m长的丝带,而丝带只有25 m长,不够用。因此,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即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近似数16。考查目标1】
(3)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小组交流汇报。
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设计意图:加强方法的对比,学生在分清方法异同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教师有意识的将两种取近似值的方法进行比较,明确它们都是对除法的结果求近似值的方法,它们都需要对商的尾数部分进行处理。区别之前学过的 “四舍五入”法是求商的近似值时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得到的近似值或比准确值大,或比准确值小;“进一法”和“去尾法”在解决某些特殊的实际问题时才选用的,不管商的小数部分是几,都要舍去或都要进一,取得整数的结果,“进一法”取得的近似值比准确值高,“去尾法”取得的近似值比准确值低。当学生明确了这些方法的特征,在实际运用时自然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考查目标1】?
3.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三)课时作业
1.妈妈要做一种装饰品,每个装饰品需要5个珠子。妈妈一共有36个珠子,妈妈最多可以做多少个饰品?
答案:36÷5≈7(个) 答:妈妈最多可以做7个饰品。
解析:用总珠子数除以5等于7.2,但是饰品的个数只能是整数,所以用去尾法解决问题,最多可以做7个饰品。【考查目标2】
2.把15块糖分给幼儿园小朋友,每人2块,够分给几个小朋友?
答案:15÷2=7.5≈7(个) 答:每人2块,够分给几个小朋友?
解析:用总糖数15除以每人的块儿数,得数是能够分得的人数,但是人数只有整数,所以结果要用“去尾法”。【考查目标2】
3.22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答案:22÷4≈6(条) 答: 他们至少需要租6条船。
解析:首先明确每个同学都要坐船,22个同学租5条船只能做20人,剩下2人需要单独做一个船,一共需要6条船,用“进一法”解决问题。【考查目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