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力

文档属性

名称 5.1 力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12-14 21: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1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科学归纳法简单描述出所观察的力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得出力的初步概念。
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力的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体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是力的入门,直接为本章的重力、摩擦力以及力与运动、浮力、机械功做好知识的铺垫。因此,上好“第一节力”是关键。
“力”正如课本标题一样,是学生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熟悉在于它是同学们身边时时发生的现象,陌生在于它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科学内涵。依据“从生活到物理”,教材从同学们身边熟悉的力说起,如:提书包的拉力、推桌子的推力、拉橡皮筋的拉力、磁铁吸引铁钉的吸引力、手拍桌子的压力等等,让学生不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逐步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使学生逐步认识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力。
【学法指导】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从“知识与技能”层面上来说,学生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其要点是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多做些小实验,其亲自体验,去感受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规律。
课本提供了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启发学生观察这些与力相关的现象必然涉及到几个物体,不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不可以发生力的作用等。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一些小实验或大家很熟悉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引言
这一章讲的是熟悉而陌生的力,这里面有个熟悉,那么请同学们谈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与力有关的现象。陌生是什么意思呢?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科学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多你们来说是陌生的。那么我们开始学习力的概念。
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一、什么是力
师:我们在小学自然课里学习过有关力的知识,请各小组在组内互相介绍学过的力的知识及生活中你遇到、看到过的力的现象,然后,认真地观察和研究课本78页图5—1的几幅图片,看看这几幅图片中发生力的现象时,各有什么特点和共同点?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根据小组内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板书:
1、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都有两个物体(共同点);
2、人、动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可以发生力的作用(特点);
3、互相接触的、不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特点);
4、两个物体之间发生力的作用形式有: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
请全班同学各自阅读课本第79页的“加油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9页第一段,让学生指出图5—1的几幅图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师:请你将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与讨论。然后,把你们对力的认识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力是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是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是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 等。力通常用字母 F 表示。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
学生通过做上述实验,回答出:手疼、手热、手受到拉力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手拍桌子、手本来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现在手感到疼痛,说明桌子给了手一个力,此时桌子又是施力物体,手变成了受力物体。由此可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请各小组继续分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的情况,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了出现力的作用效果时,一定会同时出现两个力,而且这两个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面对面站立,各自伸出双手,用手掌互推,两位同学都被推得向后倾倒,全班同学发笑。教师问学生:“他们互推,为什么为向后倾倒”?学生回答:“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再问:“如果这两位同学都穿上旱冰鞋互推,结果又如何”?学生回答:“两人都向后退”。
师:请各小组举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例子,要求所举的例子不能跟前面的重复。
学生举例:如(1)游泳的例子;(2)划船的例子;(3)拔河比赛的例子;(4)神舟五号、六号宇宙飞船、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的发射等。
为了加深印象,教师补充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师小时候亲眼所见):岳父打女婿,把女婿打伤了,结果自己的拳头也打肿的象馒头似的(教师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发笑)。
师:表扬举例的学生。并请大家共同完成课本第79页最后两行的填空(大量的事实说明):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 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师请一学生上讲台用力把空矿泉水瓶;演示拉弓的全过程,使学生都看到弓逐渐被拉弯形状发生改变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结论。教师补充介绍乒乓球落在钢板上,钢板也要发生形变,只不过肉眼看不见,必须要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到。同时告诉大家,这个实验,在大学“力学”部分的实验室里有,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到大学去做这个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交流各自知道、看到的日常生活或课外读物里有关力使物体发生形状改变的事例。
教师介绍我省三明重机厂的万吨水压机可以把几吨甚至几十吨重的钢锭象揉面团似的把钢锭压成钢板(教师亲眼所见),用以制造压路机、造船等,以加深学生对“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认识。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加油站”,了解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在小组内举例说明,最后把你们小组最好的例子在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学习以后,进行汇报,教师针对错误的地方提请大家讨论,进行纠正;对于表述不清楚,不完整的,教师和同学一块帮助他说清楚,说完整。
教师演示磁铁的吸引力改变钢球的运动方向的实验(或用细绳系住一重物,用手做圆周运动),以加深“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印象。
师:请同学们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全班同学争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维持物体运动,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力的概念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C )
A、彼此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B、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一个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的力可能不相等。
2、人能从地面上跳起来的原因是--------------------------( B )
A、人对地面的作用力; B、地面对人的作用力;
C、人自己对自己的作用力; D、以上说法都对。
3、我们是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一类是使物体的 形状 发
生改变;另一类是使物体的 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用力拉弹弓的橡皮筋时,
拉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橡皮筋的 形状 发生改变,松手后橡皮筋的弹力使
子弹飞出去,弹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使子弹的 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
4、用绳子拴住水桶,手拿绳子从井中提水,此时手受到向下的拉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C )
A、水; B、水和水桶; C、绳子; D、地球。
五、小结:
师:请各小组讨论后用最简单、明了的几句话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师板书: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六、作业:
课本第83页作业 1 、2 、3 题。
第一位同学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在课本第83页的“请提问”中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直接给老师写条子,下节课我们留一定的时间,大家共同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5.1 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反思】
力的现象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对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但是未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使得学生没有完全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面不够,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而非主导者。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突法性问题处理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处理和引导。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到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思路中来,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