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8页例5及相应练习。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二)核心能力
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问题。
(三)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活动,掌握“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 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3.通过学习感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理解并初步掌握方程思想。
(四)学习重点
会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对应的数量关系。
(五)学习难点
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六)配套资源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课件、记录单等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复习任务
(1)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女生人数占男生的几分之几?
(2)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美术小组的人数占航模小组的几分之几?
(二)课堂设计
1.情景引入
①出示例5: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②观察例5,你能发现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我的发现:
小明的体重是 。
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 。
要求的是 的体重。
我发现了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 。
③结合“我的发现”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与上节所学的有什么不同?
(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没有直接给出来)
师:这类问题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
【设计意图:填写记录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又能辅助学生有序地观察,有条理地分析说明,为自学有困难的学生搭建了提升自学效果的平台,通过填表,更有利于理解题意,从而发现问题——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没有直接给出来,怎样求爸爸的体重呢?借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问题探究
(1)理解题意,用图表示。
①借助记录单,把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②交流讨论:线段图是怎样完成的?
生汇报后,师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说线段图是怎样完成的,可以充分的理解题意,找到对应关系,当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没有直接给出时,可以借助已有的信息表示出来,从而解决问题。考查目标1、2】
(2)借助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解答。
①结合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
②试试你可以怎样解答?
预设1:35÷(1-)
预设2:35÷(15-8)×15
预设3:解:设爸爸的体重是x千克。
(1-)x=35
预设4:解:设爸爸的体重是x千克。
x-x=35
(3)对比解题方法,理清算理,明确列方程的优势。
①观察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x和x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②方法比较,说说列方程的优势。
生交流讨论。
课件演示预设3和预设4的解题思路,体会用方程解答的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对比,理解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等量关系式是相同的,多种方法解题都要做到“量率对应”,知道列方程解题更容易思考,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目标1、2、3】
(4)回顾与反思
反思1:当题目中已知的比较量与所给的几分之几不对应的时候,怎么办?
反思2:我们的结果是否合理?如何验证?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引导小结主要的检验方法:
看看小明的体重加上比爸爸轻的体重是否等于爸爸的体重75千克。
×75+35
看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
(75-35)÷75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可以借助板书回顾,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加以理解。无论哪种分数应用题都要根据关键句找到对应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才能正确的解题。】
3.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用分数除法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找出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写出等量关系式。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三)课时作业
1.食品厂运来红糖640包,运来的红糖比白糖多。运来白糖多少包?
答案:解:设运来白糖x包。
(1+)x=640
x=640
x=560
答:运来白糖560包。
解析:红糖比白糖多的量占白糖的,也就是说红糖的量是白糖的(1+),再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考查目标1、2】
2.某小学五年级有学生400人,比六年级少,六年级有多少人?
答案:400÷(1-)
解析:强调对“比六年级少”的理解,指五年级人数比六年级人数少的部分是六年级人数的,则五年级人数相当于六年级的,再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考查目标1、2】
3. 根据下面对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答案:答案不唯一。
解析:这道题比较开放,学生可以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提出“八月份用水多少吨?”,也可以综合应用,提出 “比八月份节约多少吨水?”,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模型。【考查目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