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学习目标 中考考点关注
从电解水和氢气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重点)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难点)掌握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两基本反应类型(重点)能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难点) 水的分解实验(高频考点)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高频考点)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高频考点)
教材知识精析
知识点1:水的分解(难点)
电解水实验1.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1)实验装置。⑵现象:两极上有气泡产生,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多。一段时间后:负极产生气体大约是正极气体体积的2倍。⑶气体验证负极: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察到气体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证明气体是氢气。
正极: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 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⑷实验结论:直接结论: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氢气和氧气。推理结论: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尖子生笔记☆【规律方法】①产生气体与多少简单概括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②纯水几乎不导电,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向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③验证氢气前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④电源一定要用直流电【易错点津】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出题时容易错误的弄成质量比【拓展延伸】①检验氢气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②检验氧气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
知识点2:水的合成(重点)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 ①安静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②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③放出热量。结论: 氢气燃烧生成水, 放出大量的热。 ☆尖子生笔记☆【规律方法】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点燃或加热易发生爆炸,所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拓展延伸】①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 ?目前还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是什么?优点:热值高;无污染;原料丰富。目前还不能普遍使用的原因是:制取成本较高,难以保存和运输②现在比较成熟制取氢气的方法是:在光照和某些特殊物质(能加快反应速率,但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减少)的作用下,使水迅速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知识点3、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重点、难点)
1、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电解水反应的实质: 在直流电作用下,水分子被破坏,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2、氢气燃烧的微观过程: 氢气燃烧的实质: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和氧分子被破坏,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分子,许多水分子聚集成水。3、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被破坏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化学反应过程只是原子重新组合过程。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尖子生笔记☆【规律方法】小球表示原子,当画的原子靠在一起时,表示形成了分子,每一个靠在一起的“团”,就是一个分子。
知识点4、化学反应的表示和类型(重点)
1、文字表达式:写法:“→” 表示“生成” “+” 表示“和” 读法: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氢气符号表达式H2O H2 + O2氢气燃烧的表达式:氢气 +氧气 水H2 + O2 H2O反应类型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一变多” ☆尖子生笔记☆【拓展延伸】①箭头的上方和下方都可以写条件,条件较少时,习惯于写在箭头上方②当反应条件为常温、常压时,一般可以不写条件;“加热”可用“△”表示③符号表达式的读法与文字表达式相同。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都是基本反应类型。⑤判断反应类型时,首先得是化学变化,然后再看特点,不能只看形式。
知识点5、物质的性质(重点、难点)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硬度、延展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 ☆尖子生笔记☆【规律方法】【易错点津】性质和变化易分不清,性质就是物质的能力(如:氢气能燃烧,氧气能供给呼吸)和特点(如:水是无色液体);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解题能力突破
题型1、水的分解
【例1】(2017·滨州)分析图中内容回答问题,(1)海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海水含有大量氯化钠、氯化钠是由 (填离子(2)图中试管A中气体的化学式为 ,试管B所对应的电源是 (填“正”或“负”)极;(3)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A.水分子不断运动 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C,水分子大小不发生变化 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4)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B.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C.氢原子和氧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质量发生了变化.【答案】(1)混合物;Na+;(2)H2;正;(3)AC;(4)AB.【解答】解:(1)海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故填:混合物;Na+;(2)右图试管A中气体体积较多,是氢气;试管B中的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试管B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故填:H2;正;(3)A、水分子不断运动,该观点符合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故A正确;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水蒸发后体积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B错误;C、水分子大小不发生变化,故C正确;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当物质被分割小到分子时,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能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AC;(4)A.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故正确; B.电解水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故正确;C.电解水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错误; D.电解水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故错误.故选AB.【解法归纳】解答有关水分解与合成的实验题的试题,关键是①掌握实验原理,氧气和氢的检验方法和依据;②了解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微观示意图,并从中获得结论 【题组训练1】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A.2.5 ml或5 ml B.5 ml或10 ml C.10 ml或15 ml D.10 ml或2.5 ml【题组训练2】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的B.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甲、乙两试管产生的气体质量之比为1∶2【题组训练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A.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B.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而且体积比约为2∶1C.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D.水发生分解反应,在插入正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题型2 、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例2】(2017·中考)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改变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C.该反应是物理变化 D.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和原子的种类均没有改变【答案】C【解析】A、根据微观示意图,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分子,故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错误,B、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故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错误,C、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故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D、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错误,故选C【解法归纳】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定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方面来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深化.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题组训练4】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微观过程模拟图,符合该反应微观过程先后顺序的选项是(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题组训练5】如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 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以下是甲烷(CH4)在【题组训练6】(2017·临沂)如图为某化学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1)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示意图是 (填序号).A. B. C. D.(2)结合如图,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可分,而 不能再分.
题型3 、化学反应类型
【例3】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蒸发食盐水得到水和食盐。 B、燃烧甲烷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 D、水受热蒸发一部分变成水蒸气。【答案】C【解析】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分解反应。A、蒸发食盐水得到水和食盐,是物理变化,错误; B、燃烧甲烷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是分解反应;C、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D、水受热蒸发一部分变成水蒸气。变化是物质的状态,物质的种类没变,是物理变化,故错误。【解法归纳】①熟记分解生成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和特点,与题目给的反应相对照;②不能只看书写的形式,只有是化学变化才分反应类型。 【题组训练7】下列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氢气+氧化铜→铜+水 B.氧气+氢气→水 C.碳酸→水+二氧化碳 D.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题组训练8】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氧气+氢气→水 B、水→氢气+氧气 C、氢气 +氧化铁→铁+水 D、黄泥水→黄泥+水
题型4、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例3】(2017·广州)下列事实中,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汽油作燃料C.铜作导线 D.石墨用于制铅笔芯【答案】B【解析】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汽油作燃料利用了汽油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铜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石墨用于制铅笔芯利用了石墨质软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B。【解法归纳】紧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性质是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题组训练9】(2017·青岛)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密度 C.可燃 D.沸点【题组训练10】阅读下列文字,用序号填空。①水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②水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③没有水,人和动物就无法生存;④水是常用的灭火剂,⑤在通电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⑦电石(CaC2)仓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CaC2可与水反应生乙炔气体(具有可燃性)。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化学性质: (3)水发生化学变化: ⑷水的用途: 【题组训练11】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热)做制冷剂C.一氧化碳做燃料 D.铁作为制作厨房炊具的材料
得分高手体验(可或缺)
【例题】(学科综合题)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图一的实验名称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一段时间后,左管中液面高度如图一所示,则右管中的液面应该是 ,(填“a”或“b”),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2)科学家还用点燃氢气证明燃烧产物的方法,证实了水的组成。将尖嘴玻璃管喷出的纯净的氢气点燃,伸入充满氧气的干燥集气瓶中(图二),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法归纳】熟悉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判断电极和气体的种类;并与气体增多,压强增大等物理知识相结合,解释液面的变化。能准确描述氢气燃烧的现象。
综合培优训练
能力通关
1、从如下“电解水实验”中可以获得部分信息和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C.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D.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2、(2017·聊城)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说明水分子体积变小
B.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C.通过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天然水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后得到的是纯净物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氢气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C.点燃氢气不需要验纯 D.氢气燃烧会生成新物质水
4. 下列化学反应中,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碳+氧气二氧化碳 B.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C.水 氢气+氧气 D.镁+氧气 氧化镁
5、下列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易生锈 B.能导电 C.能与稀硫酸反应 D.能在氧气中燃烧
6、从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是分子的重新组合 B.化学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增多
C.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该反应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7、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图1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 (填“1”或“2”)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
(3)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图2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8、(2017·青岛)电解水实验如右图所示。
(1)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符号式为_____________。
2、巅峰训练
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电解水装置,进行家庭小实验(注: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A、B管内液面均高于图中D线)。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闭合开关后观察到:
①A、B管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②C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A、B管内生成的气体聚集在上部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3)若检验A管内生成的气体应该用__ 。
参考答案
【题组训练】、
1、【答案】D
【解析】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如该电极是正极,“产生5 ml气体”为氧气,则另一极为负极,气体为10mL;反之,为2.5 ml。
2、【答案】C
【解析】
实验说明水是由由氢氧元素组成,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A、B错误;C、由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小,可知气体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正确;甲、乙两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2,而不是质量比,故D错误.
3、【答案】A
【解析】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的气体体积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的气体体积多,能燃烧,体积多的是少的2倍,根据以上现象可推出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现象是凭我们的感官感觉到的。如眼看、鼻闻、触摸等。而选项A所描述的,确实是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并做了直接描写,所以是题目所要求的答案。而B选项所描述为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且它们的体积分别是2∶1,只能通过我们进一步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而C、D选项都是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所以它们都不是本题的答案。
4、【答案】D
【解析】
甲烷燃烧是甲烷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②在最前,甲烷分子分成碳原子和氢原子,氧分子分成氧原子,故①在中间,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碳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分子,故③在最后,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观察选项,故选D.
5 【答案】A
【解析】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以看出,氢气和氧气都是有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水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所以A说法错误;
B、由各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以看出:氢气、氧气和水都是有原子构成了分子,分子构成的物质.故B说法正确;
C、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对比反应前后反应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C说法正确;
D、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对比反应前后反应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6、【答案】(1)D;(2)分子,原子,
【解析】:(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虚线框内应填的物质是水,微观示意图是D;(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7、【答案】B
【解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A中是两种生成物,不是化合反应;B是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C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D由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既不是分解反应也不是化合反应。
8、【答案】B
【解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分解反应。A由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既不是分解反应也不是化合反应;B是由水着一种物质生成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C由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既不是分解反应也不是化合反应;D黄泥水分成黄泥和水,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物质的性质概念,化学性质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的性质,ABD均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故选C
10、 【答案】(1)①② (2)⑦(3)⑤⑥ ⑷③④
【解析】(1)①和②涉及的水的性质均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这样的性质属物理性质;
(2)⑦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表现的性质属化学性质;(3)⑤和⑥中都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⑷③和④分别介绍了水的两种用途;
11、【答案】C
【解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性质是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A.铜丝作导线 ,利用了铜有良好的导电性的物理性质; B.干冰做制冷剂是利用了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的物理性质;C.一氧化碳做燃料,利用了氢气能燃烧放出大量的化学性质; D.铁作为制作厨房炊具的材料,利用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延展性的物理性质。
得分高手体验(可或缺)
【例题】
【答案】:⑴电解水; 水 氢气+氧气;a;⑵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且放出热量,集气瓶内壁有水雾出现。
【解析】
⑴由实验装置可知是电解水实验,书写文字表达式时应将反应物的名称写在左边,生成物的名称写在右边,二者用箭头相连,将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或下方,⑵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氢气具有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的水遇集气瓶而冷凝成液态,所以干而冷的集气瓶内壁上有一层水雾;
【解法归纳】熟悉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判断电极和气体的种类;并与气体增多,压强增大等物理知识相结合,解释液面的变化。能准确、、描述氢气燃烧的现象。
综合培优训练
能力通关
1、【答案】D
【解析】A.水是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A错误;
B.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B错误;
C.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C错误
D.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D正确。
2、【答案】C
【解析】: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说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而不是水分子本身体积变小,故说法错误;B、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但不能将硬水软化,故说法错误;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
D、自来水厂净化后的水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说法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氢气燃烧的现象有①安静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②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③放出热量,AB正确;如果可燃性气体中混有氧气,点燃或加热时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C错误;氢气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水,D正确。
4. 【答案】C
【解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5、【答案】B
【解析】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A.易生锈,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B.能导电,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C.能与稀硫酸反应,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D.能在氧气中燃烧,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选择B
6、【答案】C
【解析】: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错误;B.由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在通电的条件下,每两个水分子变化成了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了改变,错误;C.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正确;D.由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7、【答案】:(1)2(2)吸附性(3)①A,B②变大
【解析】:(1)水通电分解时,正极产生的气体为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两气体的体积比为1:2;由电解水装置示意图可知,2试管里的气体是电源上的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2)活性炭有吸附作用;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常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异味;(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是物理变化,分子质量和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隔改变;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溶剂减少,溶质不变,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
8、【答案】
(1)氧气/O2
(2)H2O通电H2+O2
【解析】
(1)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由图可知,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氧气;(2)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通电H2+O2
2、巅峰训练
【答案】(1)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管A和管B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②液面上升;水通电分解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使AB管内压强增大,把水压入C管中,所以C管内液面上升;
(2)氢气和氧气的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3)带火星的木条
【解析】
(1)闭合开关后,电路接通,水开始被电解放出氢气和氧气,A管连接电源正极产生氧气,B管产生氢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②水不断被分解而放出氢气和氧气,产生的气体使A、B管内压强增大,(或AB管内气压增大,大于管外大气压,并分析讨论,合理即可)把管内液体压至连通器的C管内。
(2)分解出的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和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在重力作用下,气体聚集于容器上部;(3)A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气体为氧气,检验氧气通常使用带火星的木条,能使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通电
点燃
点燃
通电
通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