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1课件: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2课师说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1课件: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第2课师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8 14:5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2 师 说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栏目索引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哲思品悟居里夫人尊师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妇人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妇人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感动了,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2.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
赏读:对待民众和气,对待下属厚道,对待别人宽容,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3.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赏读:单个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体的力量强大,不容易被打垮。
4.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三国志》
赏读: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佳句咀华返回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三岁而孤,由嫂扶养成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汴州
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从裴度平淮西吴
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
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作者视窗一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同“落井下石”,此为另一写法)、“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他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有《昌黎先生集》。读韩愈
当我身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联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之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写下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事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写作背景二基础梳理三1.给加颜色的字注音
①句读(  )  
②阿谀(  )  
③经传(   )
④郯子(  )⑤苌弘(    )
⑥老聃(  )
⑦子蟠(  )
⑧贻之(  ) dòuyúzhuàntánchánɡdānpányí2.通假字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通______,________表否定“受” “授”传授,讲授“不”“否”答案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用来……的。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跟随并且。答案④无贵无贱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用不着、不需要。不论,不分。没有。风气。道理。不一定。答案⑦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⑨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初级正规教育学校。秦汉的散文。“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人,普通人。大多数人。小的方面学习。答案4.一词多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则耻师焉         ①师名词,老师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动词,从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学习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②其语气副词,表强调,真是 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         ③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师道也         
道相似也         
道之不传也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④道风尚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传文道理道理道德学问风尚答案5.文言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式特点: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句式特点:___________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式特点:_________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
句式特点:_________被动句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状语后置 判断句答案6.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________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
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
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学习 不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卑贱的人、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圣人;笨拙的人高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答案(3)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
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返回答案以……为耻以……为师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本助读本文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主张;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明确阐述了“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的职责;深刻论证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表现出作者不合于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内容概览结构图示小组合作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一句有什么特点?答案答案 本句运用了一种古代修辞手法——合叙。由合叙翻译公式,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其意实为: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就是说,不知道句读的从师,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从师。这种句式一般称之为“双提分承”(合叙)。《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即“渔于江,侣鱼虾;樵于渚,友麋鹿”。这种双提分承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书面作品中也有运用的。如秦牧《土地》(曾选作高中课文)有一句:“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实际意思是说:水库像闪亮的镜子一样布满山谷,运河像一条条衣带一样布满原野。这种句子显示出书面语言精于加工的特色,有一种严谨精致的美。考点链接互文与合叙
互文、合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因其与现代汉语的修辞差别较大,阅读时若不注意辨别,便常常造成误解。现举例说明其各自特点及常见的翻译策略。
1.互文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互文”、“互体”。就是同一句前后词语或上下文相互呼应,彼此渗透补充,形分义合的一种修辞方式。互文常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单句互文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诗人将无限感慨付诸明月、关塞,是说自秦汉以来,明月便照临关塞。上下千年,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句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②对句互文
例如: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杜甫《潼关吏》)
“大城”与“小城”都指潼关上的城。上句中的“大城”与下句中的“小城”互文,在文意上相互补充。意思是:潼关上不管大城小城,都既坚固又高峻,难以攻破。③上下句互补互渗
例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句中上下文相互补充、渗透,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互文手法的运用使诗句婉转回环,格调新颖,别开境界,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隐居草堂自得其乐、交友冷淡以及对客的来访表现出的无限喜悦之情。
显然,“互文”是把应该分成两句的话合成了一句,通过词语的相互补充,使得句意完整而行文简洁,在翻译时应有分而合。2.合叙
“合叙”也叫“并提”、“提承”、“并提分承”等,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同时表述两件或更多相关的事情的一种修辞方式。
“合叙”在表现形式上常有以下几种:
①单句合叙
例如: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句中“性行淑均”,作为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作者将向宠的性格及品行两方面作出了评论,应理解为“性淑行均”。②对句合叙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由合叙翻译公式,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圣人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大遗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答案2.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填写下面表格。师生探究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答案返回答案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其进步性显而易见。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但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答案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返回一、文本审美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1)论证精密,说理深刻。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从正面立论、反面批判、举例论证、倡导良风几方面阐明中心思想,起承转合,文气滔滔,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恰当地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丰富的语气表达。
①整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②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③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二、写法迁移角度一
韩愈在《师说》中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来练笔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文段表达你的观点。答案答案示例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角度二
《师说》一文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肯定了老师“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重要地位,但是自古以来,有很多人并非如此看待。我来练笔
你是如何看待“尊师重教”这个问题的?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答案返回答案示例
有人说,教师是烛光,燃烧自己释放光芒;有人说,教师是翅膀,能让学子在太空翱翔;有人说,教师是奠基,构筑的人才大厦高万丈。可我认为,老师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巨匠,他们用柔弱的双肩承载着民族腾飞的希望。他们废寝忘食、执著顽强,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从慷慨激昂到退休还乡,有多少个夜晚挑灯到天亮?有多少汗水播洒在课堂?引领学子披荆斩棘攀登书山殿堂,乘风破浪泛舟知识海洋。从黎民百姓到文臣武将,从一招一式到驰骋赛场,从蹒跚学步到凌空翱翔,从牙牙学语到放声歌唱,从点撇竖横到文采飞扬,从加减乘除到运算流畅,答案谁没有感悟老师的滋养?谁没有体验老师的衷肠?谁没有品味老师的佳酿?老师走过的路艰难坎坷、泥泞漫长,却愈战愈勇、愈挫愈强,一代一代源远流长,因为他们传递的是接力巨棒,留下的是精神食粮,注入的是拼搏刚强,才使炎黄子孙昂首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无数滴灵感的水则汇聚成智慧的海洋,灵魂的工程师们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用心血和汗水托起明天的太阳!返回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