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四单元 建构精神家园——9 报 任 安 书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栏目索引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哲思品悟圆
眼睛是第一个圆,眼前的地平线是第二个圆。
这个原始的形状在自然界到处都是,没有止境。圆是一种最高形式的象征。它有着无所不在的圆心,但是其圆周却无处寻觅。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研究这个最原始的图形有什么丰富内涵。
在讨论人类每一个行为的循环及其补偿性时,我们从中探寻出了一种道德寓意。有这样一条真理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任何一个圆的外围都可以画出另外一个圆;自然没有极限,每个终点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太阳爬到最高处时,总会有另一道曙光冉冉升起。忘我的境界是我们不断追求的,走出自得其乐的圈子,全身心地去投入做某件事情,简单地说来,就是重新画一个圆。
微感言: 1.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赏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赏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佳句咀华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赏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赏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返回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夏
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
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
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 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作者视窗一《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他,一个精神饱满的文人,却因说了几句真话而惨遭宫刑,这种奇耻大辱即便是圣人也无法洗刷,但是他没有像臧获婢妾一样引决自裁,而是凭借残缺的身体理性地思考人的生死: 如果死了,没有人知道司马迁,人人都会冠之以“懦弱者”的名号;如果生,学圣贤发愤,也许还可“垂空文以自见”,还可以用文字排泄心中的愤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显然,他的活着似泰山般沉重。正因为有了如此令人悲痛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完成了为后人景仰的史学巨著《史记》。他承受屈辱,遭受白眼,精彩潇洒地走完了人生。他的痛苦,无人能懂;他的《史记》,无人不知。面对生死,他坚强地选择了生。即便是安慰自我,即便是倾诉自我,即便是表白自我,他都时时刻刻在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身边的朋友:选择了死,便再也没有淡忘耻辱、弥补耻辱的机会了;而选择了生则还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激励更多因受辱而精神不振的人。《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今河南荥阳)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当时任安收到戾太子发兵的命令,却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利用在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才写了这封回信。写作背景二1.通假字
①其次诎体受辱 通 ,
②其次关木索 通 ,
③见狱吏则头枪地 通 ,
④及罪至罔加 通 ,
⑤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通 ,
⑥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 ,
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 ,
⑧则仆偿前辱之责 通 , 基础梳理三答案弯曲“诎”“屈”戴上“关” “贯”撞击“枪”“抢”法网“罔”“网”消磨“摩”“磨”大都“底”“抵”散失“失”“佚”债务“责”“债”2.一词多义答案①师若望仆不相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吾从而师之 ②胜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悲不自胜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予观夫巴陵胜状 效法,动词老师,名词 从师(学习),动词以……为师,意动用法尽,全,完,副词受得住,禁得住,动词战胜,动词优美,美好,形容词答案③通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④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⑤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使人先表澭水 实行,动词通晓,动词就死,动词完成,动词承受,动词显露,动词设立标记,动词答案⑥仆若望仆不相师
前仆后继 ⑦阙阙然久不报
不知天上宫阙 ⑧比不与能死节者比
天涯若比邻 谦称自己,我,代词倒下,动词缺失,隔了很久,动词宫殿,名词靠近的,形容词同等看待,动词答案⑨重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重为乡党所笑 ⑩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幽于圜墙之中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以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深深地,副词看重,动词对于,介词比,介词在,介词被因为,介词 以致,连词因此,连词答案?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重为乡党所笑 ?虽仆虽怯懦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乃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被,表被动对,介词因为,介词即使,连词虽然,连词才,副词却,竟然,副词3.词类活用
①倡优畜之
②衣赭衣,关三木
③请略陈固陋
④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⑤推贤进士为务
⑥其次不辱身
⑦流俗之所轻也 答案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名词作动词,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鄙陋之见为动用法,为……而死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4.古今异义
①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
②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
今义:
③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
今义: 答案诚恳的样子。勤劳而踏实。妻子和儿女。男子的配偶。陷身。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
今义:
⑤下流多谤议
古义:
今义:
⑥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古义:
今义: 答案不寻常。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地位卑微,名声不佳。卑鄙龌龊。言语。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古义:
今义:
⑧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
今义:
⑨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
古义:
今义: 答案推荐人才。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动词,立身,从事。建立。污秽之处,这里指监狱。尘土。5.文言句式与翻译
①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 )
②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
③韩非囚秦。 ( )
④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
答案判断句是因为我平素立身于世的职业使人们有这样的看法。 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古人对大夫在施刑上很慎重的原因,大概就是为了这个吧。被动句、省略句韩非(被)囚禁在秦国。被动句、状语后置句至于为义理所激发而死的人就不是这样了。⑤重为乡党所笑。 ( )
⑥灌夫受辱于居室。 ( )
⑦藏之名山。 ( )
⑧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 )
⑨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
答案被动句更加被同乡邻里所耻笑。状语后置句灌夫在居室之中受辱。省略句把它寄藏(在)名山之中。固定句式这岂不是同我内心的想法相违背吗?被动句圣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并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6.名句默写
①人固有一死, , ,用之所趋异也。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 , ; , ; , ; , ; , ; ,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③亦欲以 , , 。
④ ,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答案返回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离骚》乃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迁蜀不韦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本助读1结构图示《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答案小组合作2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答案答案2.第二段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不同等次的“受辱”情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以猛虎在槛阱来比喻什么?举西伯、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答案 ①突出自己所受侮辱之深,无以复加,说明自己忍辱负重所付出的代价。
②以虎喻人,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人“积威约之势也”,则难言不辱。
③举这几个人物意在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常常为形势所迫,自身有无能为力的一面。答案3.研读第三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答案 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师生探究3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能否从中把握司马迁的形象?答案返回答案 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激愤贯穿全文。
在第二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如果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第三段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又表现出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答案第六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恸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史记》的写作,支撑着司马迁的精神世界。在《史记》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看到了他的艰辛与坚毅,看到了他那坚定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返回一、文本审美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1)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2)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得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说应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二、写法迁移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我来练笔
请你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答案返回答案示例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人。这是谁呀?司马迁。他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言,不想拂了圣听,竟遭受宫刑。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想到死,想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含垢忍辱,终于成就了一部震烁古今的《史记》。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