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3课崔杼弑其君课件语文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3课崔杼弑其君课件语文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8 15:4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13课 崔柕弑其君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内容索引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1)间伐晋(  )       
(2)且于(  )
(3)干掫(   )
(4)反队(  )
(5)中股(   )
(6)歃血(  )(7)叔孙还(   )
(8)弑君(  )
(9)莒子(  )
(10)大史(  )
(11)擗踊(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语言知识积累jiànjūhàn zōuzhuìzhònɡxuánshìjǔtàibìshà(1)骤如崔氏: ___
(2)乃为崔子间公: _____
(3)公逾墙: _____
(4)三踊而出: _____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到翻过顿足窥伺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遂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队,遂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陪臣干掫有淫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干”通“捍”,捍卫“队”通“坠”,掉下来 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君之臣杼疾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病(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古义:_______
今义: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病重。疾,病。病,病得很厉害。吃喝。(2)而见棠姜而美之: _____________         
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________________         
公拊楹而歌: 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1)焉偃御武子以吊焉: ________________    
庄公通焉: _______________         
吾焉得死之: _____________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代“齐棠公”表反问,怎能兼词,相当于“于此”代词,代“棠姜”连词,表顺承连词,却,表转折连词,表修饰(4)以以崔子之冠赐人: __________         
欲以客往赴秦军: ___________         
执简以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其无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其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国其庶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介词,用动词,带领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东郭偃臣崔武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棠姜而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鞭侍人贾举:__________________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死乎: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用作动词,做……的家臣名词用作动词,鞭打使动用法,使……止,阻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为动用法,为……而死6.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屡次去崔杼家。 君主死了,我到哪里去呢?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借以高居于
百姓之上的吗?课外名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修己而不责人。
(3)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4)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三、名言警句一、作者简介文本常识积累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二、背景展示这起弑君事件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五年的齐国。大臣崔杼拥立太子姜光当了齐国的君主(称为齐庄公),使他掌握了齐国的政权,但齐庄公只是崔杼手中的一个傀儡。庄公即位后, 崔杼即杀了齐大夫高厚且兼并其家产,崔杼夺取已死的棠公的妻子棠姜为妻, 齐庄公又和棠姜淫乱, 崔杼怨恨在心,公然杀了齐庄公,而且接连杀了三个秉笔直书的太史。三、文学常识《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教师用书独有学习目标课堂导语脉络梳理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3.学习晏子的智慧,了解我国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课堂导语“不虚美,不隐恶”一直是史官们恪守的原则。秉笔直书,坚守真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捍卫史册的尊严。发黄的历史中,有他们无声的呐喊和坚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崔杼弑其君》就是史官们以生命为代价记载下来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史官们是如何秉笔直书的。脉络梳理崔杼弑其君庄公无道,崔杼残忍
晏子不畏强暴
太史、南史氏刚正不阿,秉笔直书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君主齐棠公死后,崔武子前往吊唁,见齐棠公的夫人漂亮,就娶
了她。
B.齐庄公与崔武子的妻子私通,还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借以羞辱崔
武子。崔武子因此而生弑君之心。
C.齐国宴请前来朝见的莒子时,崔武子称病不去。后来齐庄公去探视崔武
子,崔武子借此机会杀死了庄公。
D.齐庄公曾经鞭打过近侍贾举,使贾举心生怨恨,于是里应外合,帮助
崔武子杀死庄公。整体感知解析答案√解析 齐棠公不是齐国君主,只是齐国的棠邑大夫。答案 (1)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以“称疾不视事”引诱,暗中布局;时机一到,心狠手毒。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乱),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崔杼把他杀了,太史的兄弟再记时,他又连杀两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生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却心虚,同样不得人心。
(2)知人善用,深谋远虑。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分析崔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课堂互动答案答案 “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并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己死”。他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的原则,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为“民之望”。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勉从虎穴的机变,这是晏子一贯的智慧。2.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仔细品读晏子的言行,说说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答案 崔杼不愿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唯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3.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答案牺牲了三条人命,并且在还有若干个人待死的情况下,才保住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有人说这不值得,有人说历史的尊严不能亵渎,这样做是值得的。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我的观点: 问题争鸣争论话题答案答案 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中国的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学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本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虽然不足50个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齐庄公与大臣崔杼妻通奸,不但公然“骤如崔氏”(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还公开污辱崔杼,将崔杼的帽子随意赐给别人。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闭门”“甲兴”,拒绝“请盟”(饶命),令卫兵箭射爬墙欲逃的庄公,使其坠地摔死。崔杼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操揽大权。不料史官如实记下了“崔杼弑其君”这一大逆不道的史实,崔杼大怒,杀之。史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这样记载,接连被杀。史官的三弟再记,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三条生命,四个人前赴后继(还有一位“南史氏”“执简以往”),才保住了这段历史的真实。素材运用一、课本素材点击文本你可曾看到山阴道上虽脚步踉跄却仍埋首前行的探索者?你可曾看到汪洋海上虽船身起伏却仍劈波斩浪的航海家?他们虽历尽险阻却仍坚守自我,纵沧海桑田,花落燕归,却不忘自己心中的那盏灯火。
面对崔杼的淫威,史官和他的弟弟们秉笔直书,用生命捍卫历史的尊严,这是坚守自我、恪尽职守、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示例守护留守儿童的李灵
李灵,生于1982年。为帮助留守儿童,李灵于2002年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周口淮阳许湾乡创办希望小学,任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目前已有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而且7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挪用家中20万元,并欠下8万元外债。暑假期间,李灵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开始收购旧教辅读物以及儿童读物。二、课外素材“就像收废品一样,骑着车到处去转着叫。”李灵说,她的每顿饭都是两个烧饼。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装载着“精神食粮”,面对卖旧书的小孩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幕幕的情景被网友拍成照片放到论坛上,她的举动感动了无数网友。【选材感言】“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八零后。”这是李灵当时的颁奖词。是什么让李灵如此坚持?是心中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美文深读核心亮点:写法、语言(四)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恪尽职守
①“有鱼吃还捉老鼠”似乎显得图画中的那只猫很笨,但其实不然。真正的智者永远不会忘掉自己的本职工作。(1)[先读佳作][思悟亮点]1.写法灵活
(1)第①段中,作者是如何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的?提示 作者从漫画中提炼出关键句子“有鱼吃还捉老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写猫的笨,然后用一个转折词,引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亮明作者对漫画的态度,文笔灵活。提示②“频搔白发惭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的英雄——林则徐,他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可是他偏偏主动选择了去禁烟——一个光荣但艰巨的任务。为什么?因为立于他心中的是国家的兴衰而不是个人利益的得失。他知道为官应恪尽职守,而不是安于享乐。于是他的举动强烈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捍卫了我国的尊严。(2)(2)第②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把素材和分析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提示 从修辞角度来讲,作者运用了设问手法;从论证角度来讲,作者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手法。两种手法的结合,使得素材和论证自然无痕地结合起来,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提示③恪尽职守并不是反对“有鱼吃鱼”,而是说我们有“鼠”可吃时,也应毫不犹豫,而不是放弃。因为我们的职责正在于此,若是人人都只吃鱼,那么老鼠岂不泛滥成灾?自己的生活也必将受到干扰。
④恪尽职守,不仅是对自己的承诺,还是对国家负责的表现。一个人人生活在集体中间,就有必要为集体的利益而专心致志的工作。⑤“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一生淡泊自守的沈从文不愿作媚上取宠的政治工具,不愿写虚伪的“载倒之文”。“文革”期间,他受尽冷嘲,看尽白眼,历尽坎坷,遭尽磨难。那时的他是“不识时务”,因为他知道文人的笔杆是枪杆,所以他从来不朝人民放枪。他知道自己的职责是抨击黑暗统治,所以他对此毫不留情。 恪尽职守,抛弃近在眼前的荣华富贵的沈从文,更像是一朵云,一朵无心以出岫的白云,萦绕在中国文学青峰翠峦之中,编织出一幅美妙而神奇的画。(4)(3)作者是如何从第⑤段灵活过渡到了第⑥段的?提示 作者在这里只用了短短一句话“淡去火红的年代背景”,就把读者的视线从名人拉到了平凡人身上,笔法老道。提示2.语言优美
(4)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提示 语言华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沈从文先生比成一朵白云,把中国文学比成青峰翠峦,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的敬仰之情。提示提示 作者运用了排比手法,分别写了工人、士兵、农民的一个剪影,虽寥寥数笔,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这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大众的关切。⑥淡去火红的年代背景,我们会看到支架上汗流浃背的工人正认真地砌砖;我们会看到边防将士手执钢枪在烈日下挺胸站立的姿态;我们会看到满脸皱纹的农夫弯着腰,喘着粗气而仍在努力地锄着土地。(5)(5)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6)第⑦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提示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再次强调本文论点。语言清新,给议论性的文字增添了一抹亮色,用这样的句子作结尾,给人一种回味悠长的感受。⑦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条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水流的宁静,也非中游溅起的朵朵小花,而是在下游那奋不顾身的一跃。那跃向的不是安逸,不是享乐,而是生命的源头,生命的精彩动人之处。(6)
⑧恪尽职守,没有昙花一现的美丽,没有流星划破漫漫长空的壮丽,而它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风景,永恒的主角。提示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