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第14课 师 说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文本导学文内文外学习重点 1.背诵本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掌握介词结构后置句。一、文本名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晨读积累二、韩愈名句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治学名联)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送石处士序》)
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6.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
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三、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名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4.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返回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语言积累答案通“授”,传授。通“否”。(2)一词多义①传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传授流传传文,解释经书的著作②师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
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师道也:____
或师焉,或不焉:____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学习从师(3)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答案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③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④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答案一般人,普通人。大家,许多人。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跟从并且。连词,表目的或结果。不一定。不需要。答案(4)虚词归纳①于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
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示被动,受、被答案②之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郯子之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代指“事理”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代词,指“李氏子蟠”定语“道”“师”与中心语“所存”之间的结构助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助词“的”助词,可译为“那样的”助词,可译为“那样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2.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的事情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尊贵的人,低贱的人,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年长的人,年少的人3.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
(3)不拘于时:______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
(5)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
(6)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答案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4.语句翻译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
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请你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答案 整体把握答案1.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了排比对偶(也称对举、排偶)句、连珠句,以及丰富的语气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加以赏析。重点突破答案答案 (1)排比对偶句。
本文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如虹,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真、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连。本文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答案(3)丰富的语气表达。
本文运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讽刺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复杂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爱其子”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答案 主要批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是疑问语气,批判“爱其子”的人是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用的是讽刺语气。他对士大夫不仅不满,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答案3.韩愈所说的老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答案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韩愈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答案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疑点探究答案答案 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
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韩愈二十五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背景展示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在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解释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返回文内文外触摸退之的脉动:读《师说》
读《师说》,领略退之先生的真知灼见与文采风华之余,更多的是为先生“不顾流俗”的勇气、执著于理想的精神所感动。
作《师说》时,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35岁。大家知道,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坷。这对于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韩愈来说是十分痛苦的。四门博士虽然品阶不高,但毕竟是京官,如果“经营”得法,与朝中的权贵、士大夫们搞好关系,很快就会飞黄腾达,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解决困扰他多年的经济困窘问题。文内深读韩愈可不这么想。在“现实”与“理想”的权衡中,他把砝码加在了理想这一边。唐代帝王大都崇奉佛教,有的甚至到了“佞佛”的地步,佛教的“清净寂灭”思想是对封建君臣关系以及父子、夫妇等封建伦常关系的大破坏。韩愈认为,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才能廓清甚嚣尘上的混浊空气,创造一个他理想中的太平世界。于是“反佛兴儒”成了韩愈“道济天下之溺”的主要使命,“收召后学”“传道受业解惑”则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的一环。加上他对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风气的深恶痛绝,便“不顾流俗,犯笑侮”“抗颜而为师”,传扬他所崇奉的“古道”。韩愈的斗争是艰苦的,他的这一做法很明显犯了当时官场与贵族阶层的大忌。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韩愈因此而得狂人之名。令士大夫们尤为恼火的是,韩愈居然主张从师学道可以不分年龄高低与身份的贵贱,这对于十分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功名富贵、不懂尊师重道的官僚士大夫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自然会招致他们的诽谤和聚骂。
两年后,已升迁为监察御史的韩愈因为为民请命不得不“挈挈而东”,离开京城,被贬为(广东)阳山令。以后多次“辗转”于京城与“外省”,但他的执著、他的特立独行的卓然气质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坎坷与挫折而有丝毫的改变。《新唐书》说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52岁的时候仍然“不识时务”地上书,因反对迎拜“佛骨”而作了《论佛骨表》,得罪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他甚至做了老死“瘴江边”的打算。其中有悲凉,但更多的是悲壮。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在仕途上虽然几次遭遇重大打击,但是从未灰心颓废过,他在贬官任上时刻铭记着父母官的职责。在阳山,“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至潮州,问民疾苦”,逐鳄鱼为民除害,出俸银兴办学校,革除弊政;“量移潮州”,释放奴婢。如今“韩祠”依然福荫着潮州百姓,其一砖一木和每一级台阶仍在诉说着韩文公昔日的功德。
写作《师说》时的韩愈尽管已有了很响的文名,但他毕竟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小官,还不具备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资本”。更多的时候他和屈指可数的几个“不拘于时”的“李蟠”们向庸俗风气开战的身影显得多少有些寂寥。在强大对手的白眼和诽谤、咒骂的声浪中,他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啊!今人对韩愈的了解,更多的把目光投在了其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所创作的“文起八代之衰”的辉煌业绩上,但很少有人设想过,在骈体文盛行的时代,他所倡导的那种融化古人词汇语法适合反映现实生活与抒发情感的散行体式的新文体要被习惯了“固守”的人们接受是多么不容易。他的一个弟子曾说,古文运动初“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其中可见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韩愈曾说过:“其道由念而相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他的敢为天下先、他的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的坚守人生理想、他的百折不回的伟岸气节,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触摸退之先生的脉动,是否曾小声地问过自己,你能将那怦怦的节拍移植到自己的臂膊乃至胸膛么?学必求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必须有老师执导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切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圣人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拜芝加哥大学教授爱德华·特勒为师,李政道拜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华罗庚拜数学家熊庆来为师,陈景润拜沈元为师。当然无师自通的天才偶尔有之,但是少之甚少。文外迁移类文品悟学问学问,先学后问。既然求学需要求师,该向哪些人求师呢?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众人之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因为各行各业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所以有俗语“隔行如隔山”之说。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能用灵巧的双手造出漂亮的家具;一个能准确地挑出甜蜜爽口的西瓜的老农,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掌握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个平凡普通的手机售货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熟知手机功能及鉴定质量的技巧。老师在家人中: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成为书法大家。老师在朋友中:唐代齐巳因写“昨夜数枝梅”拜朋友郑谷为“一字之师”,留下“昨夜一枝梅”的绝句。求师在路人中:后汉的荀淑一次出门,在路上遇到了年仅十四岁的黄宪,“揖与语,移日不能去”,对黄宪说“子,吾之师也”。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呀!求师一定要诚恳,要虚心。诚信拜师,虚心求知,方能长进。宋代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和自己的朋友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此时外面开始下起大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在雪地里等了大半天,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宋代宋濂仰慕圣贤的学说,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曾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到百里以外向有名望的前辈家中请教。他站老师旁边,提出疑难,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他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最终还是能够获得知识。古人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吧!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材运用
学完《师说》后,你发现本文哪些材料(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写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你对文本素材的发现和运用过程。运用示例
处处有吾师,时时要学习
《师说》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贵者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学习,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惟书,不惟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你的发现和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返回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