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4课 唐山大地震(节选)第一单元 用事实说话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内容索引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一、音正形准语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嘈杂( )
②磋商( )
③一瞥( )
④吞噬( )
⑤庇佑( )cáocuōpiēshìbì(2)多音字①解解剖( )
押解( )
浑身解数( )②幢人影幢幢( )
一幢( )③藉狼藉( )
慰藉( )④绷绷着脸( )
绷带( )jiějièxièjíjièchuánɡzhuànɡběnɡbēn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袅( )
凫( )(2)戒( )
诫( )(3)擎( )
挚( )
掣( )(4)赎( )
渎( )
牍( )袅娜
凫水戒备
告诫引擎
真挚
风驰电掣赎罪
渎职
案牍(1)相濡以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休戚与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雨同舟:_________________理解运用二、词语积累 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语出《庄子·大宗师》。后用以比喻同处困境,以微小的力量相互救助。 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有与人民休戚与共,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君主才能赢得国民的赞许和拥护。( )
(2)百年名城瞬间夷为平地,然而唐山人在全国人力、物力的援助下,谱成一章风雨同舟之壮曲。( )
(3)进入高三后,同学们更要互相鼓励,相濡以沫,一起夺取高考的胜利,考入理想的大学。( )√√×不合语境(1)包含·包涵
包含:里边含有。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
①这是一个朝鲜知识分子的声音,是 着痛苦和仇恨的刚强的声音。
②好在顾主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 ,闭闭眼就过去了。包含包涵辨词填空(2)强烈·剧烈
“强烈”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高、浓度大、使用范围广,能形容光线、色彩、气味、表现、对比、反映等,也能形容欲望、愿望、感情、要求等。“剧烈”指猛烈、厉害,强调运动频率高,危害大,破坏性大。
从开发商疯狂竞价、“地王”频出,到开发商报价太低、土地流标,近两个月来,北京的土地市场正在以一种颠覆性的 变化,带给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人们 冲击。 剧烈强烈有关“灾难”的名句
1.对灾难的惧怕要比灾难本身可怕。——笛福
2.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恩格斯
3.如果灾难没有出现,那恐惧是徒劳的;如果灾难已经发生,那恐惧只会增加痛苦。
——富兰克林三、名言警句一、作者简介文本常识积累钱钢,全国记者协会理事、作家。著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大清留美幼童记》等著作。二、背景展示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秒在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地震震中在唐山路南区的吉祥路一带。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242 769人丧生,164 851人受重伤,70多万人受轻伤,158 886户家庭解体,7 821 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 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 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 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 675位孤寡老人,4 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10年后,身兼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的钱钢,重回唐山,写出了“全景”式的报告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为历史留下了一部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三、文学常识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
报告文学是一种内容广泛而又形式多样的文体,它的种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报告文学根据内容可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教师用书独有学习目标课堂导语脉络梳理学习目标
1.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2.学习分镜头描写场景的技巧。
3.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课堂导语
有句谚语说:乐观者于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于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人类显得脆弱与渺小;但是在灾难之后,人类又显得那么坚强与伟大。这坚强是什么?这伟大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山大地震》。脉络梳理唐山大地震(节选)士兵:忠于职守
囚犯、盲人:特殊的抢险队伍
大户:互助互救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课文叙写了灾难后的三个“点”(看守所、盲人居住区、“方舟”)中的人
们的反应和状况,从而折射出非常时期人们的各种心态及人类的本性。
B.地震发生后,看守所里的犯人们在警察们的刺刀监视下,被迫组成了一支
特殊的抢险队伍,加入到震后救灾中。
C.文中古书艺人资希圣带领着盲人救援队,在看不见眼前情况的前提下,仍
盲目地用双手摸索着救助身边的伤员。
D.苍凉的三弦琴声在废墟上奏响,那是一种神奇的旋律,给唐山的人们以强
大的力量,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鼓舞着人们抗震救灾。
E.文中的“大户”是在灾后自觉形成的,又因顽强的“私有”观念而最后解
体了。文章最后一段流露出作者对幸存者私心观念的不满。 整体感知解析答案√√解析 B项“被迫”理解不准,应该是犯人们自动请求。
C项理解错误,应该是“在一位跛子男子的指挥下”。
E项“文章最后一段流露出作者对幸存者私心观念的不满”理解错误,属于主观臆断。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单单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课堂互动答案 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代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犯人、盲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 答案答案 (1)在看守所,当看到军人们面对没有围墙、没有电网阻隔的众多囚犯仍旧恪尽职守时,我们肃然起敬;当看到囚犯们面对狼藉而空旷的废墟竟无人逃跑,最终主动请求加入救援大军时,我们感慨万千。无论是军人还是囚犯,他们美丽的人性都值得我们尊敬。
(2)在盲人区,面对无边的废墟,盲人们又能做些什么?但他们做了,他们用敏感的听觉、触觉、味觉,尽心地做着。尤其在“一根古老的弦首先在废墟中昂扬地颤响了”以后,盲人乐队成立了。“废墟上回荡着一种奇迹般的旋律”,慰藉并鼓舞着惨遭劫难的人们。
(3)在“大户”里,“五室婶”把大家庭组织得井井有条,把那些苦涩的日子调剂得和睦而又温馨。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人性美。 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描述灾难中的人性美的? 答案3.白描手法就是用最简练朴素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对景物进行描述。下列句子使用了白描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铁门伏卧在灰土中,岗楼碎成一堆乱石。答案 寥寥几笔,真实地描述了灾难的巨大破坏力。 答案(2)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答案 短短几句,将盲人的执着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唐山大地震(节选)》中,监狱看守把看守所的犯人们组织起来参加抗震抢险行动。这种做法的确存在着很大风险,因为那是一群罪犯,甚至还有负重罪的犯人。危急时刻,人类本身具有的良知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吗?问题争鸣争论话题答案 乙方应从一个人固有的性质方面论证,强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以“东郭先生”“农夫与蛇”等为例证,论述生活中要提高明辨是非、认清本质的认知能力。答案 (提示)甲方应强调特定的语境——危急关头,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良知能改变一个罪人,甚至恶人。甲方观点:良知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
甲方辩词: 答案乙方观点:良知未必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
乙方辩词: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苦难让我们更坚强
唐山在剧痛中痉挛,黑色的废墟上留下了一道道离失了的生命的轨迹,在黑色的废墟下还有着一个个奄奄一息的生命。和死神赛跑、抢夺生命成为救灾中的首要任务。女人保护孩子,男人救助女人,素昧平生、素不相识的人们成为彼此的恩人,年轻的士兵们不管劳累、危险,用鲜血淋漓的磨破的双手抢救着一个个顽强的生命:唐山大地震用一种残酷的方式考验了人性的伟大。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不哭,中国人!我们有着直面灾难、迎难而上的光荣传统。灾难,让我们悲痛;灾难,也激发了我们人性中最为美丽的一面,更激发了东方这个最伟大的民族的坚强潜质。尽管我们泪流满面,尽管我们悲伤痛苦,但我们不会绝望,灾区的人民不会倒下,在悲痛之后,我们,我们的灾区人民都会重新拾起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悲痛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
我们都愿意相信,当灾难让我们悲痛之后,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灾区的时候,灾区的人民一定会重新挺立在这方热土之上,第二个唐山的奇迹一定会闪烁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 (高考满分作文《悲痛之后是坚强》) 运用示例火海救人英雄——王锋
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2016年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2.课外素材【选材感言】 英雄,就是在那一瞬间敢于献出自己生命的人。面对一千度的烈焰,王锋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了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你将在我们的心中永生。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美文深读核心亮点:拟题、点题(三)作文命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还在不断突破……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国殇之后,唯有坚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拟题精准
(1)本文拟题简洁明了,请说说该题目有哪些亮点。 提示 题目点明了文章的背景及人物,明确了写作的主体。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体裁——记叙文,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坚强。结构上形成悬念,吸引读者。 地震兄妹(1)
①5月永远都是那么潮湿。已是初夏的阳光特别的刺眼,地震过后的四川的空气是那么的沉闷。满天的灰尘在山谷中旋转,阳光透过云层照耀着这片大地。[先读佳作][思悟亮点]提示(2)去掉题目中的“地震”二字可以吗? 提示提示 不可以。“地震”是特定的环境,对刻画人物有着烘托作用。去掉后显得直白、平淡。 ②山脚下,国道上,一个13岁的小男孩背着一个2岁左右的小女孩,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在因为地震已变得坎坷的路上。沾满灰尘的衣裤,和那满是泥土有些磨损的胶鞋,向人们透露:他们是从遥远的灾区徒步而来。③通过记者的报道,我知道了他们是灾难的幸存者。他们的家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山村,父母亲人在灾难中死亡,房屋全垮了。哥哥背着年幼的妹妹,走了三天的路才来到这国道上。④随着镜头的推移,给了这对兄妹一个特写。哥哥脸色如灰,眼神却出奇的坚毅,仿佛黑夜中闪烁的灯。妹妹自在地在哥哥背上喝着水,脸上一片宁静和好奇。
⑤记者问:“你要把妹妹带到哪里?”
⑥他回答:“我要把她带到安全的地方。”语气中有不可置疑的坚定。
⑦也许,妹妹曾经问过哥哥:“我们要去哪里?”⑧三天的时间里,哥哥也不知多少次地安慰妹妹。余震不断,滑坡不断,塌方不断,灰尘漫天飞扬,从地底还不时传来的奇怪的嗡嗡声,不知哥哥是怎样煞费苦心,才抚平了妹妹心中的恐惧;也不知哥哥采取了什么办法,才压住了妹妹心中对父母的思念。三天的山路行走,哥哥历经了多少艰辛才解决了平时看似简单的吃喝问题!
⑨正是因为哥哥心中有“带妹妹到安全的地方”的信念,才让他变得如此坚强;正是因为哥哥的坚强,妹妹才这般无忧无虑。提示 第②段中的形象描写。第④段中的特写。第⑧~⑨段中的议论内容。2.点题巧妙
(3)作者选取“国殇之后,唯有坚强”作为写作主题,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能看出人物的坚强的美德? 提示(4)文中引用郑板桥的诗和点题有关系吗? 提示⑩看着这个镜头,我想起了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
?晶莹的泪水滑过我的脸庞,我觉得他犹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般坚毅。提示 借竹咏志,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写作主旨——坚强。提示 从作者感悟的角度,论述了坚强的重要性,在感性描写“兄妹”的前提下,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拓展了文章的广度,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5)文中第?段和第?段和点明主题有什么关系?提示?一对平凡的兄妹注定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哥哥注定要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地震兄妹的镜头不断在我的脑海显现,哥哥的坚强会鼓励人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要坚强地挺过去。总理曾经说过,房子倒了可以重建,道路断了可以再修,只要人在就好。
?有句古语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经历了这番磨难的地震兄妹,将来一定会和同龄人一道,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5)?祝愿兄妹一路走好,祝愿所有活着的人们一路走好。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