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指导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12-17 20: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7张PPT。四、复习建议一、加强研究明确思路
二、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三、重视各种实验教学
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一、加强研究明确思路1.研究《课程标准》
2.熟悉《考试说明》
3.研究教材和教辅
4.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
通过研究明确要求和考点,理清思路。
三段复习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灵活应用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综合训练 ,提高能力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弥补漏洞, 考前调整第一阶段
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灵活应用
思路
以教材和“中考备考指导书”为主,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应用、基本公式的运用、基本实验方法四大环节.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表达的公式及公式中每个
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变形;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计算;要求:物理概念、规律要达到“五会”:①要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例:如图所示,是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左右两图中,除杯内分别装的是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外,其余都相同。完成该实验还需要_______,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食用油和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选填:相同的、不同的)。1.全面复习,夯实基础②要整理和比较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例如: “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 )
A.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 ?
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C.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分析: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是: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应选(B)以“简单电路”这一教学单元的内容加以说明.
采取类比的框架复习电流、电压:
①下物理量名称:电流、电压
②符号:I,U
③单位:安培,伏特
④单位符号:A,V
⑤单位换算:
⑥测量工具:安培表,电压表
⑦ 测量方法:串联.并联
⑧串并联电路特点:
③要运用内在框架,进行概念与规律的类比复习 此外,还有类似的物理量:电阻、电功率、电功、电热等等.
这样类比处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中众多的物理量通过比较,找出联系,便能记得牢用得活.
④要注意相似知识的分析比较 对于相似的知识,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尤其是名称相近的概念,比如:
压力和重力
内能和热量
像和影……(看到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反射还是折射)
串联与并联电路的比较;
串、并电路电压、电流、电阻的比较;
功率与效率的比较;
以上概念易混淆,区别它们的关键不是分别进行复习,而是应进行比较,只有通过比较,印象才更准确、更深刻.
再如: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之一是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之一也是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学生在判定压力变化,是影响压强还是影响摩擦力问题时常出错。
例:在分析汽车超载是造成路面断裂、凹陷的主要原因时,有些学生认为汽车超载,压力增大,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是破坏路面的原因。其实,摩擦力增大,只是增加了对轮胎、路面的磨损程度。而造成路面的断裂和凹陷的原因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汽车对路面的压强也就越大(或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⑤要注意同类知识归纳成线对同一类的知识要善于比较、归纳、分析,收到复习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面的效果.
比如,复习物质的密度时,可总结出如下规律通常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的密度次之(水银除外),气体密度最小.固体中,金属的密度一般比非金属的密度大.
同一种物质,由于状态不同,密度也会不同.例如:ρ冰=0.9×103kg/m3,ρ水=1×103kg/m3.
每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都有一定大小的密度.在常温下,有的物质的密度值不变,如铝和大理石等.鉴别这些物质时,仅凭比较物质的密度是不行的,要结合物质的其他特性来进行判别.
物质密度的大小与其温度的高低有关.固体、液体的密度均已指明是在常温下测得的结果.而气体的密度除与气体温度的高低有关外,还跟气体的压强有关.
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密度,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密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有kg/m3、g/cm3,要知道1 g/cm3=1×103kg/m3.
通过这样的归纳小结,可加强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提高应用与计算能力.
物质的比热、晶体的熔点、燃料的热值、液体的沸点都可用类似的方法归纳、总结.
⑥要注意相反知识的对比复习 对于相反的知识,可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复习.比如:
熔化和凝固、
汽化和液化、
上浮和下沉
吸收和放出(内能变化、温度变化)

都是一对互逆的过程,只要你掌握了其中一个过程的性质,就会通过对比掌握另一个过程的性质。电与磁的比较、联系  例题:在下面四个实验装置中,如图能说明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电 磁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 发电机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动机两科学家、三实验及现象、两电机及原理2.围绕概念,改编习题 在复习完 “电功率”的基本概念后,可改编习题强化效果。
(1)一盏标有“6V 3w”的小灯,接在6V电压下工作,
通过灯丝的电流多大?灯丝的电阻多大?
(2)把该灯直接接在3V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是多
大?
(3)如何使该灯接在9V电压下正常工作?
(4)把该灯跟另一盏标有“6V 2w”的小灯串联后接在
另一电源上,要使两灯安全使用,这个电源的
电压不得高于几伏?
(5)把这两盏灯串联后接在12V电压下工作,通过计
算说明,两灯是否正常发光?
(6)如何使两盏灯均能正常发光?3.体现“新意”,重在效果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中必须遵循系统性、针对性、典型性、指导性原则,切忌简单机械重复,复习课要体现“新意”,注重方法,注重效果。 例题:下列各图中,电源电压为4.5V,R1=R2=10Ω,电流表、电压表分别使用0.6A和3V的量程。下图正确的是 【 】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不仅要会选择正确答案,还应会指出图中错误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归纳得出:
A、正确使用电流表 B、正确使用电压表
1)使用前调零 1)使用前调零
2)串联 2)并联
3)正与正相连、 3)正与正相连、
负与负相接 负与负相接
4)选择量程 4)选择量程
5)绝不充许不经过用
电器直接接在电源
两极上4.挖掘教材,注意细节
要重视教材中插图、表格和图表的研究,注意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 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注意教材每幅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 。

例题:写出下列四幅图所研究的物理规律。
。命题资源-------------表格类、图片□晶体的熔点表、 □液体的沸点表、
□一些物质的密度、 □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粒子大小和结构、 □物质的比热表、
□一些运动物体的功率、 □ 燃料的热值表、
□热机的效率表、 □常见的电流值和电压值、
□导体的电阻表、 □一些用电器的电功率值、
□电磁波谱等。主要考查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属性不同,增加生活常识和经验,培养查表、读表技能,并能认识和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诸:
为什么热油比热水烫伤严重?
为什么家中提倡使用煤气来加热?
为什么发电厂、机车车头中都用水来降温?
为什么柴油机的动力比汽油机的大?
为什么水银温度计不能在我国北方使用?……例题:一些物质的比热[J/(kg·℃)]能否得出一些规律:此类知识内容的命题的切入点□找规律
□获取表中信息(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图中展示了一些你熟悉的物理实验.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它的实验目的:
选择上图中的任意三个,写出对应的实验目的:
甲: ;
乙: ;
丙: ; 命题资源------------实验测物体的长度、测物体的温度、
测物体的质量、测压强、
测大气压、测电阻、
测电功率、探究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
探究液体的沸腾、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
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
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探究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探究斜面、探究比较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等。 第二阶段: 专题复习 综合训练 提高能力
要求: 构建网络,专题复习;
归纳迁移,发展能力.
二轮复习时,应打破章节的限制, 要充分结合 “一模”时学生在知识面与能力方面暴露的缺陷,完善并梳理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理清知识的条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巩固知识,形成一个由知识点到知识面、最后到知识网络的综合体,使复习具有系统性。
体现拓宽,重在提高复习课教学总体要求是:控制难度,体现知识的拓宽、思路的拓宽、方法的拓宽。
一要在知识的广度上做文章,个别核心知识点要深挖细究,使学生达到对某一类知识或某一专题的融合、深化。
二要着眼《考试说明》中圈定的知识点和科学探究活动,围绕考点,突出 “重点”。
重要知识点:“力和运动”,“压强和浮力”,“功率和机械效率”,“欧姆定律”,“电功率”,“能量”,电磁感应“内能”,等等。
重点实验点:“密度的测定”,“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以及“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实验和部分重点演示实验等等,展开专题训练。 例如:电学中的滑动变阻器,是“探究欧姆定律”、“测定小灯泡的电阻”、“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器。让同学们可以总结滑动变阻器在每个实验中的用途,深化对电学实验的理解。例如所有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共同作用是:保护电路、通过改变自身电阻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而由于每个实验的不同,使滑动变阻器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  ◆探究欧姆定律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为了保证两端的电压不变。  ◆探究欧姆定律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从而达到多次实验探究规律的作用。  ◆测定小灯泡的电阻——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达到多次测试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的目的。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而比较小灯泡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关系,还可以控制电流相等,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拓展:有些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目的:有些是减小误差,有些是避免实验结果偶然性,有些是测量不同条件下的物理量
有些实验中,同样的电路,可以实现不同的实验目的
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可以进行哪些实验?(测功率,利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
1、知识的拓宽 一些物理方法也渗透在不同实验中。
比如:转化法(声音的振动,温度计示数,液体压强计、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焦耳定律、电功) 对比 归纳 类比 模型 转换
控制变量 理想思维 等效替代 力: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动能(或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电: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磁: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举例: 例题:李智和周慧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横截面积关系”的实验。他们准备在下图中的M、N两点间接入待研究的电阻丝,电源电压恒定,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待用电阻丝的规格如下:
(1)他们应选择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的两根电阻丝来探究;
(2)正确选择后,他们将所选电阻丝分别接入M、N两点间,闭合开关,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或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实验中,两次电流表指针均有偏转,但第一次的示数小于第二次的示数,说明第二次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电阻值___________,同时周慧发现第一次实验中灯泡不亮,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以上(2)中判断电阻大小方法相同的是( )
A.根据物质在常温下的形状和体积是否固定,可将物质分为三种状态
B.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碰撞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比较运动物体动能的大小
C.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D.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分析现象与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 例题:小芳同学观察到许多 建筑物的截面多是V形或U形 ,这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物体承受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二: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于是小芳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选取了纸条、细绳、火柴盒和若干火柴棒,对猜想一进行实验探究.[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⑴选取材料和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若干。
⑵将一张纸条折成V形,放在装置上,在纸条两端距中点(支点)相同距离处,各挂一相同的火柴盒。在两端火柴盒里逐渐增加数量______的火柴棒,直到纸条被压弯为止,记录一端火柴盒中火柴的根数.
⑶将纸条分别折成U形、圆弧形,重复步骤⑵.
⑷更换纸条,将以上实验再做两次. [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既可)

[交流与合作]
⑴生产生活或建筑中利用物体形状影响其承受压力的事例很多,如巨大的桥梁中多次使用U形钢材,请你举出一个用V形或圆弧形的实例_____________.
⑵若要验证猜想二,实验中应使所选的物体______和_______相同. 例题:老师整理了一份器材清单,根据清单准备的器材见下图。用以下器材:(1)提出研究课题;(2)设计实验方案;(3)简述实验过程。 2.思路的拓宽1、测金属块的长度2、测金属块的密度测金属块的体积测金属块的质量测金属块的体积:
1)用刻度尺测量、
2)用量筒测量
3)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
4)用等量替代法测量测金属块的质量:
用弹簧秤测量3、测金属块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4、研究金属块在液体中:浮力大小与
深度的关系5、研究金属块在液体中:浮力大小与 液体密度的关系6、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7、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9、测牛奶瓶的玻璃密度
10、利用牛奶瓶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11、验证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8、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 接粗糙程度、 正压力的关系 在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 一题多变。
3.方法的拓宽 例题:电阻R1,R2的电流强度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I--U图线如图1所示,则依图可判定R1与R 2的关系 ( )IU多解:
解法1:由R=U/I可知,当I相同时,U越大,R越大,从图中也可看出R2两端电压大,即R2>R1.
解法2:由R=U/I可知,当U相同时,I越小,R越大,从图中也很容易推出.
R2R1多问:
设问1:若将电阻R1和R2串联后接入某电源电路,则哪个电阻两端电压大?哪个电阻消耗的功率大?
设问2:若将电阻R1和R2并联后接入某电源电路,则哪个电阻通过的电流大?相同时间内哪个电阻产生的热量多?
设问3:电阻R1、R2串联后总电阻,与并联后的总电阻的图线,将分别出现在图中的哪个区域范围?
通过上面这些问题较全面地复习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及电功率公式、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的重点知识,并教会学生逐步的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多变
变换1:变I—U为U —I重新提问上述问题。
变换2:变定性为定量,电阻R1、R2的I—U图线,如图所示,则当R1、R2串联时,发热功率之比为P1:P2= 。

通过改变增加题设条件,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专题训练,全面提高 从近几年的中考质量分析看,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大致为以下五方面:
1、基础知识掌握不好;
2、读题、审题能力差;
3、实验能力差;
4、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差;
5、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专题训练中要特别强调和指导。
1.联系生活、社会实际专题 如:烧水、做饭、炒菜等厨房问题。浴室、下河、游泳等洗澡问题。重锤线、水平仪、盐水选种、种田、机械等工农业生产问题。特别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书包、文具、写字等学习中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试题例题;夏天我们吃冰棍时,撕下冰棍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冒“白气”,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根据你的观察,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 的(选填“上”或“下”)。点评:这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既能考察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又能考察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如果没有真正理解“白气”上升的原因,即使观察到“白气”下降现象,也会疑惑不解。 例题:今年3月下旬,香港淘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署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淘大花园“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泄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存满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上述事件的原因作出简要分析。 点评:本题立意真实,也是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试题通过香港淘大花园的SARS病毒传播原因的调查,运用物理学的知识解开了病毒传播之谜,使同学们能深刻的体会到物理学的作用。且还要求运用比较准确的科学语言去描述物理现象,这也是科学素养的体现。联系社会热点设计试题 2.联系科技热点类专题
如节约型社会、绿色奥运、人工降雨、能源开发、磁悬浮、超导、纳米技术、航天、航空、军事科技等问题。
例题: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风具有一定的能量,称为风能.风力发电利用自然界的风,通过风力发电系统来为人类提供电能.风力发电机中的叶片在风力的推动下转动,并带动机头发电机发电。联系科技热点设计试题(1)风力发电机是将——能转化成——能的设备。
(2)某小型风力发电机参数如右表所示,小明的父亲想用它解决出海渔船的用电问题,若他用这台风力发电机直接给用电器供电,在选择用电器时要注意的问题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通毗邻黄海,有较丰富的风力资源,即将并网的“十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预计年发电量2.5×lO8kW·h,相当于完全燃烧 kg的煤放出的能量。(煤的热值为3.0×107J/kg)
(4)请你结合本地实际及图26中的有关信息,说说目前风力发电开发的困难和前景。近几年中考中出现了较多的关于风力发电的试题。由于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新能源、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风力发电、生物能源、太阳能发电等实际问题,会越来越多的走入中考试题中。 第三阶段 模拟训练,弥补漏洞, 考前调整 计划要细:
要突出训练的计划性。
什么时候练什么,怎么练,用多长时间练,通过训练达到什么目标,未达标的怎么办等问题都要周密规划。计划要细化到课时。每项工作要具体到人。
本轮复习,学生在知识技能、解题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重点安排适应性训练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并通过练、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模拟训练,要精挑细选,(从各地一模、二模试卷选择) 要求做到:作图清晰明了,解题规范有序,书写整洁干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等等,
进行模拟训练,要适度适量。通过训练可以增强同学们考试的自信心,熟悉中考的氛围和时间,调整中考前的心态。此阶段不要盲目大题量训练,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进行查漏补缺。教师要研究学生一轮、二轮复习中的易错题,寻找学生思维或知识缺陷与疏漏,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一)弥补漏洞 1、怎样发现漏洞
了解途径:
第一轮复习的作业批改记录
历次测验试卷的分析
辅导答疑过程中学生疑难问题的系统记录和整理等等
了解方法:
重视采取多样化诊断方法。
□学生问卷、□小纸条 、□试卷统计、 □课后询问、□课前询问等多种方式了解缺漏情况。
2、哪些漏洞要补 一是知识的漏洞
二是知识的综合方面的漏洞,缺少横向联系
三是学科思维能力的不足,未能真正掌握本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
四是解题规范漏洞,题目会解却不能得分、得高分 3.高效地补上漏洞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精练
及时请教老师释疑解惑(二)仿真模拟,适应训练 1、克服思维缺陷,培养缜密思维学生在解题中常犯“五种错” :即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 。
要克服以上错误,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2、掌握解题技巧,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审题和解题的关系:忽略公式、规律(原理)的适用范围; 忽视隐含条件(光滑、轻质);
(2)会做与得分的关系:概念不清;答案不符合实际情况 (热量中水温变化);
(3)求快与求准的关系:粗心大意;思维定式(熟题影响);
(4)难题与易题的关系:缺乏分类讨论型(压强)3 .中考前一周要求:
自学为主,个辅为辅;
适度训练,轻装上阵.
1.回归课本,重温《中考说明》
要重温错题。
要题后反思
反思:每一道题如何审题,怎样找切口,怎样规范答题,答案怎样形成的?
2.考前心理辅导:
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
通常表现为焦虑、恐惧、压力感等。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
保持良好的考前、考试心态
调整考试动机,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进行自我放松3、考前心理指导的策略 三、重视实验教学 1、实验命题的趋向性 2、实验复习的针对性3、实验复习的有效性1、实验命题的趋向性其一、考查实验操作中的细节问题其三、考查创造性(探究、设计)实验 其二、考查演示实验和自主实验一是,考查实验操作中的细节问题例1.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了减少加热时间,除正确使用酒精灯外,采取的办法还有:(1) ;(2) 。   评析:由于“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不少老师认为很简单,学生也有生活经验,因此没有让学生实际做,一般只让学生记住水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变化情况,以及温度变化情况,忽视了操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不得要领。二是、考查演示实验和小实验例3.下列几幅图是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装置,请你根据要求填空:
图1表明气体分子在 。图2是用来研究 的实验装置。图3烧瓶中是刚停止沸腾的水,随即用注射器抽气,这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种现象说明了水的沸点与 有关。图4是用来研究 现象的装置。例2.在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小红同学完成电路连接,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发光,但电流表及电压表的指针均反向偏转,其原因是什么?查明故障后,同组的小刚重新连接了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示数很大而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其原因可能有哪些?评析:本题主要考查测灯泡功率实验中的故障原因分析。对第一问,学生答对的较多,但第二问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做过此实验的,可能遇到过类似情况,往往是灯泡坏了或与灯座接触不良造成的。而对电流表与电压表位置颠倒这一原因能分析出的甚少。 例4.将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让该梳子靠近从自来水龙头放出的一股细细水流时(如图),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评析:该题是教材(沪科版)中一个学生的自主实验。实际上不少教师对这些实验只满足于口头布置,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检查,致使其大多落空。本实验若没有真正做过,就很难准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三是、考查创造性(探究、设计)实验 例5.实验室中有一电源,电压大约为20V,现给你:10Ω定值电阻1个,电阻值范围为0-20Ω的滑动变阻器1个,量程为0-15V的电压表、量程0-3Α的电流表各一只,开关1个,导线若干。请从中选择适当的器材组成实验电路,测出该电源的电压值。
(1)在虚线框中画出你
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2)按你所设计的电路
图连接好电路,以后的操作步骤为(测量的物理量用符号表示)______。
(3)用所测的物理量表示电源电压U的大小,则U=______。评析:该题要求测电源电压,但所给的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电源电压,直接测量显然不行,要运用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结合欧姆定律设计合理的电路,学生若无扎实的知识基础及迁移能力,是很难正确解答的。 例6.小明同学要研究铁块所受的浮力是否与温度有关,如何去研究?请你帮助他设计这个实验的全过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研究步骤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评析:这道题构思新颖,所需探究的问题是学生甚至教师都不易想到的,如果学生对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较熟悉,只要能想到用不同温度的同种液体来做实验,可说是解决了关键。2、中考物理实验复习的针对性(1)重视学生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测物质的密度”中是为了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来测物质的密度,原理是公式ρ=m/V,属于间接测量,器材除天平和量筒外还有烧杯、水、细线等辅助器材。测固体密度要先测质量后测体积,主要考虑的是什么?
在没有天平和量筒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一些生活用品或辅助器材来完成实验?只有充分研究实验,理解实验才能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技能。(2)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等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碘的升华”“分子间的引力”将生活中不明显的现象展现于课堂。在复习中要对这些实验研究的过程、方法、结论要弄清。 “用纸锅烧水”中纸的着火点与水的沸点的比较
“测爬楼梯的功率”中需要测量的物理功率给出了
测电功率的新思路。
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水表、煤气表、电瓶车
等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这要求我们要贴近生活,要
对一些生活常识和生活日用品有更多的认识。 (3)重视小实验,提高应用能力
中考实验题在注重常规实验的同时,更加重视实验的拓展,对每个实验的改进和变通外,还要重视创造性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实验可分为:探究性和设计性。(4)重视创造性实验,提高实验创新思维 探究性实验比以往的学生分组实验更具有挑战性。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中考的难点。例如:探究保温瓶内盛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探究西红柿电池的电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因此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多设一些新的题目进行探究构思,提高自己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分析观察和把握规律的能力。这样才能突破难点。
设计实验是近几年中考题的亮点,要会用常规器材和生活用品来完成课本中所没有的实验,这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是很关键的考验。只有在复习对每个实验、每个器材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1.对设计性题目的分析研究,掌握解题规律 设计性实验题主要考察形式为:给你一些器材,给你要达到的目的,请你设计一个装置,说明它的使用方法。纵观几年来的题目看,目的形式主要有: ①测量某一物理量; ②反映某一物理量的变化; ③比较某一物理量的不同; ④说明、应用原理、方法。 1.小张同学通过力学知识的学习后,想利用多种方法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同时设计了下列的一张方案表,请你帮助设计并按要求填写有关的内容。
分析:密度测定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公式ρ=m/V,只要测出液体质量与体积即可。另外在液体内部压强、浮力等知识中也直接明确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所需相应的实验器材可从P=ρgh及F浮=ρ液gV排中思考得出。
方案三: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测量的物理量是物体所受的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弹簧秤、细线、铝块、溢水杯、(或大量筒)、有刻度的烧杯等。 方案二:利用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P=ρgh。测量的物理量是液体某一深度的压强和该处的深度,所用的器材有:压强计,刻度尺,盛液体的烧杯或其它的透明容器等。 方案一:利用密度公式ρ=m/V。测量的物理量是液体的质量和液体的体积,所用的器材有:托盘天平与砝码,量筒(或量杯)及盛液体的烧杯等。2、进行实验专题训练,提高解题技能

1.某同学要测出一块不规则蜡的密度,他找到的器材有:细线、天平、量筒、弹簧秤、一块小木板、螺帽多个、钢针、橡皮泥、直尺、足量的水、溢杯、小刀。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这块蜡的密度(自然情况下蜡漂在水面上)。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中的简图:
(4)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2.利用下列器材:一个电压未知的电源,一个标有“50Ω 2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电压表、一个待测电阻Rx和若干导线,请你设计一个能测出电阻Rx阻值的实验。要求:
(1)画出电路图(电压表连入电路不可变动)。
(2)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和待测电阻Rx的表达式。
第一、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提高实验基本技能
一是从选择仪器(含量程)入手,如电流表、电压表的选用。
二是从仪器的使用规则入手,如温度计的使用,用天平测质量等。
三是从仪器、仪表的读数入手,如刻度尺、天平、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等。
对基本仪器、仪表的复习应着重在仪器的选择、使用规则和读数方面。复习时可采用对比复习的方法。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对比,刻度尺、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对比,体温计和一般温度计的对比,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对比。让学生从仪器、仪表的名称符号、功能、结构(图)、实物、用法(注意点)几方面加以比较,对共性和个性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异同点,加强记忆。3、中考物理实验复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天平的使用复习时,可向学生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⑴向天平添加砝码时,先加大的好还是小的好?如果砝码过量应怎样减少?
⑵对天平上的游码读数,是读游码左边的数还是右边的数?(你能读准市场上磅称的游码吗?)
⑶天平即将平衡时,指针总不能静止在分度盘的中央,有些同学用手固定对不对?怎样辨别其是否平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⑷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图示,让学生判断、纠正。 第二、掌握探究基本环节,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有关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题型主要有:
1.考查探究目的(实际上是考查对实验过程、方法的理解)
2.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
3.考查根据事实有根据的猜想
4.考查设计实验能力
5.考查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
6.考查分析、论证能力
7.考查评估能力
8.考查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细的铜丝(如漆包线)很容易被拉断,粗的铁丝就不容易拉断(混凝土中的钢筋就是利用了它的抗拉性)。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事情是和金属丝是否容易被拉断有关的。请猜想:金属丝是否容易被拉断跟什么因素有关?
现有一台机器,能逐渐增大固定在这台机器上金属丝所受的拉力(直至金属丝被拉断),而且能显示金属丝所受拉力的大小。请设计一个用这台机器验证你的猜想的实验方案。试题:(“制定探究计划”要素)●本题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它能够体现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开放度过大,无法进行客观、准确地评分,阅卷的可操作性太差。●本题是一个较好的练习题,但不是一个好的测试题。金属丝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某同学在一台拉力机上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这台拉力机可以逐渐增大固定在该机器上金属丝的拉力,可以读出金属丝拉断时的拉力大小。实验可提供的金属丝有右表所列9个品种(每个品种有多根),请根据有关猜想选择实验的金属丝。
(1)猜想一:相同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的金属丝被拉断时,其拉力大小与金属丝长度无关。
为验证猜想一应选用金属丝____、____、____。
(2)猜想二:相同材料金属丝拉断时单位横截面积所受拉力相同。
在猜想一已获得验证的情况下,为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的金属丝为____、____、____。
(3)猜想三:不同材料的金属丝拉断时,其单位横截面积所受的拉力不同。
在猜想一、猜想二都获得验证的情况下,为验证猜想三,应选用的金属丝为____、____、____。试题:(“制定探究计划”要素)(1)猜想一:相同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的金属丝被拉断时,其拉力大小与金属丝长度无关。
为验证猜想一应选用金属丝____、____、____。
(2)猜想二:相同材料金属丝拉断时单位横截面积所受拉力相同。
在猜想一已获得验证的情况下,为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的金属丝为____、____、____。
(3)猜想三:不同材料的金属丝拉断时,其单位横截面积所受的拉力不同。
在猜想一、猜想二都获得验证的情况下,为验证猜想三,应选用的金属丝为____、____、____。知识要求:金属丝受的拉力太大会被拉断。探究能力:1.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的过程2.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所需的器材3.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能力要求有两种合金,A 密度为 8.27×103 kg /m3,B密度为 8.29×103 kg /m3。现有一质量精确等于 100 g 的金属块,为鉴别究竟是A 还是B,某同学想,只要测出它的体积便可算出密度。于是,把它投入右图盛有水的量筒中(单位为毫升),根据水面升高的位置来判别它的物质种类。
(1)这种通过测量金属块的实际体积、计算密度,从而进行鉴别的思路是否正确?
(2)该同学能否鉴别出该金属块的合金种类?为什么?(提示:计算它的体积)(VA为 12.09 cm3 、 VB为 12.06 cm3)题目:(“评估”要素)有两种合金,A 密度为 8.27×103 kg /m3,B密度为 8.29×103 kg /m3。现有一质量精确等于 100 g 的金属块,为鉴别究竟是A 还是B,某同学想,只要测出它的体积便可算出密度。于是,把它投入右图盛有水的量筒中(单位为毫升),根据水面升高的位置来判别它的物质种类。
(1)这种通过测量金属块的实际体积、计算密度,从而进行鉴别的思路是否正确?
(2)该同学能否鉴别出该金属块的合金种类?为什么?(提示:计算它的体积)知识要求:1. 密度的意义和计算公式探究能力:1. 具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力要求2.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3. 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4. 关于测量、读数的知识2. 尝试选择探究的方法和器材 第三,把握重点实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考试热点的实验,比如:
□凸透镜成像
□测密度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用电流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
□探究欧姆定律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 第四、整体把握创造性题的特征,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试题中常出现如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的试题及猜想类、评估类试题,如“利用文具盒中的文具设计物理小实验”、 “分析说明这一实验方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等。
这些题目的共同特征是要么源自课本实验,要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所用的知识和能力不超过课标要求。 1、对判断探究目的题型解答,判断的着眼点在研究的条件和过程。
比如,题目用文字和图片提供了大量信息 ,而且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此有关”,根据图中情景不难发现两滴水中,其中一滴有加热,另一滴没有加热,题目中改变的条件是温度,因此不难得出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对猜想类问题的解答,要着重在因果分析,找出其中相关要素,分析产生结果时要素的变化情况。
比如,提供这样的物理情景:圆珠笔笔尖圆珠完好时能流畅写字(受摩擦力小),笔尖圆珠被卡住或掉落时不能流畅写字(受摩擦力大)。不能流畅写字是“果”,与之相对应的笔尖的圆珠不能滚动是“因”,其中笔尖圆珠在纸上由完好变为被卡住或掉落,是物理知识中的滚动变为滑动的变化,因此猜想的结果是: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这个问题的巧妙在于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验题材,考查了摩擦力的知识。3、对评估类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从实验元件选取(是否齐全、规格是否符合要求)、实验操作(步骤安排是否合理、对实验的安全性、实验误差是否产生影响)、实验推理(推理引用的事实是否可靠、推理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实验方法(原理是否正确、是否需要确定条件及条件是否满足要求)等入手,根据平时实验的要求,看是否违背实验规则,从而来评估方案、结论是否正确。
4、设计小实验。这几年来考查的实验设计有所变化,由原来的指定测定物理量(如测物质密度和测硬币的直径),转为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自定实验的内容,自选器材。
比如,提供一个矿泉水瓶、一块海棉、适量的水做实验;提出用文具盒的文具做实验。这些实验更开放,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也有利于降低难度和学生考试得分,还可避免老师猜题押题,这是一个命题导向。 第四、精选实验习题,提高实验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动手做好实验,但不一定能正确地表达这个实验的有关问题,而中考所考察的正是通过书面正确表达来体现的。因此,训练学生书面答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方面,从题型上看,主要是填空、问答、作图等几个方面,复习时可以精选习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书面表达要用词规范准确,叙述合理。并让学生互相批改或提供标准答案而让学生自批自改,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典型示例: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长方体木块作为实验器材来研究一些问题,请你以长方体木块作为实验器材之一,可以适当添加其它辅助器材,设计四个实验来研究或说明相关物理问题。
       设计一:细绳、小车。将木块竖直放在小车上,用细绳突然拉动小车向前运动,木块向后倒下。木块具有惯性。
  设计二:棉布、砝码、长木块、弹簧秤。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在木块上放砝码,重做实验,读出这时的拉力,比较两次拉力的大小;在水平长木板上固定好棉布,放上木块(不加砝码),重做实验,读出这时的拉力,比较这次与第一次拉力的大小。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设计三:长木板、三支圆铅笔、弹簧秤。将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下这时拉力的大小,再在木块下方垫三支圆铅笔,用同样的方法拉动木块,记下这时拉力的数值,比较两次拉力的大小,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
  设计四:弹簧秤、溢水杯、小桶。先称出木块在空气中的质量,再把木块轻放在溢水杯中,然后再称出漂浮着的木块从溢水杯排到小桶中的水重,比较木块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和小桶中的水重,比较木块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和小桶中的水重。说明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四、 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落实345教学流程1 精心编写导学案2 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宁愿教师多费事,少让学生做废题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