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第6课《词三首》(二)学案语文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第6课《词三首》(二)学案语文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8 23:14: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6课 词三首(二)
学习重点 1.诵读这三首词,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2.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理解词的含意,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文本名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5.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故垒(  )         ②羽扇纶巾(  )
③樯橹(  ) ④一尊还酹(  )
⑤膻腥(  ) ⑥隔水毡乡(  )
⑦空埃蠹(  ) ⑧巷陌(  )
(2)多音字

2.辨形组词
(1) (2)
(3) (4)
(5) (6)
3.选词填空
(1)萧索·萧条
①岸边的柳树叶子早就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柳枝,更添________的气氛。
②尽管新城市广场少部分区域几次做了经营调整,但始终未能摆脱________的状态。
(2)湮没·淹没
①当主持人朱宝训宣布比赛结束时,场下蓄势已久的众多小棋迷争先恐后拥上台寻找两名棋手签名,常昊、古力瞬间________在“粉丝”群中。
②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被现当代中国历史________已久的不少著名学者,又重新引起学术界、出版界乃至传媒的注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上阕中作者极力地渲染景物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目的是什么?
答: 
 
 
《六州歌头》
2.“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一句,词人站在边境线上,看到了什么景象?
答: 
 
 
3.“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 
 
1.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思考:
(1)比较周瑜与苏轼,想想苏轼为什么思慕周瑜。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思考。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思慕
原因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说说你的观点。
答: 
 
 
2.阅读《六州歌头》,思考:
下列词句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2)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3)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答: 
  
3.阅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
(1)词人写孙权和刘裕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答: 
 
(2)概括《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并找出在词中的关键词句以及典故的作用。
典故
故事简介
关键
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刘义隆
在元嘉二十七年,仓促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佛狸
击败王玄谟,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廉颇
廉颇晚年遭谗言,离开赵国,去了魏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察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1.《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其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2.后人评价《六州歌头》“叙事、陈情,次第井然”,请以下片为例,谈谈这首词的顺序性。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谥号文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2)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的词风格豪迈,多感怀时事之作。有《于湖词》存世。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词属豪放派,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展示
(1)《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所写的名篇。来黄州前,他曾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尽管政治上很失意,但苏轼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境的集中反映,格调豪壮,与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2)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是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杰作。宋孝宗赵眘继承王位后,任用张浚北伐,准备收复失地。但因北伐军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不和,结果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被金兵打得大败。于是,主和派的气焰便又嚣张起来,他们不顾张浚等爱国将领的激烈反对,遣使与金国统治者密切来往,准备缔结屈辱投降的和约。这时候,张孝祥任建康(今南京)留守,他满怀激情,写下了这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六州歌头》。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1205年。当时以外戚专权的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词人受命知镇江府,他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为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朝廷的昏暗而忧虑。这首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为国忧深虑远的复杂心情。
3.文学知识——豪放诗词
豪放诗词是具有豪放格调的诗词,其思想感情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追求乐观、放达的美学境界,语言铿锵,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苏轼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对“乌台诗案”所遭受的打击虽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迷惘和一种“早生华发”的失落,但他却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情讴歌,对古代英雄人物无限景仰,对个人的得失和不幸以旷达态度处之。因之全词气宇轩昂、声色豪壮,是鹤唳长空,而不是虫吟草间。特别是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有万里江水的地域之阔,又有千年历史的时限之长,还有江水东去的奔腾之势,更有波浪滔滔的浩大声色。可谓壮语盘空,高亢雄浑,撼人心魄。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惊风雨、泣鬼神的彩笔,写下了雄伟飞动、半洒云天的庐山瀑布的气势,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生活在一个外族入侵、充满动乱与苦难的年代,自己年老体弱,生活贫困,而且累遭政治迫害。“僵卧孤村”,思念而搁置不下的仍是“为国戍轮台”,真是满怀“老来志犹在,誓在清中原”的豪情壮志。夜深了,那显示大自然威力和气魄的大风大雨无情地撩拨着诗人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进入梦境,跃马扬鞭,挥戈舞剑,南征北讨。境界恢弘壮阔,基调激越昂扬,读来令人振奋。
文内文外
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
——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看辛词的用典特点
用典,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指出:“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诗词中用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句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
辛弃疾善用典,用典亦成为辛词的一大艺术特色。《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处用了典故。
典故1: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典故2:刘裕崛起孤寒,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大片故土。
在这两处,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孙权还是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的。这和南宋统治者偷安江左、忍耻忘仇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
典故3: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因为急于成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起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
这一典故讲的是当时南宋丞相韩侂胄当权,企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不稳的地位,但准备不足却又急于成功。作者是借元嘉北伐失败的事进行批评,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惨败。
典故4: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据《史记》记载,廉颇因得罪赵王被免职,便跑到魏国。后因赵国多次受到秦的进攻而无良将,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便派使者去探视,但因为使者的诋毁,赵王以为廉颇已老,没有起用。
在这里辛弃疾借古人写自己,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自己也像廉颇一样被排挤,被弃用。
这首词典故连典故,典中又套典。这些典故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这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毫无生硬造作之感。
类文品悟
美哉,唐诗宋词
当海上的明月冉冉升起,是谁挥毫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当渭城的朝雨轻沾衣襟,是谁伤感吟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又是谁“醉里挑灯看剑”,却只能“梦回吹角连营”?
今晚,我们从墨香古卷间重拾那个烟波浩渺的朝代:
我看到了感时忧国,失意寂寥,于茫茫高台之上极目远眺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看到了纵使仕途不顺,仍乘风破浪,雄心万丈的李太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看到了面对国都沦陷,城池破碎,悲从中来的杜子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看到了秋月茫茫、枫叶飘落的浔阳江头,谪居卧病的白乐天,偶听琵琶一曲,泪湿青衫,“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今晚,我在吟咏啸歌中重归那个星汉灿烂的朝代:
听,关西大汉,持铜琵琶,于赤壁之下,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听,纤纤女郎,执红牙板,于一弯井水处,低吟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听,晚来风急,黄昏时的梧桐细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听,潇潇雨歇,一声长啸,破空而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唐诗宋词,是那高高的秋月,莽莽的大漠;是烟雨江南,征帆片片;是那风起的柳条青青,杨花漫漫;是那晚秋的雨中残荷,梦中的铁马冰河。
美哉,唐诗宋词!
微感言: 
 
素材运用
课内素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课外链接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提醒:完成作业 第二单元 第5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lěi ②ɡuān ③qiánɡ lǔ ④zūn lèi ⑤shān
⑥zhān ⑦dù ⑧mò (2)jìn jìnɡ
2.(1)砌墙 沏茶 (2)寒蝉 婵娟 (3)蚊帐 账簿
(4)暮霭 和蔼 (5)怀瑾握瑜 谨慎 (6)狼居胥 女婿
3.(1)①萧索 ②萧条
解析 同:都有寂寞清冷的意思。异:“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可形容经济衰微、不景气,也可形容景象的寂寞清冷、毫无生气。
(2)①淹没 ②湮没
解析 “湮没”,埋没,多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整体把握
1.唯有这样的景物才配得上风流人物,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做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2.萧条冷落,死气沉沉,看不到军队活动的踪迹,没有战争时的戒备状态。
3.描写了沦为亡国奴的中原人民殷切盼望王师北伐的心情和眼巴巴地“南望”的动人情景。
重点突破
1.(1)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34
47
婚姻
美女相伴
屡遭不幸
外表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思慕原因
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因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最渴望的就是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2)此处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年华老大,功业无成,而周瑜在34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了。想到这里,苏轼肯定心境苍凉,消沉顿生。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并没有真的消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还是“一尊还酹江月”吧。
2.(1)徒有雄心壮志,也只能虚度光阴,路途茫茫。
(2)对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和主和派义愤填膺的谴责和辛辣有力的讽刺。
(3)忠愤之情,也是当时无数爱国人士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3.(1)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
典故
故事简介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在元嘉二十七年,仓促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草草、赢得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佛狸
击败王玄谟,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廉颇晚年遭谗言,离开赵国,去了魏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察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凭谁问
以廉颇自况,虽六十多岁仍想为国效力,却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
疑点探究
1.(1)景物描写的豪放: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
(2)周瑜形象的豪放: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立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3)感时伤今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2.下片倾诉壮志难酬的忠愤可以分为三层:“念”字领起,感念无地用武,岁月不居一层;朝廷休兵主和一层;遗民盼望恢复一层。末后收拢到志士的忠愤泪水。全词铺叙展衍,气势阔大,骈散排比,节奏紧促,辞情激壮,感愤淋漓,的确让人感到叙事陈情,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