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3课崔杼弑其君学案语文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3课崔杼弑其君学案语文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9 11:4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崔杼弑其君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间伐晋(  )        (2)且于(  )
(3)干掫(  ) (4)反队(  )
(5)中股(  ) (6)歃血(  )
(7)叔孙还(  ) (8)弑君(  )
(9)莒子(  ) (10)大史(  )
(11)擗踊(  )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骤如崔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为崔子间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逾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踊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遂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队,遂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陪臣干掫有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君之臣杼疾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病(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焉
(2)而
(3)其
(4)以
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东郭偃臣崔武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棠姜而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鞭侍人贾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死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言警句
课外名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修己而不责人。
(3)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4)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一、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
二、背景展示
这起弑君事件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五年的齐国。大臣崔杼拥立太子姜光当了齐国的君主(称为齐庄公),使他掌握了齐国的政权,但齐庄公只是崔杼手中的一个傀儡。庄公即位后, 崔杼即杀了齐大夫高厚且兼并其家产,崔杼夺取已死的棠公的妻子棠姜为妻, 齐庄公又和棠姜淫乱, 崔杼怨恨在心,公然杀了齐庄公,而且接连杀了三个秉笔直书的太史。
三、文学常识
《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文白对译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君主齐棠公死后,崔武子前往吊唁,见齐棠公的夫人漂亮,就娶了她。
B.齐庄公与崔武子的妻子私通,还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借以羞辱崔武子。崔武子因此而生弑君之心。
C.齐国宴请前来朝见的莒子时,崔武子称病不去。后来齐庄公去探视崔武子,崔武子借此机会杀死了庄公。
D.齐庄公曾经鞭打过近侍贾举,使贾举心生怨恨,于是里应外合,帮助崔武子杀死庄公。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分析崔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仔细品读晏子的言行,说说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论话题 牺牲了三条人命,并且在还有若干个人待死的情况下,才保住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有人说这不值得,有人说历史的尊严不能亵渎,这样做是值得的。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齐庄公与大臣崔杼妻通奸,不但公然“骤如崔氏”(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还公开污辱崔杼,将崔杼的帽子随意赐给别人。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闭门”“甲兴”,拒绝“请盟”(饶命),令卫兵箭射爬墙欲逃的庄公,使其坠地摔死。崔杼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操揽大权。不料史官如实记下了“崔杼弑其君”这一大逆不道的史实,崔杼大怒,杀之。史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这样记载,接连被杀。史官的三弟再记,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三条生命,四个人前赴后继(还有一位“南史氏”“执简以往”),才保住了这段历史的真实。
运用示例 你可曾看到山阴道上虽脚步踉跄却仍埋首前行的探索者?你可曾看到汪洋海上虽船身起伏却仍劈波斩浪的航海家?他们虽历尽险阻却仍坚守自我,纵沧海桑田,花落燕归,却不忘自己心中的那盏灯火。
面对崔杼的淫威,史官和他的弟弟们秉笔直书,用生命捍卫历史的尊严,这是坚守自我、恪尽职守、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课外素材
守护留守儿童的李灵
李灵,生于1982年。为帮助留守儿童,李灵于2002年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周口淮阳许湾乡创办希望小学,任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目前已有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而且7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挪用家中20万元,并欠下8万元外债。暑假期间,李灵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开始收购旧教辅读物以及儿童读物。
“就像收废品一样,骑着车到处去转着叫。”李灵说,她的每顿饭都是两个烧饼。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装载着“精神食粮”,面对卖旧书的小孩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幕幕的情景被网友拍成照片放到论坛上,她的举动感动了无数网友。
选材感言 “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八零后。”这是李灵当时的颁奖词。是什么让李灵如此坚持?是心中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先读佳作
恪尽职守
①“有鱼吃还捉老鼠”似乎显得图画中的那只猫很笨,但其实不然。真正的智者永远不会忘掉自己的本职工作。(1)
②“频搔白发惭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的英雄——林则徐,他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可是他偏偏主动选择了去禁烟——一个光荣但艰巨的任务。为什么?因为立于他心中的是国家的兴衰而不是个人利益的得失。他知道为官应恪尽职守,而不是安于享乐。于是他的举动强烈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捍卫了我国的尊严。(2)
③恪尽职守并不是反对“有鱼吃鱼”,而是说我们有“鼠”可吃时,也应毫不犹豫,而不是放弃。因为我们的职责正在于此,若是人人都只吃鱼,那么老鼠岂不泛滥成灾?自己的生活也必将受到干扰。
④恪尽职守,不仅是对自己的承诺,还是对国家负责的表现。一个人人生活在集体中间,就有必要为集体的利益而专心致志的工作。
⑤“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一生淡泊自守的沈从文不愿作媚上取宠的政治工具,不愿写虚伪的“载倒之文”。“文革”期间,他受尽冷嘲,看尽白眼,历尽坎坷,遭尽磨难。那时的他是“不识时务”,因为他知道文人的笔杆是枪杆,所以他从来不朝人民放枪。他知道自己的职责是抨击黑暗统治,所以他对此毫不留情。 恪尽职守,抛弃近在眼前的荣华富贵的沈从文,更像是一朵云,一朵无心以出岫的白云,萦绕在中国文学青峰翠峦之中,编织出一幅美妙而神奇的画。(4)
⑥淡去火红的年代背景,我们会看到支架上汗流浃背的工人正认真地砌砖;我们会看到边防将士手执钢枪在烈日下挺胸站立的姿态;我们会看到满脸皱纹的农夫弯着腰,喘着粗气而仍在努力地锄着土地。(5)
⑦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条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水流的宁静,也非中游溅起的朵朵小花,而是在下游那奋不顾身的一跃。那跃向的不是安逸,不是享乐,而是生命的源头,生命的精彩动人之处。(6)
⑧恪尽职守,没有昙花一现的美丽,没有流星划破漫漫长空的壮丽,而它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风景,永恒的主角。
思悟亮点
1.写法灵活
(1)第①段中,作者是如何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的?
提示 作者从漫画中提炼出关键句子“有鱼吃还捉老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写猫的笨,然后用一个转折词,引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亮明作者对漫画的态度,文笔灵活。
(2)第②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把素材和分析灵活地结合在一起?
提示 从修辞角度来讲,作者运用了设问手法;从论证角度来讲,作者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手法。两种手法的结合,使得素材和论证自然无痕地结合起来,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3)作者是如何从第⑤段灵活过渡到了第⑥段的?
提示 作者在这里只用了短短一句话“淡去火红的年代背景”,就把读者的视线从名人拉到了平凡人身上,笔法老道。
2.语言优美
(4)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提示 语言华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沈从文先生比成一朵白云,把中国文学比成青峰翠峦,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的敬仰之情。
(5)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作者运用了排比手法,分别写了工人、士兵、农民的一个剪影,虽寥寥数笔,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这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大众的关切。
(6)第⑦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再次强调本文论点。语言清新,给议论性的文字增添了一抹亮色,用这样的句子作结尾,给人一种回味悠长的感受。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jiàn (2)jū (3)hàn zōu (4)zhuì (5)zhònɡ (6)shà (7)xuán (8)shì (9)jǔ (10)tài (11)bì
二、
1.(1)到 (2)窥伺 (3)翻过 (4)顿足
2.(1)“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2)“队”通“坠”,掉下来 (3)“干”通“捍”,捍卫
3.(1)病重。疾,病。病,病得很厉害。(2)吃喝。
4.(1)代词,代“齐棠公”/代词,代“棠姜”/表反问,怎能/兼词,相当于“于此” (2)连词,表顺承/连词,却,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3)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 (4)介词,用/动词,带领/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5.(1)名词用作动词,做……的家臣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4)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为动用法,为……而死
6.(1)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屡次去崔杼家。
(2)君主死了,我到哪里去呢?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借以高居于百姓之上的吗?
整体感知
A [齐棠公不是齐国君主,只是齐国的棠邑大夫。]
课堂互动
1.(1)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以“称疾不视事”引诱,暗中布局;时机一到,心狠手毒。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乱),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崔杼把他杀了,太史的兄弟再记时,他又连杀两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生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却心虚,同样不得人心。
(2)知人善用,深谋远虑。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
2.“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并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己死”。他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的原则,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为“民之望”。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勉从虎穴的机变,这是晏子一贯的智慧。
3.崔杼不愿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唯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问题争鸣
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中国的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学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本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虽然不足50个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