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4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4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9 11:58: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4课 阿房宫赋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篇。2.感受文章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的特点。
一、为君之道
1.人主有能以民为本者,则天下归之矣。——《吕氏春秋·爱类》
2.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4.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孔子家语》
5.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黄宗羲《原君》
6.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
二、文本名句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一词多义
①使
②一
③爱
④取
⑤怜
(2)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常用来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地形等有关;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
③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
④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值得同情、怜悯。
(3)虚词归纳
①之
②焉
③而
④夫
⑤于
2.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5)辇来于秦: 
(6)朝歌夜弦: 
3.特殊句式
(1)输来其间: 
(2)函谷举: 
(3)秦人不暇自哀: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4.语句翻译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译文: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文: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译文: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译文: 
 
(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译文: 
 
(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译文: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译文: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 
 
(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请概括回答。
答: 
 
 
1.为什么作者描绘的阿房宫的景致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请结合文中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答: 
  
2.这些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 
 
3.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
答: 
 
作者在描述阿房宫景象时运用了互文的表现手法。请理解分析下列句子,说一说互文手法的运用对于表达文章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①直栏横槛: 
②朝歌夜弦: 
 
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作用: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而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文、辞,其中以诗歌的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清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展示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三辅黄图》中说:“阿房宫亦曰阿房,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秦灭亡时,尚未竣工,就被项羽付之一炬。它没有正式命名,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当时的人就称之为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将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3.文学知识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里的“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式,就是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体物写志”是指赋的内容,往往于结尾部分发一点议论,以寄讽喻之意。到了唐宋,这种文体已逐渐散文化,这种散文化的赋,人称“文赋”或“散赋”。《阿房宫赋》即文赋中的佳作,被誉为“古来文赋,此为第一”。
文内文外

意思。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死,
玉珠宝等物。剽:抢劫,掠夺。人:民。唐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

《阿房宫赋》亮人耳目的艺术
1.语言精练,含意丰富
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涵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就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四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二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2.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阿房宫为战火所焚,史书也未记载其形制,杜牧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文章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细致刻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形象描绘,都是出自作者的想象。而这些奇特的想象并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却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同时本文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增加其形象性;又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句,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隔离天日”等增加其感染力;有些句子则是出于想象,同时又兼有比喻、夸张,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还构成排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既发挥了骈文的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类文品悟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生”可谓其崛起之本。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的学说,孟子在此基础上更是将其发展为“仁政”的理论。自此,历代盛世王朝都将“爱民”思想奉为治国圭臬。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文帝、景帝厉行节约,与民休息,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唐太宗坚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开创了大唐盛世;共和国的崛起强大,更是立足于民生,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之根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一统天下,成就大业,一定要把民生放在首位,治国先安民,安民方强盛,强盛则固天下,固天下则得天下!
微感言: 
 
素材运用
课内素材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朝的统治者二世而亡,正是因为不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课外链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提醒:完成作业 第四单元 第12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动词,让 连词,假使 动词,派遣 名词,使者 ②动词,统一 数词 副词,一旦 副词,全、都 名词,一体 ③动词,喜爱 动词,爱护 动词,吝惜 动词,喜欢 ④动词,夺取 动词,拿 助词,着 ⑤动词,怜悯、同情 动词,怜爱、爱惜 动词,可惜
(2)①中心相勾连,檐角相拼合。形容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②雨雪晴阴。③积蓄、聚敛的金玉珠宝等物。④可惜。
(3)①均为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去 代词,指秦灭亡的事 ②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语气词,不译 兼词,于何,在哪里 疑问代词,怎么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③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不译 连词,表递进,而且 ④语气词,表感叹 助词,用在句首引发议论,不译 指示代词,那 ⑤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向
2.(1)被动用法,被灭亡;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均为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了龙 (4)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5)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3.(1)(2)为被动句,(3)为宾语前置句,(4)为定语后置句,(5)为状语后置句。
4.(1)六国灭亡,天下统一。四川的山秃了,阿房宫(建成)出现了。
(2)长桥横躺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宫殿楼阁之间凌空的通道跨越天空,没有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
(3)日夜唱歌弹琴,当了秦国的宫人。
(4)(光如)明星晶莹闪亮,是(宫人)打开了梳妆镜。
(5)辘辘车声越听越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
(6)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她们)久立远看,盼望得宠。
(7)燕国、赵国的收藏,韩国、魏国的积蓄,齐国、楚国的精华,(是)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8)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
(9)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整体把握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重点突破
1.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面“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有音韵之美。
2.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其原因是“不爱其人”。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发出委婉的警告。
美点赏析
①“直栏横槛”应理解为“栏杆纵横”,不能理解为“直的栏杆和横的栏杆”。
②“朝歌夜弦”应理解为“日夜弹唱”,不能理解为“早上唱歌,晚上弹琴”。
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应理解为“楼阁很多,到处都是”,不能理解为“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
作用:由于运用了互文手法,上面的语句都只能合起来理解,不能拆开理解。用互文手法后,语句工整,别有韵味;彼此互补,凝练、含蓄;增加了内容的含量,增强了表达效果,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