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7-30 08:11:18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分析,体会化学就在你我身边。
(2)通过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3)体会、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学习重点】
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学习难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新物质产生?雪的形成与蜡烛的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何不同?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6~P8“实验1-1”的内容,完成课本P7的表格。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研碎;实验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投影:这四个实验的视频。
学生:观察,进一步比较实验现象。
课堂讨论
变化前的观察
变化时的观察
变化后的观察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学习的多姿多彩、生动有趣,能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与人类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因此,事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影响整个学年的化学课的教学。
不足之处
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教师展示一杯水)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吗?其中体现了水具有哪些性质?(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8~P9的内容。
提出问题: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探究实验:做课本P9实验1-2。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物质性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成功之处
本堂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地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不足之处
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实例中提出问题。
课件32张PPT。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新知探究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水的沸腾液态气态液态实验现象:
试管中的水沸腾,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成液体。实验与探究2.胆矾的研碎实验与探究3.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实验与探究4.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与探究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 无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 无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有试归纳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试归纳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提示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提示可燃物燃烧食物腐烂钢铁生锈常见的化学变化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D随堂练习2.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
①酒精挥发 ②白糖溶于水 ③食物腐烂 ④铁矿石炼铁 ⑤汽车胎爆炸 ⑥电灯发光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④⑤B3.折断铁丝是物理 ,这是因为
;铁丝生锈是 ,这是因为 。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观察下列物质,你能说出它们哪些性质?导入新课 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新知探究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归纳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观察体会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观察体会化学性质实验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实验2: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实验与探究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情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中:木条燃烧得更旺
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归纳 上述实验结论中哪些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它们的化学性质? 实验1中的气体无色、无味,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实验2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讨论 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性质用途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决定反映可燃性燃烧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知识梳理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下列方法可以用来鉴别O2和CO2的是( )
A.闻气味 B.看颜色
C.澄清石灰水 D.燃着的木条CD随堂练习2.下列是对酒精部分性质和变化的描述: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它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气,请用序号填空: (1)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的是 ;?
(2)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
(3)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①②③④3.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
哪些是化学变化( )
哪些是物理性质(  )
哪些是化学性质(   )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EC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