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五
(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我是小助手
致,竭尽。
严:端庄严肃
丑,同类。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恭敬之心地侍候;在奉养的时候,要尽心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做;父母生病的时候,要带着忧虑的心态尽心尽力地照料;父母去世时,要竭尽悲痛的心情去料理后事;祭奠祖先的时候,要竭尽严肃地去对待。这五方面都做到了,才能算作是尽到了侍奉父母的责任。侍奉父母的时候,要做到身居高位而不骄横傲慢,身居低位而不违法作乱,在同事之间,要和顺相处而不起纷争。身居上位,如果骄横傲慢就会导致灭亡,身居低位违法作乱就会遭受刑罚,在同事间纷争不断就会引起互相残杀。这三项恶事如果除去,让父母每日担心自己,就算每天都用猪牛羊肉去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啊。”
考考你的智慧
1.选择加点字的合适意思。
A.送给,给予。 B.招引,使达到。 C.竭尽。
(1)大会开始,由主席首先致辞。( )
(2)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
(3)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冬天很容易致病的。( )
2.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有五致、三戒,都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弘扬传统文化
泰伯采药
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两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红色的雀鸟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上,表示有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祥瑞的出现,又发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就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了父亲的心意,就和大弟仲雍商量应该如何顺从父亲的意愿。
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了周国,远远地来到南方荆蛮之地。
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纹上了花纹。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这样,泰伯成全了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季历的心愿,免去了世人说父亲不按规矩传位的嫌疑,让季历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
泰伯让天下,成全了父母的心愿;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二)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
我是小助手
善:好。
悌:敬爱兄长。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 教育人们相亲相爱,没有比推行孝道更好的(办法)了;教育人们礼让和顺,没有比敬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民风,改变民俗,没有比音乐的教化更好的了;让君主安于其位,治理民众,没有比用礼教来感化更好的了。礼教,就是敬爱而已。”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名词
善: 礼: 悌:
2.仿写成语“移风易俗”(含有近义词的成语,再写出三个)。
3.“教民礼顺,莫善于悌”你是怎么理解的?
4. 请你谈谈在学校里应该如何守礼?
弘扬传统文化
伯禽趋跪
西周初年,周公有个儿子,名叫伯禽。他跟着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父亲。可是,去了三次,就被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想不通,就去问商子父亲为什么要打他。
商子问了他去见父亲的情况,就对他说:“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桥木;北山的阴面也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自己去看一看吧。?”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跑去看了。只见南山的桥木生得很高,树都是仰着的;而北山的梓木长得很低,都是俯着的。伯禽看完后,就回来把他看见的告诉了商子。商子就对伯禽说:“桥木仰起,这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这就是做儿子的道理。”伯禽听了,很有感悟。
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父亲,一进门就很快地走上前去,一到大堂里就跪了下去,这次,周公再也没有打他,而且还赞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当面对长辈时,要怀着尊敬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参考答案
(一)
1.A C B 2.五致: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三戒:戒骄、戒乱、戒争 3.因为文章中的那三项不除,我们自己就很容易遭受不好的事情,这样会让父母担心,这也算是不孝了。
(二)
1.好 礼让 敬爱兄长 2.示例:见多识广 左顾右盼 旁敲侧击 3.敬爱兄长是我们从小就可以做的,而且也是最容易做到的,这样,当我们长大了,礼让和顺就已经成为了我们自然的行为了。 4.在学校里应该团结同学,尊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