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系列练习十三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系列练习十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30 18:3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三
(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 ,安能动。
我是小助手
佚:从容主动。
趋:赶赴。
致:调动。
我是小翻译
孙子说:凡是提前到达战场得带敌军来犯的,就能从容主动;在后到达战场而仓促应战,就会疲于应战。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是能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能让敌人自愿前来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能让敌人不敢前来的,是以危害来阻止敌人的。因此,敌军休整的好的话,就想办法让它劳顿起来;敌人粮草充足,就想办法让它饥饿;敌人安稳固守,就想办法让它调动起来。
考考你的智慧
1.词语解释。
佚: 趋: 致: 。
2.解释句子“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3.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你是如何理解的,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个观点?

弘扬传统文化
猇亭之战
在战争中,如果能事先谋划,以逸待劳,再采取恰当的战略攻势,以少胜多也是经常发生的。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刘备的隆中战略。刘备为了自己的帝业,必须把荆州夺回来,因此,他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忙向孙权发兵。
孙权排陆逊做为主将,抵挡刘备大军。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觉得刘备大军兵力强大,并且求胜心切,于是采取了战略性退却,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陆逊一直退到猇亭,在那里部署防御,集中精锐力量,以逸待劳,等待刘备大军前来,决一死战。
当刘备大军驻扎下来,联营四十里时,陆逊果断采取火攻的计谋,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刘备全军败退,而陆逊则率领气势高涨的东吴军队一路紧追,不给刘备任何喘息的机会,最终刘备连夜脱逃,全军覆没。
(二)
经典国学再现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我是小助手
形: 形式,这里引申为规律。
常: 固定。
神: 神奇。
我是小翻译
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一样,水流的规律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人薄弱之处;水流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用兵则要根据敌情来决定取胜的战略。因此出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就像水流没有一定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采取不同战术取得胜利,就可以被称为用兵如神了。因此,用兵的规律就如同自然现场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交替变换,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圆有缺。
考考你的智慧
1.词语解释。
形: 常: 避: 。
2.形近字组词。
趋 ( ) 虚( ) 常( )
越 ( ) 虑( ) 党( )
3.文章中把用兵之法比作流水,是因为( )。
A.因为古语说的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B.因为水会因势而流,用兵也应该因势而用。
C.因为水多变,冷了变成冰,热了变成汽,用兵也因该这样多变。
文章中讲用兵应该根据敌情变化而变化,这样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应用呢?

弘扬传统文化
草船借箭
战争中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有利的天时地利,灵活采取不同的战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十万枝箭。
诸葛亮问周瑜什么时候需要,周瑜说:“十天能造好吗?”诸葛亮听后,就说:“我三天就能造出来了。”周瑜不信,就和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约好三天以后,一起去取箭。
诸葛亮回去后,面见鲁肃,和鲁肃提出要借二十条船,并且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用青布把船遮起来,里面放上一千多个草垛,排在船的两边。
第三天晚上,江上大雾弥漫,能见度非常低。诸葛亮却请来鲁肃,并下令开船驶向曹操军队。一路上,诸葛亮让后面船上的士兵擂鼓呐喊,装作要趁夜偷袭的样子。
曹操听到敌兵来犯,立刻下令:“江上大雾很,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击。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把他们打回去吧。”于是曹军调来一万多名弓箭手站在江边,朝来船射击。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他们射出去的箭,全都插在了诸葛亮准备好的草垛上了。等到船两边的草垛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才下令回师,
就试样,十万支箭就轻易被诸葛亮“借”到了手,完成了和周瑜立下的军令状。
参考答案
(一)
1.从容主动 赶赴 调动 2. 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是能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 3.思路:用就是凡事都要提前规划,不要疲于应付。
(二)
1.规律 固定 避开 2.趋势 越过 虚实 考虑 常态 党员 3.B.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