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四
(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我是小助手
争:争夺。
迂:迂回曲折。
患:害处,祸患。
我是小翻译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规律,是将帅接受君主的命令,召集兵力,编制成军,开赴到战场同敌军对阵,没有比争夺制胜先机更加困难的事情了。争取战机的困难,在于从迂回曲折的道路中找到径直的途径,把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化成有利的情况。因此,为了迷惑敌人而故意迂回前行,并且用小利诱惑敌军,达到比敌军后出动却能比敌军先到达战场,这就叫懂得了化迂为直的谋略了。
考考你的智慧
1.词语解释。
法: 争: 迂: 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字的含义。
① 生命 ② 命令 ③给予 2.② ① ③
A.将受命于君。( )
B.寒冷的冬天里,小田鼠和妈妈相依为命。( )
C.大家决定新产品以它的功能命名。( )
解释句子: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
两军对阵,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弘扬传统文化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在战争中,很多时候,采取一定的计谋去迷惑敌军,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利益,争取很多的时间,这样,我们就会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依仗强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阳的刘邦退出关中,自称西楚霸王,并封刘邦为汉王,让他去驻守偏远的汉中和巴蜀地区。刘邦无奈之下,只好率领部队退驻汉中。
退军的时候,刘邦采用张良的计谋,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从而使项羽放松了对他的戒备。
同年八月,有人发兵反抗项羽。刘邦认为这是个出兵关中的好机会,但是又怕兵力不敌西楚军队,于是,他采用了谋士张良的计策,派了很多士兵去修复栈道。可是,这修栈道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很多人都讥笑刘邦此举不知何时才能完成。关中守军知道了这个情况,也开始关注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且加派主力军队到达栈道,加紧了防范。然而刘邦暗地里却又派精兵强将绕道陈仓准备突袭。不久,刘邦军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了陈仓,并迅速攻下了陈仓。西楚此时才知道刘邦的意图,但为时已晚。
借道陈仓,刘邦军队很快攻下了关中,一举平定三秦,为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二)
经典国学再现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我是小助手
通:精通。
知:知道,懂得。
用:作用。
我是小翻译
因此将领能够精通各种随机应变的应用,就能说是懂得用兵之道了;将领不能精通应变的利用,那么虽然了解地形的情况,也不能掌握地形之利;统领军队,如果不能精通随机应变的战术,那么即使知道了“五利”,不能发挥出军队的战斗力。
考考你的智慧
1.给多音字拼音、组词。
( ) ( ) ( )
通 得 将
( ) ( ) ( )
2.解释词语。
通: 知: 利: 用:
你从这段话中,得知一个将领如何才能算是懂得用兵之道呢?
弘扬传统文化
挥泪斩马谡
战争中,战术的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各种兵书以及作战记录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但是,光是熟读了兵书,而不懂得根据战争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也是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马谡就是从小熟读兵书,才气过人,喜欢讨论军事谋略,因此很得诸葛亮的赏识。
诸葛亮出兵攻魏,马谡主动请缨作为先锋军出战,并且立下军令状,亲自带兵去占领军事要塞街亭。
到了街亭,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交代去在山脚下邻水安营,而是刚愎自用、照搬兵书,把营地驻扎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认为这样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没想到,司马懿的军队切断了水源,掐断了粮道,将马谡的部队困在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在山上坚守,断水断粮,饥渴难耐,军心涣散,不战自乱。
最终蜀军大败,被司马懿夺了街亭,导致诸葛亮最有希望取胜的一次北伐全盘失败,被迫返回汉中。
班师回朝后,诸葛亮为明军纪,将马谡问斩。由于马谡一直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并且在南征孟获时也出了很多有用的计策,两人的关系非常好,所以行刑时诸葛亮泪如雨下。
参考答案
(一)
1.规律 争夺 迂回曲折 祸患 2.② ① ③ 3.故意迂回前行,并且用小利诱惑敌军 4.争夺得胜的先机。
(二)
1.tōng 通过 tòng 一通 dé 得到 děi 非得 jiāng 将来 jiàng 将领 2.精通 懂得 利益 作用 3.一个将领必须懂得随机应变,才能算是真正懂得用兵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