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题: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题: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01 09: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社会传播着这样的信息:我们先辈们奋斗夺来的政治自由被经济上的无保障和工业暴政变得毫无意义了。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们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政府管辖之下的人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为此罗斯福政府 ( )
A. 摒弃了市场经济 B. 开展了“蓝鹰运动”
C. 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D. 实施了“计划经济”
2.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
A.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B.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C.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1932年美国总统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住无定所,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是否得到足够的保障。”按照他的这一理念,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①以工代赈扩大就业 ②削减农业,政府补贴
③保障存款,恢复银行信用 ④要求企业制定章程,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历史学家郭沫若在谈到管仲改革时说:“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
A. 郭沫若对管仲持批判态度 B.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凯恩斯”
C. 管仲改革特别重视生产发展 D.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
5.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人把政府提供的福利看作为自己的“福利权”,分不清楚“权利”和他人“给予的权益”。这种观念( )
A. 增加了社会问题发生率 B. 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 降低了社会消费总水平
6.罗斯福在第三次炉边谈话中说:“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儿戴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同志们自相射击。”罗斯福这番谈话的意图主要是( )
A.鼓舞美国人民,坚定人民的信心 B.修改中立法案,支持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
C.呼吁农民理解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D.希望企业与政府合作,接受政府调节
7.二战后初期,英用著名经济学家庇占曾对英国国有化改革评论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而且必须存在若干社会化的工业,但是这仅仅是资本主义大海中的小岛。”材料说明英国的国有化改革( )
A.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B. 提高了二战后英国的生产力
C. 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D. 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8.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 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D. 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
9.布林克利博士在《美国史》一书中说:“1932年6月,东北部几所名牌大学的2万名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连百货公司电梯工的工作也要学士学位。阿肯色州一个人为找工作步行900英里。华盛顿州有一个人放火烧林,为了要别人雇他当救火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上台后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工业政策 D.强化社会保障
10.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造成了比一战还严重的经济损失 B.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C.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被废除 D.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
1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12.二战后,美国人杰克失业了,一直都呆在家里,5年来没找工作。但他一家5口人,每月可从保障局领到1255美元的现金作为生活费,他家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杰克及其家庭的生活得到保障主要受益于( )
A.罗斯福新政 B.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C.奥巴马对经济政策的调整 D.经济的全球化
13.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
A.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 加强福利国家制度
14.“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B.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D.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15.“1930年,美国提高近九百种商品的关税,其他国家也采取报复措施,提高关税壁垒。”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A. 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 B. 促使世界大国联合应对人类困难
C. 使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D. 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竞争
16.到1942年前,美国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保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育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这些青年平均每人每期劳动9个月,月工资中绝大部分成为赡家费。罗斯福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效果在于( )
A.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合格兵源 B. 成为解决失业民众就业的核心途径
C. 是美国环境明显好于他国的根本原因 D. 提高了政府的救济面和社会购买力
17.据有关资料统计,1929年-1938年,美国经济萧条,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增长很快。这一现象可以作为参考依据研究当时( )
A. 民众的心理及生活状态 B. 电子产品研发更新程度
C. 社会消费指标及经济总量 D. 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情况
18.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
A. 两党派斗争激烈 B. 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 经济社会盲目发展 D. 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19.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
A. 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B. 垄断组织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20. 英国卫报报道,2013年4月17日下午,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葬礼在伦敦圣保罗教堂举行,为表示“深切敬意”,英国议会决定,葬礼期间让大本钟及威斯敏斯特宫大钟“静音”。19世纪以来,大本钟以“静音”形式致敬,这还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65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葬礼当日。大本钟的这两次致敬是因为这两位首相都( )
A. 曾是英国国家权利的核心 B. 使英国摆脱经济危机困扰
C. 因为社会福利制度受民众爱戴 D. 有利于英国的发展与崛起
21.2004年7月,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评出了一份“战后美国总统经济成就”的排名,克林顿排名首位。以下属于克林顿时期经济增长原因的是( )
A. 以“新边疆”为施政纲领
B. 以“伟大的社会”为施政纲领
C. 经济繁荣,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走低
D.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俄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上述情况说明 (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原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
D.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根本差异
23.直接导致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矛盾是( )
A.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 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C. 社会各阶层和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D.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24.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D.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25.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这一法案( )
A.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 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D. 标志美国主导世界经济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发源地,因而遭受的打击特别严重。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比1929年减少46%;财政金融频于崩溃,有1万多家银行破产,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由于生产萎缩和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失业和年失业人数高达1700万;某些农产品价格下降了2/3,“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大批农场破产或濒临破产;进出口贸易大规模缩减,1932年出口总额不足1929年的1/3。
材料二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他立即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实行“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日日是第一阶段,罗斯福政府通过国会制定了70多个法案,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集中克服大危机带来的紊乱状态。从1935年4月起,又敦促国会共通过了700多个法案,掀起了“新政”的第二次高潮,这时的“新政”内多侧重于社会改革,是“新政”的第二阶段。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标志着美国向战时经济体制过渡,“新政”遂告结束。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材 现代卷》
根据材料一,概括1929-1933年美国的经济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来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率先采用……自由贸易成为了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1849年,贸易垄断的标志,实施了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被废除了。
——摘自《》大国崛起 英国》
材料二美国许多商业和政治领导人则公开宣称:“由于美国拥有‘新经济”,,而其它国家没有,因此美国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老大,其它国家必须采用美国的价值观念,如果要与美国平起平坐,则必须效仿美国的制度。
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率先取得“工业优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的含义。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DDBB 6-10 DADBC 11-15 ABCCD 16-20 DACAD 21-25 DCDAA
二、非选择题
26.(1)状况: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并走向恶化。
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国际贸易壁垒严重。
(2)特点经济危机的产物;采用政府干预方式;具有阶段性。
27.(1)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圈地运动的开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重廉价劳动力;贩卖黑奴,殖民掠压等积累了业资本;英国在殖民争霸过程中成为了最大的殖民国家为工业发展提供的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生产经验;英国利用本国与殖民地的资源(写五点即可)
(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