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题: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题: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01 09:4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题: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单选题
1.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 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 斯大林体制建立
2.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 )
A. 农业 B. 商业 C. 重工业 D. 轻工业
3.1970年苏联著名学者萨哈洛夫公开发表呼吁书,认为“(我们)所处的团境的根源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于斯大林时期己制定,至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由此可知,该学者( )
A. 对斯大林持完全否定观点 B. 呼吁中央实行民主决策
C. 对困境根源没有清晰认识 D. 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4.“苏联”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 )
A.1917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5.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已经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其全盘否定所完全不同的评价。下列评价与当今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不太吻合的是( )
A.当时国家得以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B.压抑了党内和社会政治民主,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当时国家面临的问题
D.在军事年代建立起的斯大林体制能集中资源用于最主要的地方
6. 1929年斯大林说:“当我们使苏联人坐上汽车,使农民坐上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看看,到那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先进的国家。”由此可知斯大林( )
A. 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 B. 对苏联工业化充满信心
C. 反对农业集体化 D. 帮助西方摆脱经济危机
7.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直到叶利钦对斯大林的评价,都极力贬低斯大林,甚至恶毒谩骂斯大林。相反,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是个卓越的人物,令我们残酷的时代敬仰,他在其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 )
A. 以历史亲历者的标准来衡量 B. 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
C. 重视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 D. 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
8.1928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材料表明( )
A. 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左”倾思想占据上风
C. 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D. 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9.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关于这一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
②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这一体制的形成
③在经济方面的特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日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福利国家”,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不同国家经济政策可以相互借鉴 B.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C.杰出的人物会影响历史发展过程 D.实事求是思想具有普适意义
11.列宁说:“我们还不能从小生产者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具体体现为(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实现农业集体化
12.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俄国各族人民转入和平的、创造性的劳动,他们恢复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教育事业。但是面临重重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 )
A.落后的生产技术 B.管理经验不足
C.帝国主义的进攻和国内反动分子叛乱 D.缺少建设资金
13.亚蒙·哈默是美国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他曾经去了苏联,在苏联建立了铅笔生产厂,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家工厂。这段材料可以说明( )
A.列宁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C.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 D.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之处
14.斯大林模式特别适用于的社会情况( )
①经济基础较好、劳动者缺乏积极性
②工业化基础薄弱、资金短缺
③市场经济传统深厚、敌对国际力量强大
④需要迅速提升综合国力、国防能力
A. ①②④B. 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
15.姜义华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旧俄国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形成的证券万能论以及宗教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材料观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肯定之中含有否定 B. 存在着偏激认识
C. 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D. 进行了辩证分析
16.国家仍要制定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制定政策要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这种临时政策下,食品生产开始恢复,从而使这个政权获得了巩固共产主义体系所需要的时间。对此种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 B. 在分配领域推行实物配给制
C. 扩大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7.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
A.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 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 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18.2001年,党中央在党建实践活动方面宣布私营企业主也有资格成为共产党员。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 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C.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19.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 B. 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
C. 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 D. 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2008年8月《大生》
材料三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 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请回答:
材料一中战时遗留的危机是由当时什么政策导致的?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实施新经济政策所起到的作用?
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调整农业政策的原因及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3) 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20 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 C B C B 6-10 B C B D D
11-15 B C D D B 16-19 A D C D
二、非选择题
20.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探索了一条在
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背景:经济危机波及到农业,农产品积压,农产品价格猛跌。 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
(3)两个运动: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生产的大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富裕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