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梳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认识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体会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知识链接】
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过秦”课本注释1,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字词梳理】请写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一、生字:腴( )?????轸( )????镞( )???笞( )???恬( )
藩( )???? 瓮( )????牖( )
二、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召滑( )???? ?践华为城( ) 劲弩( )?????? 不及中人( )? ???
蹑足行伍( ) 度长絜大( ) ?比权量力( )? 朝同列( )????
【整体把握】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 (第一段至第 段)。叙史实
(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 的原因(第 段)。析原因
【内容探究】
1、本文题目是“过秦”,其中“过”是什么意思?前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写到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第五段是如何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翻译句子并注意重点字词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西举巴蜀
解词:
翻译: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
解词:
翻译: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解词:
翻译: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解词:
翻译: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习写作议论文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文体简介:“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语言积累]1.正音
愚昧 ( ) 句读( ) 或不焉 ( ) 相师( )
谀(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蟠( ) 经传( ) 贻 ( ) 巫医( )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 义:
或师焉,或不焉。通 义:
4.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特殊句式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不拘于时 ④而耻学于师。
[内容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明确: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3)第二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 “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
3.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明确:
《过秦论》答案
(1)兴亡过程 四
迅速灭亡 五
二、(1)指出…的过错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作对比。
(2)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反衬下段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3)对比分析然后归纳总结
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字词
(1)死去 继承 沿袭 前代的 攻取
秦孝公已经死了,慧文、武、昭襄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西攻取了巴蜀两地。
(2)发展;功业。举起;驾御,统治;登上。
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3)完 惩罚 尽
杀人只担心不能杀完,对人用刑只担心不能用尽。
(4)假使拿 量 比 比较
假使拿崤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导学】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 等句式的特点。
作者及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背景资料: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导思】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河内凶: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邻国之民不加少:
(4)王好战,请以战喻: (5)弃甲曳兵而走 :
(6)直不百步耳: (7)无失其时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导练】
对文章结构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 。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 。
第三部分(第5段至第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 。
【内容探究】
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
【学习目标】
1、熟练背诵全文;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现象;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导读】
一、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二、《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这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积累】给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其曲中( )规 槁暴( ) 輮( )使之然也 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跂( )而望 舟楫( ) 蛟( )龙 跬( )步
骐骥( ) 驽马( )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埃( )土
【导思】
1、题目“劝学”是什么意思? (4字)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原文语句)
3、文章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
【导练】
1、通假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特殊句式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拓展】《劝学》警句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答案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弃甲曳兵而走 : 拖着
直不百步耳: 只是,不过 无失其时 通“毋” 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
2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5段至第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3、可喻的事物很多,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
【导学】
目标:1.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2.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重难点: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知识链接】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用诗歌表达情愫,在选择配偶的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汉书?匈奴传》说:“ (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按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导思】
【整体把握】为《氓》划分层次。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第一部分(1~ 章节): 。(恋爱)
第二部分( ~ 章节): 。(婚变)
第三部分(6章): 。(决绝)
【成语积累】夙兴夜寐:
信誓旦旦:
总角之交:
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匪我愆期( ) 将子无怒( ) 以我贿迁( ) 无与士耽( )
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 )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言既遂矣( )( ) 隰则有泮( )靡室靡家 ( ) 不遑启居( )
彼路斯何( )忧心孔疚( ) 小人所腓( ) 雨雪霏霏 ( ) 行道迟迟( )
2.通假字
将子无怒 通 义 : 匪来贸丝 通 义:
于嗟鸠兮 通 义: 犹可说也 通 义:
隰则有泮 通 义: 岁亦莫止 通 义:
彼尔维何 通 义: 孔棘 通 义:
【内容探究】
1.分析概括《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采薇》前三章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从表现手法角度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情境默写。①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 。
②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导思]
【导学】
【学习目标】1.积累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名句及屈原的相关名句。
2.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思想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此诗写于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时,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
2.楚辞:楚辞,文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之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导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姱( ) 谣诼( ) 方圜( ) 揽茝( )
岌( )岌 偭( ) 侘傺( )( )
溘( )死 忳( ) 謇( )谇( ) 皋( )芰( )荷
2.通假字
(1)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通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通
(3)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通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通
3.解释词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2)偭规矩而改错
(3)固时俗之工巧兮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5)宁溘死以流亡兮 (6)长余佩之陆离
4.词类活用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伏清白以死直兮:
(3)屈心而抑志兮: (4)回朕车以复路兮:
(5)步余马于兰皋兮:
【内容探究】
1、诗中有哪些描写花草的诗句?用意何在?
2、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结合诗句分析。
3、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为实现这一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说,屈原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但也有人认为屈原为楚怀王这样的人去死不值得,你认为呢?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导学】
一、了解乐府有关知识?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
二、作家与作品:徐陵(507-583),字孝穆,南朝陈文学家。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此诗作者不详。
三、《孔雀东南飞》简介与写作背景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这首诗通过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地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男家可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焦母把刘兰芝赶出家门就是以第一条为借口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导练】请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正确读音
箜篌( ) 公姥( ) 罗敷( ) 槌床( ) 伶俜( ) 绣腰襦( ) 遗施( ) 葳蕤( ) 纨素( ) 明月珰( ) 纤纤细步( ) 拊掌( ) 便言( ) 否泰( ) 白鹄舫( ) 踯躅( ) 赍钱( ) 鲑珍( )玳瑁( )
【导思】
一、为文章(正文部分)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 1— )兰芝自诉,自请遣归,揭开婆媳矛盾。 开端
第二部分:( — ) 发展
第三部分:( — ) 发展
第四部分:( — ) 高潮
第五部分:( 33 ) 二人合葬,告诫后人。 结局
二、阅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6分)
2.研读文章第9段,分析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6分)
3.这首诗多处出现前后照应,请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6分)
4.请根据文意概括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6分)
【学习目标】巩固重点文言词汇。
一.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通 ,义: )
2蒲苇纫如丝(通 ,义: )
3府里见丁宁(通 ,义: )
4合葬华山傍(通 ,义: )
二.一词多义
1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2应:六合正相应 零泪应声落
汝可去应之 以我应他人
3故:大人故嫌迟 知是故人来
故作不良计 故遣来贵门
4见:相见常日稀
君既若见录 渐见愁煎迫
5谢:谢家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6相:相见常日稀 会不相从许
及时相遣归 好自相扶将
登即相许和 儿已薄禄相
7会:会不相从许 于今无会因
8意:何意致不厚 吾意久怀忿
9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
10区区:何乃太区区 感君区区怀
11令:便言多令才 令母在后单
12量:作计何不量 人事不可量
三.古今异义(解释句中义)
1妾不堪驱使 2君家妇难为
3共事二三年 4汝岂得自由
5可怜体无比 6勿复重纷纭
7本自无教训 8自可断来信
9承籍有宦官 10既欲结大义
11处分适兄意 12便利此月内
13卿可去成婚 14蹑履相逢迎
15千万不复全 16叶叶相交通
四.偏义复词(明确偏指义)
1昼夜勤作息 2勤心养公姥
3我有亲父兄 4我有亲父母
5逼迫兼弟兄
五.词类活用(归类,释义)
1时人伤之 2誓天不相负
3君当日胜贵 4足以荣汝身
5孔雀东南飞
六.同义词
1何意致不厚 = 不图子自归 = 人事不可量
= 逆以煎我怀( )
2便可白公姥 = 堂上启阿母( )
3登即相许和 = 汝可去应之( )
4为仲卿母所遣 = 同是被逼迫 = 渐见愁煎迫( )
5君既若见录 = 及时相遣归( )
七.解释加线词
1再拜还入户 2卿但暂还家
3谓言无罪过 4留待作遗施
5新妇起严妆 6好自相扶将
7徒留无所施 8便言多令才
9恐此事非奇 10寻遣丞请还
11否泰如天地 12虽与府吏要
13渠会永无缘 14吾独向黄泉
15君尔妾亦然 16莫令事不举
17于今无会因 18却与小姑别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答案
一.1娶,娶亲 2韧 ,柔韧
3叮咛,叮嘱 4旁,旁边
二.1出嫁/依照/刚才 2适合/随着/答应/许配
3总/旧/有意/所以 4见面/我/被
5辞别/谢绝/劝告 6相互/你/我/她/它/命相
7当然/会面 8料想/心意
9幸亏/希望 10愚拙/真挚
11美好/让 12考虑/料想
三.1不胜任 使唤 2难以胜任 3过婚姻生活
4自作主张 5可爱 6添麻烦 7教养
8媒人 9官宦 10婚姻关系 11处理
12就很吉利 13订下婚期 14迎接
15无论如何 16交错相通
四.偏指:1作 2姥 3兄 4母 5兄
五.1为动,为…感伤 2对动,对…发誓
3名状,一天比一天 4使动,使…荣耀
5名状,向东南
六.1料想 2禀告 3答应 4被 5我
七.1拜了两拜 2只 3认为 4赠送 5盛
6服侍 7空 8口才好 9适宜 10不久
11运气好坏 12约 13 他 14奔赴
15如此 16成功 17机会,缘分 18退下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答案
一.1娶,娶亲 2韧 ,柔韧
3叮咛,叮嘱 4旁,旁边
二.1出嫁/依照/刚才 2适合/随着/答应/许配
3总/旧/有意/所以 4见面/我/被
5辞别/谢绝/劝告 6相互/你/我/她/它/命相
7当然/会面 8料想/心意
9幸亏/希望 10愚拙/真挚
11美好/让 12考虑/料想
三.1不胜任 使唤 2难以胜任 3过婚姻生活
4自作主张 5可爱 6添麻烦 7教养
8媒人 9官宦 10婚姻关系 11处理
12就很吉利 13订下婚期 14迎接
15无论如何 16交错相通
四.偏指:1作 2姥 3兄 4母 5兄
五.1为动,为…感伤 2对动,对…发誓
3名状,一天比一天 4使动,使…荣耀
5名状,向东南
六.1料想 2禀告 3答应 4被 5我
七.1拜了两拜 2只 3认为 4赠送 5盛
6服侍 7空 8口才好 9适宜 10不久
11运气好坏 12约 13 他 14奔赴
15如此 16成功 17机会,缘分 18退下
【导学】
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2、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它是《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所以《文选》的编者把它们编集在一起,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曾评《古诗十九首》说:“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2.《短歌行》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等。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3.《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田园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行,是古代诗歌体裁。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语言积累:
解词
几何 何以解忧:
青青子衿: 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绕树三匝: 山不厌高: 性本爱丘山: 羁鸟: 依依: 墟里: 樊笼:
【导思】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首句写到“芙蓉”,对全诗意境营造有什么作用?
2.《短歌行》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的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短歌行》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请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4.《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的题眼是“归”字,围绕“归”诗人写了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