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1 20:23:27

文档简介


【导学】
了解老北京、湘西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引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作者介绍。
人民艺术家——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中国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沈从文这个温文又野性,属于湘西又属于整个中国以至世界的作家,他的生命就寄寓在他这些既清新又斑斓的作品之中。所有这些,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支,泽润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代表作品:《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基础积淀
单音字
菱角( ) 蜜饯( ) 焚化( ) 庇佑( ) 无暇( ) 俨然( )
坎肩( ) 涎围( ) 驭天( ) 玉虬( ) 枕帕( ) 姣好( )
多音字
蜜供( ) 记载( ) 扫房( ) 蒲艾( ) 呕吐( ) 地壳( )
供求( ) 载重( ) 扫帚( ) 怨艾( ) 伸吐( ) 蛋壳( )
字形辨认
là( )月 云xiāo( ) fēi( )红 船bó( ) 妇rú( )
là( )烛 元xiāo( ) fěi( )薄 bó( )位 rú( )生
【导思】
《北京的春节》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中间都有哪些活动?气氛特点如何?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主要活动
气氛特点
详略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


《过节和观灯》
1.在“过节与观灯”的大标题下,作者介绍了哪两方面内容?


2.“闹龙舟”盛行于江南而传不到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3.作者对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有特别深的记忆的原因是什么?4.《过节和观灯》这篇文章,是一篇触摸中华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它不仅再现了端午赛船和元宵观灯这两项民俗源远流长的生命,而且还发掘出它们独特的生命精神。这一效果的产生得益于作者写作时采用的两个相互“照应”:点面之间的照应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照应。请简要说明。




1.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2.
1.
2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江南多河流和湖泊,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二是北方虽然也有河流,但端午前后的气温没有江南这样暖和。
3原因有三:第一,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第二,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是江南赛船中最有特色的,“白天玩不尽兴,晚上犹继续进行”;第三,作者热爱“闹龙舟”这样的民俗,但后来寄身于城市,失去了体验这种生活的机会,越发使其怀念早年的这种体验。

【导学】
民俗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可以囊括人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劳动成果,既包含着物质的部分,也包含着非物质的部分。拿“食”这一方面来说,吃什么,怎么吃,这里也大有学问和讲究,它们就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比较发达,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往往都有体现自我特色的饮食文化。《姑苏菜艺》以苏州菜为观照焦点,抓住苏州菜的特点和烹饪艺术,展示出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独具匠心的某些方面。
作者介绍
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2005年7月9日)当代作家,江苏泰兴人,从小喜爱文学。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赴苏北解放区。翌年随军渡江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小巷深处》。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长期下放到工厂、农村劳动。粉碎“四人帮”后平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2005年7月9日)当代作家。江苏泰兴人。从小喜爱文学。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赴苏北解放区。翌年随军渡江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小巷深处》。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长期下放到工厂、农村劳动。粉碎“四人帮”后平反。1978年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后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饮誉文坛的《献身》、《小贩世家》、《围墙》分获第1、3、6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美食家》获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已出版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特别法庭》、《小巷人物志》、《围墙》、《陆文夫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人之窝》,文论集《小说门外谈》等。陆文夫的小说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展现了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
基础积淀
注音
媲美( ) 鳜鱼( ) 雪里蕻( ) 筵席( ) 蚕蛹( ) 贮藏( )
烹调( ) 粤菜( )
成语
无人问津:
莼鲈之思:
粗制滥造:
矫揉造作:
座无虚席:
【导思】
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开门见山地指出苏州菜的好,引领下文;第二层,介绍苏州菜在选材、烹调上的三大特点,重点表现它的“精细”和“新鲜”;第三层,最后两段,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关注苏州菜的将来。
[总写] 苏州菜的三大特点
A 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
B形成: 决定的(整体因素)
具体因素:精细──
新鲜──
变化──
C具体表现:鸡丝嵌绿豆芽、苏州人对新鲜食物嗜之如命等
[详写] 苏州菜的“精细”
A精细特点的缘起
精细虽然主要表现为宾馆、饭店里的菜,但它起于苏州家常菜的制作
精细需要 ,苏州人不缺乏
B精细的风格
华朴相错,但主要以朴为主
精细主要是烹饪的艺术,而不是热衷于原料的高贵和形式主义
C精细特点的现实命运
整体:受到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双重冲击
具体:“精细”没有被彻底消灭,但也只能保留在较小的、传统的范围之内
[略写] 苏州菜的“新鲜”
主要是关注这一特点的现实命运
在工业文明的猛烈攻势下,传统的苏州菜艺,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应对挑战作者提出哪些看法?


赏析例句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作家陆文夫,有美食家之誉,对江南传统饮食文化有深厚的研究。这篇介绍苏州菜的文章,在淋漓尽致地展示苏州菜艺的同时,往往通过三言两语,再现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具体情景和气氛,表现苏州人特有的生命韵味。例如:
小饭店的卫生条件要好,环境不求洋化而具有民族的特点。像过去一样,炉灶就放在店堂里,当众表演,老吃客可以提要求,咸淡自便。那菜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来当然就不成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筷子来:“请,趁热。”




【导学】
《更衣记》由服饰的细节逼入时代的症候,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与变化来揭示当时的生活观念、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灵动活脱,才气四溢,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作者介绍:
张爱玲(1920.9.30—1995.9.8),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从小就显露出天才的一面,12岁时发表了短篇小说《不幸的她》。1942年,张爱玲开启了写作生涯。1943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导思】
一、梳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意。(速读文本,圈点勾画关键词句,然后概括)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晒衣服而引起对服装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写清代服饰变化。
第三部分:第14至第24段,写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
二、文本赏析: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讨如下问题:(跳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后概括)
1、课文3—6段中,介绍了清代服饰哪些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课文第7段中说“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这反映了时人什么样的心态?


3、.清代末年,服装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各反映了时代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具体阐述。


三、主题探究 (小组讨论,联系背景)
1、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2、作者对于时装的日新月异有见解?


3、从1921年起,女子服装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心态?


4、在张爱玲笔下,女子的时装始终与政治时事相连,请分析下面几句话所体现的女子的地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⑴、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 ⑵、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颇,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 ⑶、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其他答案见教案

【导学】
1.迷信:一般是专指民间的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所从事的抽签、打卦、算命、看相、看风水、驱鬼、跳大神等活动。 2.西门豹简介:西门豹,中国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魏文侯为魏国的国王。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战功。 3.西门豹治邺的时代背景:战国时期,魏国邺县屡遭水患,女巫勾结群臣,假借河伯娶媳妇,榨取民财,百姓苦不堪言。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相信迷信,老百姓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
4.了解作者: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导思】
基础积淀
一、通假字
①即娉取 ②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③弟子趣之
二、重点词语
1.词类活用
①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上 ②民可以乐成
2.一词多义
为:○1( )为治新缯绮縠衣 ○2( ) 且当为河伯妇
且:○1( )叩头且破 ? ?○2( ) 且留待之须臾
即:○1( )即聘取 ? ? ○2( ) 即不为河伯娶妇
三、内容梳理。
(1段)调查原因
1.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西门豹进行了调查,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了一些情况①河伯娶媳妇,巫婆和官绅敲诈,百姓 ②家里有女孩子的逃走,当地
(2段)惩治恶人
2.西门豹真的要去送新娘吗?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勾画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分析西门豹惩治坏人的具体做法,及其目的和妙处。
做法
目的
妙处
送新娘
麻烦催一催
面对漳河站很久
把廷掾留下了,让大家回去

)修渠治水
3.总结西门豹业绩?概括人物形象?

《越巫》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越巫自诡善驱鬼: 病幸已: 馔酒食,持其资去:
恒夸人: 亟扶我寝:
2.翻译下列句子。
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号求救于人甚哀:
3.内容理解。
(1)试概括每段的内容。



(2)越巫三次遇砂石而三次的反应各不相同,找出描写其反应的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越巫的行为神态的。



(3)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得出什么样的道理?


一、通假字
①即娉取 聘 娶 定婚 ②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旁,旁边
③弟子趣之 促,催促
二、重点词语
1.词类活用
①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上 使动,使。。。漂浮 ②民可以乐成 意动,以。。。为乐
2.一词多义
为:○1(介词,给 )为治新缯绮縠衣 ○2( 动词,做 ) 且当为河伯妇
且:○1( 连词,而且 )叩头且破 ? ?○2( 副词,暂且 ) 且留待之须臾
即:○1(副词,马上 )即聘取 ? ? ○2( 连词,如果 ) 即不为河伯娶妇
三、内容梳理。
(1段)调查原因
1.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西门豹进行了调查,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了一些情况①河伯娶媳妇,巫婆和官绅敲诈,百姓 贫困交加 ②家里有女孩子的逃走,当地人烟稀少
(2段)惩治恶人
2.西门豹真的要去送新娘吗?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勾画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分析西门豹惩治坏人的具体做法,及其目的和妙处。
做法
目的
妙处
送新娘
惩治巫婆
将计就计
麻烦催一催
惩治官绅头子
杀鸡儆猴
面对漳河站很久
教育官绅们
假戏真做
河伯把他们留下了,让大家回去
让老百姓明白
揭穿把戏

)修渠治水
总结西门豹业绩?概括人物形象?
业绩:1.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
2.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形象:为民除害、为民做主、有勇有谋

【导学】
翻译短文,用简明的成语或词语概括内容,了解古代的一些礼仪行为。
作者简介
刚正不阿的著作郎-一陈寿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人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治书侍御史,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独具历史之父一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一-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导思】
一、通假字
1.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食”,通( ),( )。
2.良鄂然,欲殴之。 “鄂”,通( ),( )。
3.微与!?其嗟也,可去。 “与”,通( ),( )。
二、一词多义 1.与 (1)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
(3)孰与君少长 ( )
2.之 (1)应束带见之 (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3)句读之不知 ( )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3.业 (1)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 ) (2)术业有专攻 ( )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4.师 (1)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 ) (2)吾师道也( )
(3)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三、词类活用
1.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 ) 2.后日相逢下车揖 ( )
3.黔敖左奉食 ( ) 4.有一老父,衣褐 ( )
5.父日:“履我!” ( ) 6.良殊大惊,随目之( )
7.良因怪之,跪日:“诺。”( ) 8.后,何也 ( )
【导练】《倒屣相迎》一文是如何写王粲才华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导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知识,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理解离奇、曲折的神话情节,激发阅读的兴趣,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学习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
?1.中国神话体现出来的总体特点??2.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个例的比较分析??
【导思】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鸷鸟(?? )?攫(? ?)?颛(? ?)?柘木( ??)?堙于东海(? ?)?白喙(?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废: ?)??⑵杀黑龙以济冀州(济: ?)??
⑶夸父与日逐走(走: ?)??⑷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溺: ?)??
⑸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堙: ?)
查字典,解释加点的字词。??
开天辟地:??
疲惫不堪:
解释重点句子?
1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
2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3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4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
5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
【导练】
女娲为什么补天?(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
女娲补天的过程中,做了哪四件事?(用自己的话回答)?
夸父最终死去的原因是?。?
?
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呢?
中华上古九大神话传说,你知道几个?
在中华历史上,对宇宙、人类的起源,有诸多的神话描述,宇宙是如何出现的,人类是究竟从何而来?上古时期,原始人类局限于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但又想弄清楚来龙去脉,于是就有了种种神话传说。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中华上古时期的九大神话传说,看看你知道几个!
第一个,盘古开天.这个故事大家基本都知道,宇宙在起初是混沌一片,不分上下左右东西南北,漆黑一片,正是因为盘古挥斧开天辟地,才有了天与地。最为可敬的是,为了不让天地再次粘在一起,盘古头顶天脚踏地,最终天地彻底分开,盘古也因此累死了。盘古死后,他的身体演化成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
第二个,女娲造人.人类是从何而来?中华原始人类认为,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类。据说,盘古开天之后,女娲觉得天地间很寂寞很安静,于是就用泥巴捏了一批泥人,然后用嘴吹了一口气,泥人就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类。女娲是创世神和始祖神,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也是婚姻女神。
第三个,伏羲画卦.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虽然他的出现,极大改变了部族生活,但宇宙奥妙却让他困惑。为此他,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突然有一天,他眼前浮现出奇异场景,看到了太极神图,根据阴阳变化,他演化出了八卦图。
第四个,神农尝百草.神农氏(炎帝)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身体奇异,被推为部族首领。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后来为了了解百草药性,神农尝遍百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他也被尊为药王神。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第五个,夸父逐日.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讲黄帝时期,夸父族的某个首领,想要抓住太阳,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夸父就追着太阳奔跑,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后来在奔跑中被渴死。他是中国最早的长跑运动员,如今有“夸父山”,相穿是他身体所化。
第六个,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由此引发了滔天洪水从天而降,于是女娲开始补天。
第七个,女娲补天.由于天漏了,洪水肆虐天下,天下万民备受洪水煎熬。善良的女娲娘娘为了解救人类,于是炼化五彩石补天。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第八个,后羿射日.上古时期,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如果他们轮流出来玩耍还好,但偏偏他们要一起出来。10个太阳同时出现,这天下岂能受得了。于是神箭手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只留下一个太阳。
第九个,嫦娥奔月后羿立下大功劳后,西王母赐给后羿两类不死药,后羿舍不得吃,就交给了老婆嫦娥保管。但后羿的门徒逢蒙知道后,就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就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月球飞去。据说,后羿的妻子原名叫恒娥,因汉代人避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这一改意境更美了。
  当然,上古还有很多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燧人取火、仓颉造字、西圣王母、雷泽华胥等,

【导学】
教学目标:邓云乡的《老北京的四合院》,用抒情的笔调,华美的词章,挖掘出四合院里埋藏着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作者介绍:
邓云乡教授,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
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邓先生是极个别能让历史“活”起来的学者,既渊博厚重,细研历史文化,又细致闲情,深通民俗风情。云乡身后,谁能继之?呜呼,先生生前,默默无闻,如今人们才愈来愈觉出他的价值。
【导思】字音辨识:
单音字
掸尘( ) 瓦垄( ) 摄取( ) 温馨( ) 明媚( )
坠泪( ) 雪霁( ) 酷热( ) 缥缈( ) 够呛( )
混沌( ) 旖旎( ) ( )
多音字
绰约( ) 狼藉( ) 院落( )
绰起( ) 枕藉( ) 落枕( )
【导练】
1、文章总体结构上有何特点?
2、根据文章的总体内容,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试分析每个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段
第二部分:( )段 第三部分: ( )段 3、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四合院的?


4、文章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文字在文章中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开头作用:


结尾作用:


图片欣赏:
拓展延伸:四合院与中国礼仪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名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有正式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罩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1、总分总。
2、
3
4

【导学】
分析作者对虎丘中秋月夜盛况的描写,体会他不愿为官的心情
作者介绍。
“公安派”之领袖,“性灵派”之鼻祖——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湖北公安)人。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府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去。与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因为他们的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曾为反对复古(王世贞、李攀龙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为"个性""真情")。其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本文是袁宏道的代表作。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任吴县令,曾多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故地重游。作品刻画细腻,情致盎然,语言浅近,清新流畅,在自读文章时,要加以体会。
【导思】
基础积淀
一、通假字
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阖:( )
二、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去:( ) 分曹部署 曹:( )
明月浮空,石光如练 练:( ) 属而和者 属:( )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信:( ) 迟月生公石上 迟:( )
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识:( )
2.常用虚词:
可:○1:( )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
○2:( ) 晚树尤可观
而:○1:( ) 壮士听而下泪矣
??○2:( ) 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
??○3:( ) 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无得而状 状:( ) 壮士听而下泪矣 ( )
最可觞客 觞:( ) 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祠:( )
吏吴两载 吏:( )
名词作状语
栉比如鳞 栉:( ) 檀板丘积,樽儡云泻 丘:( )云:( )
4.一词多义
得:○1( )无得而状 ?○2( ) 千倾云得天池诸山作案
比:○1( )栉比如鳞 ??○2( ) 比至夜深
5.特殊句式和常见句式: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 )
三、内容梳理。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分析一下场面描写的层次和角度。
2.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
时间
歌者
歌唱环境
歌唱效果
详略
3.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抓住了其什么特点来描写?表达了何种感情?
4.第4段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中两处描写月夜景色有何作用?描写音乐时写听众反应,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阖:合,全
去:距离
曹:类
练:洁白的绢
属:连续、跟着
信:确实。
迟:等候
识:记着。
○1:大约
○2:可以
○1:连词表承接
○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修饰
状:绘,形容。
泪:流下。
觞:劝人饮酒。
祠:建祠祭祀。
吏:作官。
栉:像木梳一样。
丘:像丘一样;云:像云一样。
○1能够
○2得到
○1并、排列
○2等到
1. (两层,以"而中秋为尤胜"为界,之前总写,之后以中秋为例,具体写。) 前后两层分别从何角度来写?(第一层,从时间"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间"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两个角度来写。第二层,从"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长卷"("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 "概况""长卷""全景"分别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概况"是"面广、人多、场面大";"长卷"是"人多、乐器多、酒多";"全景"是从"形、色、声"三个角度比喻夸张。 本节文字所写场面可以用哪个字概括?("乐")。表面上写游览之盛况,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民之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3.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介了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各抓住了其什么特点来描写?(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表达了何种感情?(本节文字写了"景之美",抒发了钟情山水之情) 4.第4段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乌纱之横、皂隶之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鄙视官场)
5①文章中两处月夜景色的描写有以下几点作用:a交代时间的推移;b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该去钟情怎样的对象。
②作者描写音乐时刻画了听众的反应,写出了歌者的艺术效果,属于侧面描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