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声声慢》ppt课件(51页)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声声慢》ppt课件(51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1 23:2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其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其作品散失很多,今有词集《漱玉词》传世。
李清照
济南人,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文学家,在朝为官,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优厚的家庭条件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反应在她早期的词作中,多是少女的无忧无虑,和悠闲自在的生活。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天真调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悠闲、风雅的生活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在李清照18岁的时候,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嫁给了当时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二人情投意合,生活甜蜜幸福。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无限凄苦与悲愁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摆脱现实苦恼,向往自由,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少女、少妇)
  词风——清丽婉约
南渡后:
  内容——悼亡怀旧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词风——凄婉哀怨 ? ??李清照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铭记,由此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只有她一人。?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梁衡千古绝唱凄苦情 ——《声声慢》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声声慢》内容及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 鉴赏探讨词中哪一句最能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即词眼)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直接抒情的句子: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若有所失寂寞冷清凄凉悲苦感情基调:哀婉凄凉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1.可使所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
2.具有音律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首句运用叠词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内容上:巧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
2、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诵读领悟,感受意象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言酒淡,实说愁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结论:秋风渲染悲凉愁情雁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飞云过尽,旧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晏几道《思远人》《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寄托。
雁,一种思念音信的企盼。李清照《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无甚可摘有谁堪与共摘黄花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细雨:哀伤﹑愁丝的象征雨滴梧桐,
敲碎人心。细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气候冷暧不定之可伤 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 雁声过耳之可伤 懒摘黄花之可伤 日长难熬之可伤 雨滴梧桐的凄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景哀,声哀,人哀,
岂不“哀”言述说
国愁,家愁,情愁,
怎一“愁”字了得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清照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泪珠与珍珠》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声声慢》: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
/梦!梦!梦!/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死!死!死!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
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乱世中的美神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她又是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之“,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他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郭沫若评价: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颂千古是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