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名称。
2.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感知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植物的形态特征。
3.情感目标:在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重点难点】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我们认识了很多身边的植物,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盒子,盒子里面有两种植物,你们能猜出来是什么吗?下面老师来描述你们来猜。
1、绿色的,浑身是刺。学生:仙人掌
2、白色的,长长的,我们通常吃它的根,生吃会有点辣。学生:白萝卜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提出问题。
老师:图片上的植物分别是什么?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植物的名称,黄瓜,枫叶,棉花,牵牛花。
2、让学生纷纷帮助老师在黑板上填写植物的名称和特点。(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兴趣。)
3、团队合作活动一、观察并记录。
师:刚刚同学们观察得特别仔细,那么我们科学课上除了观察,还得需要记录。那么同学们请打开桌子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盒子一,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植物,并且记录下植物的特点。
学生:团队合作,学生打开盒子一,取出准备好的松叶,向日葵,红萝卜,西红柿,山楂等植物,观察并记录,最后展示小组成果。
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闻一闻
老师:组长蒙上组员的眼睛,拿出准备好的洋葱,柠檬和花朵,让每一个位成员先闻闻,然后猜一猜是什么植物?学生: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
4、活动总结
我们认识这些植物,都是通过颜色,形状,气味来辨认的。
5、应用拓展。
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比较花生,国槐,葡萄三种植物的不同点。学生1;回答植物的不同之处(花生和葡萄有果实,国槐没有果实;花生的果实长在土里,葡萄的果实挂在藤架上。)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植物的兴趣爱好继续拓展下去。)
四、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册教材是冀教版《科学》的第一册,在教材的编写中注意把握和落实课程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正式地进行科学研究,并有效地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单元顺应学生的天性,从学生身边常见的植物入手,通过与
常见植物"面对面"地接触,开始正式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丰富有关植物的知识,认识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感受植物世界的纷繁多样,培养学生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一、对自己备课过程的反思。
像这样的课如果没有真实的材料准备,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学生在课堂上的愉悦感也很难激发。所以,我决定去些植物。找来了
很多常见的植物……虽然,看到的一些老师很多都不解我为什么这么费劲!但我感觉这其实很有乐趣,更何况有了这些准备,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会更加的开心,更喜欢我的科学课,那乐趣就更多了,何乐而不为呢?从课堂的实际情况反应,效果确实很好!一些平时在学生眼里根本看不上眼的东西,只要放到实验桌上那身价是完全不一样了的,孩子们哪怕能够轻轻的抚摩一下、捏一捏,那都是很神圣的事!对这些植物的观察自然也就可以深入的多,有乐趣的多!作业本上自然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二、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
1、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实枪”的“搞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比如让学生们通过团队的合作完成观察并记录的任务。
2、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老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比如在课堂上为孩子们准备的植物和课件图片。
3、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童年是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最大。在课堂的气氛中就可以感知出来。
4、自己对时间的把控不太合理,对孩子们的能力有些高估,比如填写实验记录单的时候困难比较大。
5、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小组合作不默契,填写报告单有些困难,比如很多字不会书写,很多学生只注重观察讨论植物的特点了,忘记填写报告单了,以后加强孩子们的记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