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识到秦国是通过改革强大起来的,提高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的背景、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社会上的变化从春秋到战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时间,采取复习式导入。“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 由于《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前期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战国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二、讲授新课
(一)争霸战争
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地图,思考春秋初期到春秋后期,诸侯国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对,就是数量逐渐减少,那么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小国不断地被大国兼并。这些看起来减少的诸侯国,都是在一次次兼并战争中消失的。我们继续来观察地图,春秋后期的诸侯国与战国形势图思考,春秋霸主中的晋国在战国时出现了什么变化?
春秋时的霸主晋国消失。那么去哪里了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1页第一段,找出,晋国发生了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中的信息对比,分析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韩赵魏三家分晋:
“公室”是指诸侯国国君,代表旧贵族势力。“私家”是指诸侯国内卿大夫,代表新兴势力。当然也有很多也有诸侯本身也是新兴势力。晋国的诸侯是栾氏,卿大夫分为赵氏、魏氏、韩氏、知氏、范式、中行氏,公元前493年赵氏、魏氏、韩氏同范氏和中行氏斗争,之后韩赵魏三家又灭掉了知氏,然后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那么书上春秋霸主中齐国在战国时又出现了什么变化呢?(结合课本回答)引出田氏代齐。
【设计意图】通过三家分晋的示意图,理解分晋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生动的理解知识。
田氏代齐
古代的“陈”“田”同音,陈氏即田氏。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逃往齐国,齐桓公命他为工正(工正是指官名,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田氏顺应历史发展,成为新兴地主集团。并且采取减轻剥削的办法,争取民众的支持。究竟是怎么样减轻剥削呢?例如我们举个例子,把粮食借给民众,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获得民心作为基础,之后陆续消灭了齐国的大贵族——齐氏、高氏等,到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是陈完的第五代子孙。这个时期齐国大小的城邑都被田氏掌控,国君的命令甚至出不了他的寝宫。然后就把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迁到了海上,自己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为齐侯,沿用齐国国号,变姜氏的齐国为田氏的齐国。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分析田氏代齐的原因。
战国七雄名称与方位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请学生自己设计记忆战国七雄名称和方位的口诀,老师再提供一些参考。
选项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选项二请喊赵薇去演,西边中间到东边;选项三是燕子北上飞翔,楚王南下拔弓;秦西齐东护中赵;魏韩相连魏更高。
【设计意图】通过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同音字记忆法,把战国七雄以顺口溜的形式进行记忆,有助于学生快速牢记知识和培养时空观念。
通过七雄在确立自己地位期间,其实是利用战争来确立的,其中主要的战争有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播放长平之战的相关视频,再展示材料分析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参战兵力多、战况惨烈、交战区域广。
【设计意图】通过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和减灶之计的历史典故来介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使知识故事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接下来利用图片和诗歌,引导学生对战国时期崇尚武力有较大的认识。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中,各国怎样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通过学生回答,过渡到下一子目变法图强的学习。
(二)变法图强
1.各国变法原因
各国变法的原因首先是军事上,大规模兼并战争不断;其次是经济上,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是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政治上,有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不断壮大。正是这些原因,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高涨。各国的改革中,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呢?商鞅是卫国人也,他又是什么时候来到秦国的呢?
【设计意图】回顾春秋时期的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有利于久知识回忆和新知识的学习。
2.商鞅变法
商鞅怎么来到秦国的?展示秦孝公求贤令
商鞅个人情况:
姓名:商鞅(原名公孙鞅,或称卫鞅)
出生地:卫国
居住地:秦国
个人简介:
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便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设计意图】以名片的形式介绍商鞅,有助于加深理解。
商鞅一个异国人来到秦国,到底要怎么开始变法呢?商鞅变法做一系列准备工作。
(1)变法准备 :通过舌战群臣、论战权贵,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并通过立木为信争取到了民心。变法准备充分后,就正式开始变法了。
(2)变法的措施:首先分析变法前的秦国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分析问题,商鞅一一提出对应措施。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记忆。
(3)变法的影响:介绍商鞅讨论分析变法的经济措施内容,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那么这些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一一分析变法的影响,具体可见表格。
(4)再议商鞅:根据史料分析商鞅的性格和品质,向学生说明商鞅是怎样推行新法的,通过说明秦孝公之后秦国国君对商鞅变法措施的坚持,让学生深刻理解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深远影响,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设计意图】以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提高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继续发展,自然过渡到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
首先播放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视频,让学生完成一张关于都江堰的卡片。通过问题让学生理解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伟大。
展示都江堰工程示意图,请学生一一分析每个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介绍都江堰工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
最后总结全文,点出战国时期是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全新时代即将来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知识较多,最好拆分为两节课来进行教学。商鞅变法措施及影响较难,建议一点点给学生进行分析。
课件32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小知识: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 《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公元前 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 476年公元前 221年周平王建立东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小知识:
“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
由于《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前期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动荡大动荡一、大动荡——七雄并立问题1:春秋初期到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小国不断被大国兼并。一、大动荡——七雄并立问题2:春秋霸主中的晋国在战国时出现了什么变化?春秋时的霸主晋国消失。战国形势图一、大动荡——七雄并立公室私室PK栾氏PK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知氏韩赵魏三家分晋一、大动荡——七雄并立问题3:春秋霸主中齐国在战国时又出现了什么变化呢?(结合课本回答)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逃往齐国,齐桓公命他为工正,长期受到齐国国君的宠信。田氏顺应历史发展,成为新兴地主集团。并且采取减轻剥削的办法,争取民众的支持。陆续消灭了齐国的大贵族,到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氏完全控制齐国政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为齐侯,沿用齐国国号,变姜氏的齐国为田氏的齐国。姜田一、大动荡——七雄并立战国形势图赵秦齐魏韩楚燕小组合作写出战国七雄的记忆口诀(最好加上方位,并且简单好记)。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请喊赵薇去演戏
西边中间到东边燕子北上飞翔,
楚王南下拔弓;
秦西齐东护中赵;魏韩相连魏更高。一、大动荡——七雄并立检测战国形势图一、大动荡——七雄并立动脑筋看图,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一、大动荡——七雄并立战国形势图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
交战时间:三年
战争结局:赵军大败,40万军队被活埋。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交战时间:一年
交战区域:邯郸、桂陵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交战区域广战况惨烈问题4:请思考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二、大变革——争霸战争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胡曾二、大变革——争霸战争"武力"战国铜壶水陆攻战图二、大变革——争霸战争招 贤 纳 士
变 法 图 强问题5:各国如何在残酷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大变革——争霸战争战国的主要变法三、大变革——变法图强问题6:各国变法改革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变法运动高涨各国变法的原因三、大变革——变法图强三、大变革——变法图强姓名:商鞅(原名公孙鞅,或称卫鞅)
出生地:卫国
居住地:秦国
个人简介:
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便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三、大变革——变法图强变法的准备 商鞅变法三、大变革——变法图强舆论宣传
争取民心
相关史事
太子的两个老师故意唆使太子犯法,以阻止新法的推行。商鞅不畏权贵,严格执法。两位太子师分别被脸上刺字和割鼻子。从此,旧贵族不敢在公开破坏变法,新法顺利推行。材料研读(P33)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秦策一》三、大变革——变法图强变法前的秦国政治军事:
旧贵族世代拥有封地,实力强大,对中央政府造成威胁。
政府对民众管理松散。乡里常聚众私斗,影响社会安定。
旧贵族享有世袭特权,享受高官厚禄。许多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得不到爵禄,因而无法吸引人才及军队战斗力低下。三、大变革——变法图强变法前的秦国经济:
秦国国力贫困,沿用井田制(公田无利可图,私田不纳税),阻碍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秦国各地的长度、重量、容器不一样,不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也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
度——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量度衡三、大变革——变法图强削弱守旧势力,有利于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变法内容三、大变革——变法图强军队战斗力增强三、大变革——变法图强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商鞅铜方量三、大变革——变法图强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再议商鞅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三、大变革——变法图强秦国的发展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公元前330年,收复之前魏国占领土地。国富兵强三、大变革——变法图强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三、大变革——兴修水利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洪水期用于洪水,减少泥沙淤积。引水灌溉农田三、大变革——兴修水利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