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百家争鸣》【练习】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百家争鸣》【练习】 (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01 19:41:48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是(  )
A. 老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对急剧的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法家的衰落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加强思想控制 D. 注重儒家学说
“诸子百家论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现思想博弈”此种情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生产力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B. 各国竞相改革,社会处于变革之中 C. 士人四处游说、讲学,开阔了视野 D. 统治者提倡儒家学说,引发争论潮
二、材料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接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意蕴深刻。
材料三:“非博士官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概括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
(3)材料三、四,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
(4)谈谈我们可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哪些智慧。
(5)谈谈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联系所学可知,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并强调治国要遵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原则。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
2.【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该主张反映了重民思想。故选A。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需要掌握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的认识和理解。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考查对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春秋战国实属乱世,群雄争霸,各有各的政治主张,也便分流出了众多学派。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思想上加强控制的表现之一是焚书坑儒,不允许民众像战国时期一样议论时政攻击秦始皇。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加强皇权,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既可和秦始皇一样加强思想控制,又可利用儒学的思想为统治者服务,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这一时期的强化。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的强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二、材料题
【答案】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
(2)①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以德治国。③礼: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④提出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有教无类,温故知新。
(3)秦:采取焚书等方式来禁绝其他学说。汉:设立太学等学校(或建立教育系统),采取教化的方式。
(4)与人为善;懂礼守法;遵循教育规律;关心他人;遵守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依据“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可知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
(2)本题考查孔子的主张。根据材料二“泛爱众,而亲(接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概括出孔子主张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以德治国;礼: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由“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可知孔子提出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有教无类,温故知新。
(3)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差异。由材料三“非博士官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可知,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采取焚书等方式来禁绝其他学说。由材料四“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可知汉武帝则设立太学等学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大力发展儒学。
(4)本题考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哪些智慧。孔子注重“仁”和“礼”,按照孔子的学说,我们应该与人为善;懂礼守法;遵循教育规律;关心他人;遵守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

《百家争鸣》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先秦时期,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战国时期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墨子 C. 孟子 D. 庄子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C. “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D. 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
A. 诸侯争霸 B. 变法运动 C. 百家争鸣 D. 民族交融
公元前6世纪,亚洲产生了两位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宗教、学术思想对本国乃至世界文明都具有深远影响,这两位杰出人物是(  )
A. 释迦牟尼、孔子 B. 阿基米德、孔子 C. 释迦牟尼、荷马 D. 伯里克利、孔子
下列属于墨家学派主张的是(  )
A. “仁”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法治”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3000,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表明孔子创办教育的特点是( )
A. 因材施教 B. 学在官府 C. 有教无类 D. 学思结合
历史学钱穆指出,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 铁器和牛耕的普遍的使用 D.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孔子、孟子都提倡“仁”的学说,下列思想行为符合“仁”的是( )
A. 以强凌弱 B. 以大欺小 C. 乐于助人 D. 杀富济贫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的代表人物是(  )
A. 孙武 B. 孙膑 C. 墨子 D. 韩非子
按照下列思想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④“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及孺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 仁和礼 B. 礼和法 C. 有教无类 D. 为政以德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材料的核心主张是国家要富强,必须要(  )
A. 依法治国 B. 以德治国 C. 以礼治国 D. 无为而治
二、材料题
1、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论语》英译本前言(1691年出版)
材料二 (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材料一提到的“这位哲学家”是哪位历史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
(3)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
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二:
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1)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概括材料一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孔子哪一方面的言论和主张?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
(4)如何保留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实行“仁政”。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实行“仁政”,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孔子的相关知识点。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故选B。本题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题干中的“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注意准确识记墨子的思想主张。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为“仁”,提倡以“德”、以“礼”来治理国家。而选项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故选D。
4.【答案】C
【解析】根据“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可知,战国时期的思想领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思想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公元前6世纪,印度和中国均产了对本国乃至世界文明具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在印度是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在中国是孔子,他们创立的宗教、学术思想对本国乃至世界文明都具有深远影响。故选A。本题考查释迦牟尼和孔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注意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内容联系、比较。
6.【答案】B
【解析】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主张.C符合题意,A是儒家思想;B是道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故选C。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识记墨家的思想主张。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墨家的思想主张。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教无类”即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从题目中的“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可以得出孔子创办教育的特点是:有教无类。孔子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推动了“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发展,排除B。AD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所以ACD不正确,B正确。故选B。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仁”的理解。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就是“爱人”的意思,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一个拥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以“仁”为基础,孔子希望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为政以德。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主张实行“仁政”。“乐于助人”是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的表现,符合“仁”的精神,故选C。
10.【答案】D
【解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故选D。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注意区分百家争鸣各家的思想主张。
11.【答案】B
【解析】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前由魏源提出的;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张;④“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相关思想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注意涉及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排序型题目需要准确识记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12.【答案】A
【解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还提出“礼”的学说,维护统治秩序。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都有哪些,并会分析判断其思想主张的核心。
13.【答案】A
【解析】材料“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中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故选A。本题以依法治国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知识。本题以依法治国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
(1)孔子;“仁”。
(2)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秦始皇压制儒学.汉武帝推崇儒学。
(4)既要强调依法治国,也要提倡以德治国。
(5)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论语》、《中国历史众生相》、《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孔子、秦朝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本题以《论语》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孔子的知识。
(2)本题以焚书坑儒和《中国历史众生相》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
(3)本题以焚书坑儒和《中国历史众生相》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
(4)本题以《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现代化治国的方略的知识。
(5)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2、【答案】
(1)竹简、缣帛(或丝织品);简重、缣贵。
(2)正确;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的纸。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成就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中的“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仁”就是爱人,要广泛的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3)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上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反映了孔子教育方面的言论和主张。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在教育上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的主张至今仍对我们有所启发: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发掘出学生的潜能。主张“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提高了国民素质。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谦虚好学。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养成老老实实的态度。强调“温故而知新”,主张学习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是个开放的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那些具有民主性精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弘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

《百家争鸣》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的第一个宪法日,春秋战国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
A. 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 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 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 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下列哪一思想家提出的主张(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子 D. 庄子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当仁不让于师
小红在这次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家法伺候”,妈妈说,“考砸也不是坏事,凡事都有对立面,知道差在哪里,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妈妈的思想主张与哪一学派最接近(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历代贤明君主的所遵崇?的做法,它体现的思想主张是百家争鸣时期的(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面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学说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1)材料一中的“子”是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其言论主要收录在哪部著作中?
(2)材料一中的“子”也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其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3)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说,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以下内容为战国时期两大学派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材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所述内容与战国那一学派有关。材料一、二中两派在治国方面有何不同点?
(2)材料三《孟子·滕文公下》中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3)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百家争鸣的有何重要影响?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所以春秋战国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韩非。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韩非思想的准确识记。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百家争鸣主要史实。
2.【答案】C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论出自《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故选A。本题考查孔子。本题以孔子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C
【解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要求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的正是墨子的观点。故选C。本题以习近平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为依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知识。本题以习近平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的准确识记。由材料“……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得出报告的精神是:教育要公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创办私学,认为有教无类,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贫富,广收门徒,这正体现了报告的精神。故选C。
6.【答案】B
【解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互相转化。据“考砸也不是坏事,凡事都有对立面,知道差在哪里,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可知,妈妈的思想主张与道家学派最接近。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掌握情况。注意识记百家争鸣中老子的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注意识记百家争鸣中老子的思想。
7.【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主张是“兼爱”“非攻”,他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还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故选D。本题以春秋战国各种思想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
8.【答案】A
【解析】题干里的“民忧,我思;民思,我行”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材料知识可知,体现了古代民本思想,强调对民生的关注,这与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家思想相符合。故选A。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注意识记儒家的思想主张。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
(1)孔子;仁、仁爱;《论语》。
(2)创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提倡要有老老实实地学习态度;要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一,可判断“子”是孔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括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温故知新”。
(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儒家等传统文化在我国影响深远,其受君主专制的时代局限性,它所传达的思想中有一部分已经不能为我们所倡导了,如维护封建专制的纲常礼教、压制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应该予以摒弃;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提倡“民本”与“德治”以及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所以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答案】
(1)法家。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儒家:“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2)做人不卑不亢,应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精神。
(3)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本题考查法家的主要思想。题干中“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说明治国要赏罚分明,这与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相一致。材料一代表的是法家,材料二为儒家,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点: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材料三《孟子·滕文公下》中的这段话体现了节俭朴素,洁身自好,不奢侈淫靡,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不阿谀奉承,不怕强权,勇敢无畏,不卑不亢,一往无前的精神。
(3)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重要影响。依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