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认识动物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动物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观察动物的特征。
2、能简单归纳出动物的某些特征。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观察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朮、社会与环境(STSE)
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二、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几种实物小动物(小猫、小狗、螃蟹、蜗牛、蚯蚓、蚂蚁等)、鱼缸。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谈话导入的方式引入新课。
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寻找到了一些常见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你们认识它们吗”出示动物图片,也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它们是什么动物,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2、可以尝试让学生比较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
3、提问:“它们有这么多不同,它们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探究与发现
1、课前观察。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建议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观察1一2种动物,观察它们吃什么,怎样运动,怎样呼吸,记录它们的特点。便于在课堂上形成充足的信息量,有利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动物概念。
2、课堂观察。下面提供两种建议,教师可以自主选择。
方案一:课上通过看视频来获得基本的科学事实,可以按照这样的环节进行:
获取信息:观看视频,整理课前观察
分析信息:汇报看视频的结果,交流课前观察的情况。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猫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螃蟹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小狗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由此可以得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是:动物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交流评价: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方案二:可以选择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容易找到的小动物让学生实际观察,如:小猫、小狗、螃蟹、类的,避免无关因素干扰,帮助学生顺利建构概念。观察之前,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1)注意要爱护小动物,不用手去触摸小动物,同时自己不要被小动物弄伤。
(2)观察时,要尽量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小动物的正常活动。具体探究环节同方案不再赘述。观察时要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
(三)应用与拓展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都需要食物。它们吃的食物一样吗?”
2、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跟本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3、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兔子以植物为食物(如:青草、菜叶、萝卜等),鸭子植物和动物都吃(如:小鱼、小虾、泥鳅、蚯蚓、水草、稻子等),鲨鱼以动物为食物(如:一般只吃活食、腐肉、鱼类等)每一种类你还能举出哪些动物?学生能说出来更好,说不出来也不要强求,同时也不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学生只要能知道不同种类的动物所吃食物是不一样的即可。五、板书
1、动物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2、兔子以植物为食物,鸭子植物和动物都吃,鲨鱼以动物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