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02 11:1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当政时期,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是……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材料中省略的当政者应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材料表明( )
A.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B.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D. 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 )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4.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B.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没有首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D.缺乏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
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选项是( )
A. 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B.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 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 D.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6.赫鲁晓夫对外战略的基本点是 ( )
A.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 B.坚持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
C.建立苏联的军事霸权地位 D.打击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7.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
A.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 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 有探索性和开创性D. 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8.苏联某学者在197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说:“被调查的1064名大企业经理中,有80%认为,各级机关仍然像以前一样,侵犯企业权利;90%认为,企业权力太小,如面临一整排军官们指挥的士兵,当其中一个军官下达‘前进’的命令时,另一个军官却高喊‘卧倒’……”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B. 斯大林强调加快工业化建设速度
C. 赫鲁晓夫推行鲁莽冒失的改革措施 D. 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9.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
A.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 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C. 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D. 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10.1957年6月,苏联党的集体第一次战胜了长官意志,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了11人的主席团。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
A. 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历程B. 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 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 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11.20世纪70年代苏联生产的家电新产品质量非常低劣,电视机爆炸的事件经常发生,以至当时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该送给敌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B.“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C.苏联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科技水平低下
12.“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A. 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 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 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13.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
A.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14.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由原来的四一六级体制改为“部一工业联合公司一企业”三级管理体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反映了(  )
A. 苏联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C. “新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D. 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
15.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家庭吧,一无所有。”造成这一现象的政策因素是( )
A. 余粮收集制B. 征收粮食税C. 农业集体化D. 农业减耕减产
16.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缺乏全面的战略方针B. 没有改变原有的体制
C. 其作风急躁,反复无常D. 提出的口号不切实际
17.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美苏争霸让苏联人民遭受痛苦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困境
C.人民对赫鲁晓夫表达不满 D.苏联政府公信力出现危机
18.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 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B. 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 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 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19.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 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 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 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20.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B. 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D. 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临终前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使苏联领导层出现最高权力的争夺。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地位还不能同斯大林担任的总书记相比,急需得到中共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则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谊。
1960年春夏之际,中苏双方出现严重分歧,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反修”问题。会议期间,传来赫鲁晓夫于7月16日突然通知撤退在华全部专家的消息,激发与会者一种勒紧裤带尽快还债的情绪。1961年苏联赫鲁晓夫裁军120万的计划遭到了苏联军方的强烈抵制。
——徐焰《苏联援华的真相》
材料二
苏联(赫鲁晓夫)政府主动提出,在两国贸易中间中国所欠的10亿卢布逆差可分五年偿还,不计利息,中苏双方就此达成协议。
——1961年4月《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对华经济援助的三次政策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对华经济援助变迁的苏联国内背景。
答案
1.C2.D3.B4. C5.C6.A7.D8.D9.B10.B11.B12.B13.D14.D15.C16.B17.B
18.D19.B20.A
21.(1)变迁:由大量援助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撤退在华专家,再到放宽中国债务期限。
(2)国内背景:赫鲁晓夫国内争夺政治权力需要中国支持的时候,大量援助中国;赫鲁晓夫地位稳固之后对华态度开始强硬;赫鲁晓夫国内改革遇到挫折后改善对华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