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02 11: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单选题
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尝试”是指(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化运动 D. 农业集体化运动
2.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 余粮收集制B. 固定的粮食税C. 农业集体化D. 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3.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这一时期应是( )
A.农奴制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解体时期
4.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
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 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
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 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
5.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 )
A. “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 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 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 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6.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被统称为(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苏联模式D. 全盘集体化
7.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减少了50%,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B.国家通过农牧产品大规模出口积累资金
C.人们自力更生迎战大饥荒D.工业化迅速发展对农牧产品需求量增加
8.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该现象反映了( )
A. 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 余粮收集制的扩大
9.1973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这项规定( )
A.使苏联部分工业实现了市场化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D.提高了苏联工业企业的公有化程度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其中“独特实验”指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D. 赫鲁晓夫改革
11.1939年前,“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有70%是资本货物(再投资),30%是消费品;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致相反”。这是因为( )
A. 两国经济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B. 苏联经济政策更利于经济发展
C.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及苏联 D. 苏联政府的经济职能弱于美国
12.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大会上,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用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为,“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 )
A. 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 两极格局瓦解 D. 环境污染
14.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曾实行义务交售制: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这一制度( )
A. 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 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C.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 兼顾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15.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资本主义 D. 民主集中制
16.世界现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 )
A.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B. 俄国1861年改革和斯大林模式
C. 日本明治维新和匈牙利改革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罗斯福新政
17.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依靠革命所产生的群众的热情来建立,而只能在这种热情同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物质关心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为此,苏俄(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颁布《土地法令》C. 实行粮食税D. 采取义务劳动制
18.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 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B. 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C.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D. 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19.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
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
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
20.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据此可知,布哈林( )
A. 批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B. 主张加大国家投资来解决工业化急需的资金
C. 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D. 认为苏联的经济建设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21.“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
A. 推行余粮收集制 B. 实行粮食税收政策
C. 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22.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非凡之处在于,他既没有丢掉老祖宗,也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论述,而是始终以时势的变化为基础,敢于和善于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段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纠正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理论 B.违背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
C.丰富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3.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作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
A. 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B. 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C.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D. 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24.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B.强调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
C.强调要加速发展工业 D.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
25.1921年,谈到租让制,即把国有工矿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时,列宁说:“租让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大企业;经过几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就会完全归我们所有。”这表明苏俄( )
A.实现了和西方国家全方位的合作 B.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C.通过迂回方式完成社会主义过渡 D.社会主义建设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同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黃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
材料二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该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通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为什么?结合材料一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概括材料二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启示?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22年的春天,在苏俄黑海的一个港口,哈默见证了这样一场恐慌。当他带着50辆福特森拖拉机集体亮相的时候,当地突然警钟齐鸣,政府官员慌忙开会,商讨抗御入侵者的战略战术。而当他们弄清真相后,军事部署立即变成了欢迎仪式。从1921年至1926年,苏联政府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44项租让合同,1924年至1925年,苏联从租让企业得到的收入为680万卢布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
材料二到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默可以在俄国获得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说明该举措给苏俄(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到1995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在经济改革政策上有何共同点?
答案
1—5:1.A2.B3.B4.B5.B
6—10:6.A7.A8.C9.B10.C
11—15:11.A12.C13.B14.B15.B
16—20:16.D17.C:18.D19.D 20.D
21—25:21.B22.D23.C24.A25.C
26.(1)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包围中,新生的人民政权有被扼杀的危险,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正确的。评价: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禁用童工。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启示: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注重民生建设。
27.(1)原因: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影响:经济得到发展;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2)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国际地位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3)共同点: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利用资本和市场等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