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5 论无性造人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悦”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鉴赏: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年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做座右铭。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有《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
他反对无性造人,但主张取消科学限制。2.写作背景
何为克隆?克隆是独立细胞繁殖系统,指后代完全由一个细胞复制,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它是特指一种生物学操作。
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同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个体,也叫“克隆”。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操作动物的无性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作者托马斯主要通过对无性造人,也就是克隆人的论说,分析了克隆人在当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在克隆人后也会产生诸多麻烦。为此作者建议应广辟新路,拓展思维来解决问题。3.相关知识
克隆历程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
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
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
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
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克隆羊多利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成功培育出一只克隆羊。
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
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1999年6月17日:以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向东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
2000年1月3日:美国著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为“泰特拉”。
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二、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chì huánɡ lín qiónɡ xùn làn ju pēi (2)多音字múmóyīngyìngshuōshuìxìjìqījīzuòzuōshāshàdàidǎi(3)形近字组词湛蓝斟酌勘探遴选嶙峋粼粼磷火灌输罐装鹳雀颧骨规矩差距抗拒火炬惶然敦煌彷徨脊椎圆锥乌骓敕令悚然竦然姓谌2.词语辨析
(1)干涉·干预
辨析:“干涉”“干预”都有过问别人的事的意思,“干涉”着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不该管而管,多指用粗暴强硬的手段过问或制止,迫使对方服从;“干预”一般是给对方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例句:①就消协针对四大银行几乎同步的收费标准提出的“垄断”质疑,有关主管部门的答复却令人遗憾,“在跨行通存通兑业务中,各家商业银行是自愿参加,央行并未指定定价标准,也无权 ”。
②山东省政府近日明确规定,对省内电煤、化肥用煤供应价格实行临时
政策,凡供应省内电厂电煤的省内煤炭生产企业不得随意涨价。干涉干预(2)遴选·甄选
辨析:二者都有挑选的意思。“遴选”侧重于选拔、挑选;而“甄选”侧重于审查选定。
例句:①在今年西安市公开 优秀年轻复合型处级领导干部中,少年老成的闻其伟,最终以95.72的高分名列所报考职位类别第一。
②叶细权表示,在医疗卫生保障上,亚组委通过严格 医疗点、做好公共卫生保障等措施,包括应对类似甲型流感,都可最大化地保证比赛场所安全,保证赛事如常进行。遴选甄选(3)规划·计划
辨析:二者都有按照某种步骤或要求从事活动的意思;“规划”指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或步骤。
例句:①20~25岁,您要懂得掌握与 自己的未来,决定了就是一条无悔的不归路。
②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召开国家星火 重大项目“亚热带蚕丝业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集成推广”实施推进会,总结交流项目实施成效和经验做法,布置项目下一步实施工作。规划计划(4)忽视·忽略
辨析:“忽视”侧重于轻视,不重视;“忽略”侧重于疏忽,没考虑或顾及到。
例句:①汽车工业的发展一直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之一,但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 的。
②这些队员虽不是专业的篮球运动员,但新丝路学校严格的训练,造就了他们身上的一种叫人无法 、无法不去注视的阳光气质。 忽视忽略3.熟语积累
(1)茕茕孑立: .
(2)举目无亲: .
(3)自行其是: .
(4)未雨绸缪: .
(5)居安思危: .
(6)周而复始: .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指单身在外,见不到亲属和亲戚。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趁着天没有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
从全文看,作者对克隆人持什么态度?参考答案:一方面,作者认为人不可能克隆出与供体亲本一模一样的人,人可能克隆出形体一致的人,但复制人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人们不必担心克隆自我会带来什么危险。另一方面,作者不赞同克隆人,不要让世界多些单调,不要让世界千篇一律。还是让世界多些变化好。二、局部揣摩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克隆技术,尤其在“克隆人”方面,面临很多困难。仔细阅读文章,概括一下究竟要面临哪些困难?参考答案:就克隆人的前景问题,作者摆出两个困难:其一是人的自身的生存危机——克隆人排挤衰老的真自我,或许还会成为不可救药的“少年犯”;其二是由此带来的社会危机。
就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作者认为也存在两方面的困难:其一是时间问题;其二是环境的再造问题。参考答案:环境是指周围密密挤挤的人群,具体包括了家人、朋友、亲戚,甚至整个世界。
它在克隆人的产生中具有重大作用。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它的不可复制。要复制如此复杂的环境关系,规模之大使我们不可能具备如此丰富的条件,即使具备在克隆人产生之后,供体亲本与克隆人之间的一致性,也会使人类丧失对自我的认同;会使人产生对那个复本世界的不满甚至怨愤,所以环境决定着克隆人的成败与否,对克隆人技术也是一个挑战。2.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环境”,它在克隆人的过程中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参考答案:这一想象的场景是作者对“克隆人”这一代理人的绝妙疑问,克隆人由于只是复制的遗传特征,而作为人类本性的一些思维、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在克隆人身上可能缺乏。克隆人只是自己的一个物理的代替品,思想上不存在“仁义礼智信”。没有亲情的滋养,没有经历人的成长所必需的阶段,也就不具备这些阶段相应的认识,更不会有认识上的成长进步,因此在教育他们遵守行为规范、学习人类文明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些很可能造成他们的行为、思想同正常发展的人的行为、思想相背离,偏离社会发展的轨道,给社会造成危害。3.如何理解文中“请问,如果你在55岁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你当作何感想”这一句话?参考答案:作者先说“科学上有好多事情让人忧心”,接着说“克隆(无性繁殖)造人也是其中的一例”,而且“克隆要算前景中最暗淡的部分了。”然后提到克隆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没有亲情、技术滥用、个性泯灭等等,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让读者信服无性造人的荒唐,接下来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试想,你要克隆一个不同凡响、成绩辉煌的外交家”,为此,要克隆他成长的“环境”,即他的周围影响他的所有人,这下子,他的父母、整个家庭,他的“同学,熟人,亲爱者,敌对者,合伙用车入伙人,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有从地铁站柱子那边穿过来的与众不同的陌生人”,都在克隆之列,不然,他无法成长为我们预期的那个“不同凡响,成绩辉煌”的外交家,事情到这里,读者在会心地微笑中已理解了作者这个假设推断下的荒唐可笑,更可怕的是,当初的那个被克隆人可能“已被遗弃和忽视了”,世界得到的是人们的“复本”,而且这些“复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那个最初的克隆人”充满怨愤,如此一来,这世界与地狱、永劫又有何异!作者还是用归谬法论证了“无性造人”这一论题的结果是多么荒谬,从而表明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4.作者怎样论证“无性造人”这一论题的荒谬?三、开放探究《论无性造人》告诉了我们“克隆人”的这一科技的发展前景。难道“克隆人”真的没有一点好处吗?你是怎么认为的?思路提示:反对克隆人的3条理由:克隆人使人的基本定义发生了改变,使人丧失了尊严;克隆人彻底搞坏了社会人伦关系;克隆技术若被狂人滥用将会危害社会,如克隆出希特勒等纳粹分子。
而金可溪教授认为,克隆人理论上是可行的,不必为克隆人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而不敢从事克隆人的科研。他也提出了3条反驳理由:决定人命运和性格的不是生物基因,而是社会因素。科学家即使复制出希特勒的躯体,也无法复制出他的思想和情感;人的尊严不在于生育方式,而是人的社会性人格;人的伦理观念是会变化的,可以根据变化的客观存在再给人们以伦理定位。复旦大学徐宗良教授对金教授提出反驳。他说,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制造出生物的人是人类的一种退化。
徐宗良说,我国现有科技伦理教育还相当欠缺,大家更多是从纯技术的角度关注事件本身,而缺乏深层次伦理思考。他呼吁,加强科研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伦理观念,将有助于科研的规范和有序。课堂演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剖析:B项,“敕”读chì;C项,“给”读jǐ;D项,“押”读yā。A基础知识剖析:A项,惋—婉,事—是;C项,反—凡;D项,尔—而。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勉励 委惋 邻近 自行其事
B.克隆 复本 堪称 居安思危
C.质询 辉煌 随机 不同反响
D.鼓捣 遗弃 忽视 周尔复始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剖析:①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②前仆后继: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此处不合语境。③无所用心:形容不动脑筋,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④惨淡经营:苦费心力地经营。句中重点是说市场不景气,并未提到人的主观努力。⑤功亏一篑: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力量而不能成功。句中说“进行到一半”,且也没突出“未成功”这一结果。⑥五方杂处:各个不同地方来的人错杂居住在一个区域。剖析:A项,“几百名”修饰对象不确定导致歧义;B项,语序不当,应将“一同”移到“学界泰斗当年的学习笔记”后面;C项,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月下旬,北部战区陆军组织的军事理论培训别开生面:几百名来自战区陆军机关的参谋人员和各级兵种部队的指挥员,齐聚一堂共同学习边海防理论知识。
B.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了名为“校园最美笔记”的评选活动,三名同学的课堂笔记被校博物馆收藏,一同与学界泰斗当年的学习笔记展出。
C.中国股市大起大落,极不稳定,根据中央电视台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股市中亏损的人高达69.7%,赚钱的人只有21.45%。
D.学前教育尽管较三年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与教育类型,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D美文“悦”读基因密码与不死药
雷抒雁
2000年6月26日注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一天,全人类都听见了作为“基因工程”,自己的“基因密码”被破译成功的伟大声音。人们把它和人类登上月球的行动作了相似的评价。人类为自己了不起的发现而自豪,甚至沾沾自喜。
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件。在人类对包括宇宙在内的外部世界探秘殆尽时,却常惶愧于对自身认识的浅薄。关于人的许多秘密,诸如生老病死、智愚善恶、美丑高矮等等,往往总难有深切的认识和把握。于是,一切都归于造物主,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命运之手掌握着人类。如今,人类可以自豪地说:上帝就是我们自己。基因密码,就是生命的图谱。 依照基因密码,人类可以“保养”“修补”和“关闭”系统,抑制疾病、减缓衰老。显然,这是无疑的。可是如同以往每一个科学发现宣布之后,会激发人们许多压抑着的欲望一样,这次,同样激活了许多了不起的想象力。比如,今后可以“按图索骥”,依照愿望生男生女、生智生愚、生美生丑。比如,人类的寿命平均可以达到1 200岁,甚至可以研发“不死人”。断言这些想象的无边际,固然太早;但是平白无故的就信这些预言,似乎也太早。
大约是因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且“生”即注定了“死”,自古以来,人就对死产生着恐惧感。长命乃至不死,既是人们的期望,更是一种祝愿和想象。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这女子正是吃了丈夫搞到的“不死药”升到月亮上去,照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幻。
生命可以不死,延续生命的大约只有吃药。秦始皇派了徐福率童男童女去东海寻“长生不老”之药。没等到那药草到来,便耐不住操劳奔波之苦,秦始皇先一命呜呼了。徐福却不知到何处去逍遥了。
出于对财富、权力、奢欲的贪恋,皇帝是第一位不想死的人。汉武帝崇仙重道,亦是想使生命不朽。无数的术士骗子,因此而得到了好处。成仙得道,说是吃了灵芝草的有;说是吃了云母片的也有。稀奇古怪的故事,成了中国神仙志怪的一部奇特文化。所谓“山中方一日,人间数百年”;所谓“烂柯”的传说,那樵夫吃了一枚仙药,一局棋未了,斧柄已朽成木灰。 长命的故事也有。彭祖据说活了800年,只因对幼妻说了不死的秘密,被阎王老爷的朱笔勾了名字。
长命的故事不只中国有,外国也有。打开一部《圣经》读读,让你吃惊。亚当活了930岁,130岁生了儿子塞特,之后又活了800岁。他的儿子塞特在807岁时还生儿育女,前后活了912岁。
事实上,在人类的长寿史上,虽也偶闻有活到一百四五十岁的,多数也不超过这120年的大限。
现在只一夜间,猛然要把人们寿命极限乘以十,仿佛是谁冲过“喷火的剑”真的摘来了生命树上的果子。那果子在《西游记》里被描写成蟠桃模样,吃了延年益寿,偷吃了果子的孙猴子竟缘此而不死。
“基因密码”果真打开了生命之锁,或一笔从字典里抹去了“死亡”二字,依我愚想,先是一喜,之后又惊出一身汗来。 当然,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写过一本笔记《东坡养生集》,记过一段故事“三老言年”。说有三个老人相遇,问起年龄,一个说:“我的年龄记不住了,只记得小时和盘古交往很深。”另一个说:“每次海水变桑田时,我都用一根竹棍记着,现在这竹棍差不多堆满十间房子了。”第三个说:“我吃蟠桃时,总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如今那桃核堆得都跟昆仑山一样高了。”这三老吹嘘得不轻。可在东坡眼里,不过是三位“牛皮匠”,说他们其实不过是“蜉蝣朝菌”而已。
如果那时东坡先生说的不过是个笑话,“基因密码”打开之后,听这等老人说古,大概就不会取笑了。试想想,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不过五千年。上溯1 200年,我们可能会看见李白、杜甫;至于苏氏父子,穿开裆裤的情景怕也逃不出眼睛。 且因为修补残损“基因”的及时,我们会发不斑,齿不摇,皮不皱,我们的子孙虽说小我们几十岁,大家坐在一起,真正是“爷爷孙子老弟兄”了,谁分得清谁。这世界原本喜剧就不少,如今益发喜剧连台了。
不过,修补基因,大约不会人人都有权利。先修补,先长寿的该是哪一类人?是权力主宰者?是富翁?还是俊男靓女?依我私想,应该先是掌握修补技术的医生、技术人员及家族,叫“近水楼台先得月”。若是他早厌弃了那“糟糠”之妻,不愿与她共度千年,悄悄弄损老婆的基因数据,也会轻易得手。
这个世界或许更不可爱了,什么时候干部开始“退休”呢?权力争斗的延续,比人的生命长得多。熊掌难熟,接班的急切,会使争权斗争更激烈。
其实,这些都是杞人之忧。科学需要想象,毕竟科学不是文学。从人的物质本源寻找到长寿密码,不等于世界就容忍这长寿的实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在动摇着生命的根基。极端长寿,乃至“不死”,作为一种向往和幻想,大约还得煎熬我们无数年。 赏析:人类的基因密码被自己成功破解,这也就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基因而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对此,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且喜且惊,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因为人类有可能突破时间的束缚,不再惧怕生命的短暂。但是,如果真的实现了长生不老,那岂不就违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了?“从人的物质本源寻找到长寿密码,不等于世界就容忍这长寿的实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在动摇着生命的根基。极端长寿,乃至‘不死’,作为一种向往和幻想,大约还得煎熬我们无数年。”素材积累【内容素材】
《论无性造人》一文向读者假设了克隆人出现后的危机:一是人自身的危机——克隆人排挤衰老的真我;二是社会危机——入选的人员、标准以及技术滥用等问题会带来危险。假如已成现实,那人类也就此止步了。作者由此唤起全世界的人坚决反对克隆人,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适用话题】
科技、人类命运、探索、责任。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