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自读文本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悦”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鉴赏: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小说家。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作品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安蒂亚娜》《华伦蒂娜》《莱莉亚》等。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和《小法岱特》。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谧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乔治·桑于1876年6月7日逝世。乔治·桑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相关知识
(1)关于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是指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其代表作之一。这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标题音乐往往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怕人误解他的作品,曾明确地说:“《田园》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本文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在聆听此交响曲时对所感受到的音乐进行的形象的描摹,文章抒情性极强。贝多芬画像(2)关于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1770年生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名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赋,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多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了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到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3)关于音乐的名言
①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
②让自由的艺术和音乐本身美的规律冲破技术的樊篱,给思想和心灵以自由。——海顿
③如果要我感谢什么人,而且只能感谢一次,那么,我想把这一次感谢奉献给那些为人类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倘若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沉闷可怕。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王蒙
④音乐是治愈苦恼的灵丹。——贺拉斯⑤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
⑥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李斯特
⑦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上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好得多。——门德尔松
⑧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辽兹
⑨音乐家要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巴赫二、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zào qiónɡ zhuì hàn mù duò lǐn liè zhì bèi línɡ xù yè (2)多音字bēn bèn lóng lǒng pò pǎi jìn jìng jiǎo jué sāi sài sè (3)形近字组词羽翼 希冀 咆哮 发酵 熙攘 和煦 野蛮 孪生 嶙峋 鱼鳞 聆听 伶俐 领袖 2.词语辨析
(1)垂顾·垂询
辨析:垂顾,敬辞,指对方(多指长辈和上级)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例句:①承蒙温总理的多次 ,村里20余名艾滋病毒携带者像正常
人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②本楼房优惠销售细则,欢迎各位顾客 。垂顾垂询(2)充斥·充满
辨析:充斥,指到处都塞满,带厌恶色彩,贬义词。充满,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可指具体事物。
例句:①媒体对大奖、巨奖的报道可谓狂轰滥炸, 报纸版面和电视画面的尽是关于“一夜暴富”的神奇经历。
②诺基亚3500C的外壳设计 活力,非常适合朝气蓬勃的学生用户。充斥充满(3)聆听·谛听·倾听
辨析:三者都有“仔细听”的意思,但“聆听”就是细听,多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谛听”指仔细、注意听。“倾听”是细心而认真地听取,多用于上级对下级。
例句:①会场上,我们认真 领导精彩的演讲,感到受益匪浅。
②琵琶的弹奏声如同天籁一般,他 良久,眼前渐渐出现音乐中描摹的种种场景。
③要搞好社会长期和谐发展,必须认真 群众的呼声,尤其要深入开展反腐败的斗争。聆听谛听倾听3.熟语积累
(1)心慌意乱: .
(2)焦躁不安: .
(3)灰心丧气: .心里着慌,乱了主意。形容非常着急,很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本文的主旨意在歌颂勇于与命运抗争、并最终战胜命运之神的强者形象,歌颂强者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与自然界的暴风雨、人生的艰难困苦斗争的过程中“我害怕极了”“我灰心丧气”,但是,当“我看见天上闪耀着一颗蓝色的星星”时,“我又有了勇气,重新开始飞行”“我又开始我的斗争”。愈挫愈强、不屈不挠的勇敢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本文还表达了作者对强者的敬仰,表达了对与命运抗争的强者贝多芬的高度赞扬。二、局部揣摩
1.本文是如何对音乐进行描写的?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声喻声,以形绘声,采用比喻的手法,来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其在丰富的想象中感受交响乐那美妙的乐曲和旋律的发展变化。如文章中写道:“空中发生了强烈的震动,犹如军号的一声巨响撕裂了我所在的天地。”在此,作者写出了乐曲的高亢,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物象来描摹,给读者以真切的感受。
(2)环境的渲染与烘托,衬托出音乐的感染力,为揭示主题,作者在聆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时,十分注重描摹环境:平原、天空、光线、飞鸟、暴风雨等。典型的环境描写,也为揭示主题服务。阐明要勇敢地战斗,经受暴风雨的冲击,荣光只属于强者的道理。作者在文末写道:“柔软的云,有的白如鹅绒,有的如朝阳下的海水一样闪着金光,它们在我下面翻滚,我朝着更美妙、更纯洁的天空飞去……我渐渐变白了,像一朵百合花。”这些句子则写出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写出了“我”经受暴风雨后的幸福、欢乐。
(3)在描述音乐形象时,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描摹生动,音乐形象鲜明。参考答案:本文的重点之一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露的情感。作者开头说“这是在聆听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时我所看到的”,赋以“伟大”一词,可见作者对贝多芬的崇敬。结尾又进一步点明全文的主旨:“天幕渐渐半开,我听到一个声音从高处传来:‘来吧,我的强者,去休息吧。’”作者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作为女性,她有天使般温柔的秉性,有强韧的力量和男子的才华;作为作家,她用“善良”点燃了文明的圣火;作为思想家,她创造了人类精神领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女权思想)。她热爱大自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并描摹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中的音乐形象。她有着崇尚伟大的精神生活,歌颂强者,她在聆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时,感受到了那雄壮的气势,以及对人生斗士的赞美。她在呐喊:战胜它吧,那个高悬在我们头上、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命运之神。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露的情感?参考答案:本文选取了大量意蕴深厚的意象,让我们在流淌的音乐声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广阔的平原”、阴沉的天空、黑暗的夜晚、狂风暴雨、白色的精灵等等,既是贝多芬在《田园》中用有声的音符奏出的,也是乔治·桑在文章中用无声的文字抒写出的。他们表达的共同主题是: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创造生命的根基,人在自然里可以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大自然的安谧寂静能让人进行深刻的思考,并集中内心力量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文章中那引导着“我”飞升的“令人迷惑的光线”便是“我”的理想,为了迫近并抓住这一丝光,“我”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其间“我”是那么“孤独无依”“忧惧交加”,甚至迷失方向,“灰心丧气”,但每到紧要关头总有“可怕的声音”响起,于是我便不停地去战斗,战胜那恐惧与忧伤。最终我变成了白色的天使,成为了强者,满含着感激与欣慰赞美上帝。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与贝多芬的音乐在结构形式与思想内涵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3.本文作者选取了大量意蕴深厚的意象,你怎样理解?三、开放探究
乔治·桑听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后,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不惟如此,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卒成就了“高山流水”的千古绝唱。
你听过哪些音乐作品,有过哪些感悟,请写下来。思路提示一: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②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③运用通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思路提示二:《二泉映月》听后感
第一主题演绎一股泉水在幽暗、曲折、深邃、崎岖的山谷中呜咽地奔突,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股在山谷奔突的泉水,曲折而艰难。这样路途险阻的山路,这样奔流不息的水流,这样游刃有余坚韧耐磨的生命,正是在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忽平忽险忽坚忽柔的山谷中历练呀!第二乐章是对生命的颂歌。这个颂歌用稍有变化的音符重复6次,反复咏叹歌吟,其意是生命如此艰辛、生命如此可爱、生命如此多变,生命因艰辛多变耐磨而可爱可亲,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无论怎么艰辛苦难也让他发光焕彩,在咏叹歌吟的音节中时时跳跃着显示清风明月、流水飘花的美艳篇章,展示着大自然的华美,美丽的大自然既能抚慰受苦的心灵,又能激励人向上……课堂演练基础知识剖析:蝙,biān。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首先看到广阔的平原:空荡、平坦。我认为它是灌木叶腐植土层,很干躁。……我疲劳不堪,躺在地上。
B.然而,一种我不知是什么翅膀煽动的声音从空间深处飞快地向我靠近。我看见从天空的各个角度走过来许多如带羽冀的阴暗方队,最初只像一群飞鸟。
C.我不得不随机在这些方队之中心慌意乱地飞来飞去,它们和我一样失落、不安,它们发出的悲哀或野蛮的声音充满了层层乌云。
D.他才说过这些话,暴风雨变得俞加疯狂,而与此同时精灵们勇气辈增,斗志更强。C 剖析:A项,植—殖,躁—燥;B项,煽—扇,冀—翼;D项,俞—愈, 辈—倍。D 剖析:①瓜田李下:泛指容易使人误解的地方。望文生义,使用不当。②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使用正确。③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使用恰当。④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泛指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使用正确。⑤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使里巷空阔冷落。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使用不当。⑥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使用不当。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南山风景区在省内首家推出了免费智能电子导游服务项目,每年购票游客都可以领取一个电子导游器,享受一对一的讲解服务,这项服务丰富了景区的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
B.今年开始,中国对稀土实行更为严格的保护性开采政策。1月19日,国土资源部公布,江西赣州为稀土国家规划矿区,该区域稀土的开采、勘探、储备将得到更严格的管制。
C.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空白。
D.今年3月的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海啸规模巨大是由于震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也放大了海啸能量。C 剖析:A项,搭配不当,“丰富了景区的旅游品质”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
“开采、勘探”语序不当,位置应互换。D项,结构混乱,“由于……造成的”句式杂糅。美文“悦”读滴水与五线谱
贝多芬一生是孤身一人,他没有家,终年居住在公寓和旅馆里。没有亲人陪伴,只有那架大钢琴是他的生活伴侣,每天他向它倾诉着心灵中的一切。不管他居住在什么地方,他的房间里没有热烈、亲切的谈话声,只有拨动人心弦的琴声……每当从贝多芬的房间里传出了动听悦耳的琴声,邻居们都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孩子们停止了打闹;青年恋人更为感到欢快与幸福……人们都屏住气息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真正的人民的音乐。贝多芬的十指像飓风般在琴键上掠过,他的手像海燕在键盘起伏的浪涛上飞舞——钢琴《热情奏鸣曲》暴风雨式的旋律,表现着音乐家壮烈的悲剧主题:一个奋斗的“我”和一个懦弱的“我”在搏斗着、抗争着,发出石迸天裂似的火山爆发声,强力的“我”以势不可挡之力向前冲刺,弱小的“我”在不时发出悲怆的呼号声中倒下……人们被音乐的激情所俘虏。当清醒过来的时候,大家知道贝多芬是在练琴。随着琴声,贝多芬住房的楼下房间的天花板上,时时有水珠嘀嗒嘀嗒落在地板上和妇人的头上,听得入神的妇人,以为是贝多芬描写流水的音乐使她们陶醉,好像身临其境,产生的艺术的幻觉呢!当她们的衣裙被打湿时,才发觉是漏下的水,她们大惊小怪地叫喊:“屋顶漏雨了!”当仆人跑到上边一看,只见,贝多芬房间的地板上满都是淋洒的水。仆人没敢惊动我们的音乐家,他默默地站在门边观察:贝多芬身旁放一盆凉水,他不时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甩双手,又继续练琴,原来他的演奏如狂风暴雨,他的十指弹久了,就发热了,为了不停地练琴,一盆凉水很快蘸光了,地板上也洒满了水,水悄悄地流到楼下…… 贝多芬有一个习惯,他的衣袋里终生装有五线谱纸、笔记(对话手册)和笔。他喜欢散步。有很多的音乐作品的乐思是在漫不经心的散步中构思产生的。一旦一个乐句,一个旋律……在他的头脑中产生,立即捕捉住它们,随时取出五线谱记下来,生怕它们一瞬间偷偷跑掉。
一天的下午,天气晴朗,和风吹着树叶轻轻地颤动,有时发出飒飒的音响。这对音乐家来说是容易产生灵感的意境。贝多芬的学生陪同老师一起出外散步。街景,行人,五光十色的橱窗,都没有引起音乐家的兴趣,他们漫步到郊野。贝多芬失神地走着,顾及不到去欣赏那在西边天际上的美丽的晚霞和那远山的美景,他不停地在哼着新的乐句……身边的学生了解自己老师的癖性和习惯,没有打搅他,只随他走去……夜幕悄悄地降临了,贝多芬也没意识到。猛然贝多芬似想起了什么急事,喊道:“我找到了我的主题……”他奔跑到家里,没有摘去帽子,也没有脱去外衣,直奔黑色的钢琴。随即从钢琴中迸发出激越的音流,有如汹涌澎湃的海涛在喧响。他出神地弹奏,他已完全沉浸在他的音乐的意境之中。他的学生默默地坐在屋子的角落里。 贝多芬时时弹着,时时中断,谱写下新的作品。这样,时间过了好久,贝多芬感到饥饿,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餐。他这才发觉坐在屋角里的学生,吃惊地问道:“你什么时间来的?”学生只好对自己可敬的老师苦笑着。曾受伟大导师列宁赞颂而被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品《热情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就是如此完成的。
在维也纳人人都知道伟大的贝多芬,人人都觉得这是一位如疯如癫的大音乐家。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饮食店,店里的食客、老板和仆人都十分崇敬地望着他,而又不敢上前去打扰惊动他。只见贝多芬神经质地用手指变换着节奏,敲打着桌面,像弹钢琴一样。时而沉思凝想,一动也不动,时而又敲打起来……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当仆人走过来时,贝多芬喊住了他:“算账吧!多少钱?”仆人感到莫名其妙,不解地回答:“贝多芬先生,您还没吃一点东西呢!您看需要上点什么菜?”“请随便吧,什么菜都可以。最好不要扰乱我的……”随即他从衣袋里掏出五线谱,伏在餐桌上写下去…… 音乐、创作是贝多芬的生命的内容。他不满那现实世界,他几乎是仇视当时腐败的社会。人的社会不能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快乐,只有那不受人的统治思想制约的大自然才给我们的音乐家带来美感和欢乐。他比任何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中所孕育着的自由元素,热爱大自然的美,热爱那不受人类玷污的纯净。他从争斗、杂乱、喧嚣的城市里走出来,从那庸俗、卑劣、丑恶的人群中走出来,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他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得到了宁静……
不管是碧空万里还是雷雨的天气,贝多芬总是不喜欢戴帽子,任凭它被炽热的阳光暴晒和风吹雨淋。有时他躺在如茵的草地上,望着高远的天空在冥想,望着时时变幻的流云出神;倾听着泉溪小河淙淙流淌的声音;委婉动听的山鸟的鸣叫使他听得入神……大自然的一切使我们感情奔放的音乐家产生无限的向往。 当时有人说道:“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还有人讲,从没有见过一个人像贝多芬一样爱花木、云彩、溪水、山野、自然……“他似乎依靠自然而生活”这话没有丝毫的虚夸,是千真万确的。贝多芬也曾深沉地表白自己的内心,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幽静的乡间,他常常是从天明到夜幕笼罩山野和村庄的时刻,还独自在田野里散步。他这样地描述了自己的心境:“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找到了快乐——在森林中我快乐了——每株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天哪,何等的神奇!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冈峦上,一片宁谧——供你役使的宁谧。”
他有了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验,1808年完成了他的美丽的抒情长诗——《田园》交响乐,这是贝多芬的一篇对“田园生活的回忆”。正是像他在交响乐的原稿上写的:“《田园》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赏析:他是大自然的灵魂,他把自己的灵魂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音乐的海洋里,投入到对命运彻底对抗的战争中,贝多芬首先是一个乐者,无论是旅馆的滴水“音符”,还是维也纳饮食店里的五线谱都浸染着他的痴迷与热情。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大师的历历过往,没有浮躁与矜夸,只有一颗对音乐执著的真心。他属于大自然里最强劲的闪电,在这刹那的闪烁里划破了黑暗的迷雾,为世人升腾起一颗不灭的北斗星。陶醉在迷人的田野、混杂着心里的感受与体验,终成一段回忆——《田园》交响乐。素材积累【内容素材】
1827年3月26日傍晚6点左右,暴风雨夹杂着几声滚滚闷雷,震撼席卷了音乐京城维也纳。此时,贝多芬正在走向生命谱线上的最后一个休止符。据目击者说,在罕见的雷鸣电闪过后,贝多芬猛然张开了眼睛,举起了右手,望着紧握的拳头,表情十分严峻,好像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统帅,正在命令士兵冲向敌军阵地。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时间的艺术?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休止符比他任何作品中的休止符都更完美,更富感染力,更具有生命力。那以后,整整一百六十年过去了。可他的旋律一直在世界上空、在人类心灵的深处回荡。
贝多芬影响世界的最大功能是教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气、倔强和胆识;教精神跪倒的人用独立的头脑霍地站起来;教欠缺意志和自信力的空虚心灵奋发向上。有一位听众曾说,他热爱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他在里面听到了一种使人思索严肃问题的心理气氛和环境。多精辟的一段自白啊!或许,迪斯科能让你身不由己,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过,那仅仅是情绪的短暂宣泄。而贝多芬作品则不同,它能在你的内心渐渐积淀出永恒的自信力,而且能升华为一种风雨不蚀的信仰,转变成谁也侵占不去的一座精神财富之山。我们想,只要有道不穷的蓝天、白云、星星、月亮,有倾吐不完的人类命运,有研讨不尽的老子、孔子、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就会有永远可讲的贝多芬。别的毋庸赘言,仅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平静的定音鼓开始,然后是木管在D大调上做答,便足以令人恒听恒新。这并不奇怪!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正是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忧虑的结果。
【适用话题】
当理想遭遇残酷的现实时,放弃还是坚持;理想,是我们的精神之源;为了理想,我们无所畏惧;肉体的痛苦与灵魂的快乐。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