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梦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悦”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明天的梦
2010年1月。中国。大兴安岭。
北风呼啸在广阔的林海雪原。
“咣当——”又一棵百年的桦树倒下了。10天后,这株大树变成了
1万双一次性筷子。20天后,一个小学生用完后将其中一根顺手扔到河里。
3010年1月。亚洲。西伯利亚。
黄沙漫天飞舞在寒带的高原。
抬眼望去,咦!怎么到了黄土高原?1000年的时间,茂密的森林竟成了黄土高坡,这就是发展? 4010年1月。地球。世界各地。
虽然是一月,北半球温度已达20℃。
中国的鱼米之乡被喜马拉雅山的雪水淹没了。融化了的南极冰山使海面增高了数十米。各国的陆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全球人口已达180亿,由于各国之间无休止的战争,核、生化武器的大量使用,致使全球畸形儿的出生率大幅增加。
世界上已经没有一块绿地,到处是荒山、秃岭和沙漠;江河湖泊里随处都是白沫,上面漂着各种鱼类;臭氧层已基本消失,紫外线直接照射地面,无数种动物都已灭绝,人类也只好穿上保护服……
一切惨不忍睹。整个世界只剩下人类了,而且也在走向灭绝。我恐惧极了。
“咚咚咚——”几声剧烈的响声把我惊醒了。啊,原来是一个梦。我睁眼一 看,哦,原来是邻居在给儿子装修房子,门口还堆着一大堆木料。这是为子孙造福?鉴赏:作者借梦境,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深切忧虑。文中选了几个镜头式的片断,既有对未来情景宏观的叙述,也有微观的描写,而这几个片断都围绕环境问题,然后以时间为序,徐徐展开,描述的问题一个片断比一个片断严重,最后甚至到了人类也要走向灭绝的地步,发人深省。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与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从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均是未竟之作)等。他的作品大多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直觉象征等手法揭示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和自我存在的徒然无望、苦痛、孤独感。他的艺术创作深深影响了西方现代文学。2.写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当时的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绝望之中。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等等。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3.相关知识
(1)关于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是对思想上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艺术上追求实验、创新的二十世纪西方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文学,有“垮掉的一代”和“愤怒的青年”、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和新小说派等重要文学流派。从思想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其中的孤独、陌生、焦虑、痛苦的情绪。就文学发展的历史而言,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锐意创新的文学,它反对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传统美学观,强调表现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在艺术手法上,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的表现技巧,用荒诞的情节来取代故事的逻辑性,用虚化的、富有象征性的空间、场景和人物来取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时序跳跃、交错的心理时间来取代时序递进的物理时间,用隐晦、暗示性的语言取代鲜明、个性的语言。(2)卡夫卡创作的独特之处
卡夫卡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在革新创作方法上具有非凡独创性的艺术家。
①构思奇特和非理性的、荒诞的创作手法
卡夫卡善于通过奇特的构思勾勒出夸张的画面,他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作品不点明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穿插的故事和场面游离于情节之外,有时记录瞬间的直觉和梦幻,使画面显得支离破碎,主题晦涩不明。
②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的叙述手法
作为一位叙事大师,卡夫卡的叙述微妙、明晰、蕴藉,讽刺性强。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才能获得信息,再也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在《梦》中,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那坟墓、旗帜、艺术家、约瑟夫·K被埋葬的过程,无一不是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来获取的,作品中全知全解的叙述者慢慢消失了,读者和主人公之间一开始就建立起直接的交流。二、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tuān zhàn juān jiǒnɡ qiú jìnɡ páo shù ɡěnɡ zhuì kān diǎn juān yànɡ (2)多音字yè yān yàn sàn sǎn jìng jìn huàng huǎng páo bào (3)形近字组词湍急 揣测 惴惴 踹人 旗帜 炽烈 织女 车轵 踮脚 惦记 掂量 玷污 精湛 难堪 勘探 戡乱 2.词语辨析
(1)树立·竖立·确立
辨析:“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多用于具体的事物。“确立”指稳固地建立或树立,侧重于观念、信念、制度、原则等。
例句:①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吴清海今日表示,食品安全的主流形势始终是好的,消费者一定要 这个信心,食品企业要勇于面对这些新问题、新形势和新要求,同时高度重视新风险。
②梅城某开发商将已建成的套房售出后,将楼顶位置出租给广告公司 广告牌,导致一些住户天花板漏水,影响住户居住安全。
③1月15日,经审查,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将赵洪斌等2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举全市之力加快完成东湖工程建设的议案》 为本次大会的唯一议案。树立竖立确立(2)诱惑·诱骗
辨析:“诱惑”指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诱骗”诱惑欺
骗,侧重于欺骗。
例句:①这么多高学历新人争当婚礼主持人,是高薪的 还是兴
趣使然?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位学员。
②据了解,目前一些传销组织和人员在各地流窜活动,出现了组织形式
更隐蔽、欺骗手段更多样、 对象更广泛、内部控制更严
密等新特点,一些传销组织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打着就业、致富等旗号,
蛊惑、 广大群众参与传销活动。诱惑诱骗诱骗(3)窘迫·窘境
辨析:“窘迫”形容非常穷困或十分为难,是形容词。“窘境”指十分为难的处境;困境,是名词。
例句:①2009年对于中新地产而言,似乎注定是备受煎熬且 的一年。
②由于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原定于7月1日强制实施的关于在新车车身加贴油耗限制标识的政策,恐将面临“难产”的 。窘迫窘境3.熟语积累
(1)喜出望外: .
(2)风和日丽: .
(3)欢呼雷动: .
(4)不合时宜: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欢呼的声音像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呼的动人场面。不适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
约瑟夫·K这个梦有什么深刻的含意?为什么要用梦来表达这种含意?参考答案:人生就是一个梦。一切都像是一场梦。然而这个世界恰恰是残杀梦的元凶。
世界的内容是一回事,而我们通过认知模式、理解模式、感觉模式所“看见”的“是什么”则又是一回事。而我们只能“看见”这个社会所允许我们看见的,因为我们赖以“看”的工具已被这个社会进行了伪装。因此,一定掩盖了某些可能是更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无法通过对它们构成了遮蔽的“工具”而被“看见”。于是,我们便借助于“做梦”,通过分析那些乔装打扮的梦境而窥见了真实。二、局部揣摩
1.“旗帜”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为什么要有欢呼声?参考答案:“旗帜”是一个虚饰的道具。“旗帜”挡住了人类的目光,以致K什么也看不见。这样的旗帜太多了,上面写着替天行道也好,民主自由也好,民族解放也好,都可能是一个虚饰的道具。至于这道具后面是什么,是没人细究的,因为“那里似乎还充满了欢呼声”。在伟大的“旗手”面前,歇斯底里的“欢呼声”所造成的效果远远胜于冷静的观察和反思。“旗帜”借助于“欢呼声”义正词严地确立了自己的至尊地位。那么,人,便俯首称臣吧。旗帜已构成了价值评判的标准。参考答案:小说中的“艺术家”显然是冠冕堂皇但仍有点良知的“法官”的化身。他们的审判书上总是有类似“这里安息着”一类固定化、程式化,写起来龙飞凤舞,而看上去又“金光闪闪”的空话,套话,而当K急于知道下文的时候,那“法官”却“写不下去,出现了什么障碍”,他“感到窘迫”,感到“活力消失”,他也感到草菅人命的逆情悖理。难怪他制止了那“送葬的钟声”,而无罪的K却不知道这一切。法官终于作出了违心的判决并将K打入万丈深渊。作品正是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面对这些的无奈和悲哀。 2.怎样认识小说中的“艺术家”?参考答案:“埋葬”一个人时,人类采用的形式仍然是艺术性的。在艺术的美的光环下,“善”已隐身幕后。“看来一切都预先准备好了,那层薄薄的表土只是用来做做样子的。”坟墓早就已经挖好,它的恐怖必须借助于“做做样子”来遮蔽,这“样子”便是“艺术”:那些漂亮的旗帜,以及那些欢呼声。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指向这个最终的目的:“K感到被一股轻飘的气流从背后一推,便一下坠进了那个墓穴”。3.埋葬K的为什么是一个艺术家?参考答案:《梦》中一系列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恰恰反映出K的内心愿望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的时代特征。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梦是人的大脑潜意识的一种活动,是对触及人的心灵以及日思夜想而又暂时未果的事件的“一厢情愿的设想与排练”,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是这个意思。就《梦》的主人公K来说,他急于知道法官对自己如何处置,所以,象征审判终结的“坟墓”就成为他所向往的地方,甚至对其充满了诱惑力。而“旗帜”也好,“欢呼雷动声”也好,是与审判俱在的所谓“法制、公平、正义、秩序”的象征,那操纵它们的旗手在哪里,却谁也看不见。当“艺术家”违心地将K打入万丈深渊时,K竟然对这噩梦喜出望外。因为不论如何,这一久拖不决的状况,终于有了结果,终于知道要如何处置自己了。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社会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实际上,在他们没有死之前就已经被“活埋”,他们在面临厄运时不是恐惧或抗争,而是希望它尽快降临,这与其说是对苦难的解脱,不如说是对生活的绝望。4.K在梦中无端被埋掉,为什么结尾还“兴奋得醒了过来”?思路提示:基于对主人公K和坟墓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所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也是多种多样。K面对坟墓,没有恐惧和抗争,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逆来顺受、平庸麻木的一些人。由坟墓对人的迫害可以联想到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如应试教育对广大中学生的戕害。三、开放探究
卡夫卡在他的小说《梦》中塑造了主人公K,还描写了他要进入的坟墓。我们对主人公K感觉有所指然而又无所指,对坟墓的感觉也是如此。你由主人公K和坟墓会联想到现实中的哪些事物或现象?课堂演练基础知识剖析:“湍”读tuān。A 剖析:A项,合—和,婉—宛;B项,慨—概;D项,碟—牒。2.下列各项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风合日丽 婉若 陡峭 遒劲
B.融会贯通 镌刻 气慨 缄口
C.猝不及防 揣度 窘境 宽恕
D.无可奈何 通碟 震撼 湍急C D 剖析:①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句中形容时代与技术的关系恰当。②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用错对象。③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错褒贬。④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使用正确。⑤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用错对象。⑥焕然一新:是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含褒义。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这里指小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用正确。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峰会期间新闻中心共接待大约来自近70个国家中外媒体记者共1.8万人次,并成功举办12场新闻发布会。
B.在里约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共获107枚金牌、81枚银牌和51枚铜牌,239块奖牌的骄人成绩连续第四次占据金牌榜与奖牌榜双第一。
C.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D.日前,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至此,全国已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达到30个。剖析:A项,“大约”和“近”都是表约数,只能用一个。B项,成分残缺,
“239块奖牌”前应有介词“以” ,“连续第四次”不当。C项,“根据”和“数据显示”杂糅,可以去掉“根据”。D 美文“悦”读受伤的苹果树
卡夫卡不愿意经常呆在家里,因为父亲想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在政府部门任职,而他接连让父亲失望。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十足的无用之物,所以父亲见到他,经常咆哮着骂他。因此,他对祖父的农场很感兴趣,甚至有段时间他想成为一个农夫。在祖父的农场,他向祖父不断抱怨,为什么我的性格是这样?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老人家并未言语,而是带他去苹果园转转。
在一棵倒下的高大苹果树前,他们停下了。祖父问道,你看这棵树和周围的苹果树相比有何特别?他答道,这棵树比周围的苹果树高多了,但主干较细,枝叶也较密,小枝条多,而且结出的果实也少又小。老人呵呵笑道,不错,你的观察很细腻也很正确,它是6年前种的,那时心太软,不忍让它受伤,总舍不得折断它的主干,清理它多余的枝条,结果只知空洞地生长而不结果,两年前才开始为它剪枝。这两年结了些果实,可零零星星就那么几个,但昨夜一场暴风雨把它给折断了。接着,祖父又感叹说,没有经历过挫折伤痛,碰上真正的打击就会把它给毁灭。 又走到一棵枯树前,祖父问道,你看这棵树和周围的苹果树有什么不同?他答道,死树,主干粗,有许多树枝折断的痕迹,树身有疤痕。祖父说,我种下它的第一年就把它的主干给折断了,并且每年剪枝压枝,它第三年就结果了。可是去年,我剪枝剪得多了些,还在其支干上砍了几刀,没想到,竟不发芽了,现在已开始有朽木出现了。稍稍一顿,祖父又指了指旁边的那棵苹果树说,它和那棵枯死的树遭受了同样的伤害,却坚强地活了下来,把营养及力量都用在了果实上,你看现在,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接着,祖父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仿佛喃喃自语道,没有经历过挫折和伤害,看似很快乐地生长,其实很脆弱,在真正的风雨面前便会遭遇灭顶之灾;而遭受了伤害,自暴自弃,任伤口散发着糜烂的气息,只会成为一块朽木;别总抱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只有经历了挫折和伤害,激发出生命深层次的东西,集中力量及营养在开花结果上,才能绽放出灿烂的花,结出硕大的果,散发出迷人的生命的馨香!
他若有所悟。 赏析:本文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受伤的苹果树”这一生动的形象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别抱怨生活中的伤害,只有经历了不幸和挫折,激发出生命深层的东西,才能让你的人生散发出迷人的馨香。 素材积累【内容素材】
卡夫卡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卡夫卡“用生命写作”,他牺牲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甚至健康、婚姻直至“一个男人所拥有的生之欢乐”,不倦地记叙着,表达着自己的洞见和感受,他像一位圣人把世间一切卑劣洞穿。他关心人,渴望能够获得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机会,他把他的整个写作生命都托付于描写人的本质这个孤立的主题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作家,却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对现实的剖析,以及他那独特的写作手法将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和人的自我存在的苦痛的原罪感揭露得一丝不挂,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寻找出路,他好像那为人类偷取上帝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自由和真理甘受一切不公正的待遇。他把创作视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体验的过程,不带任何的私心。他被认为是一个“十足虔诚的宗教徒”,而这只不过是他忠于“自己的信仰”的结果。他要求自己做出最后的努力,然而人生走到尽头,仍没有达到这个目的的他,在如何处理他的生前留下的作品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颇为奇特的条件:“毁掉一切”。短短的四个字后,这个时代的“圣徒”带着他那奇怪的遗嘱凄切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适用话题】
用生命写作、原罪感、用生命寻找出路、忠于自我。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