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诗歌中的哲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诗歌中的哲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2 10: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诗歌中的哲理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活动感悟诗歌中的哲理。(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形象来体会蕴含在诗中的丰富哲理。(难点)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本课不准备赘述,只想就其中常见的几首,谈一谈它们与我们的学习之间的某些关联,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领悟。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明确建议 便于实施
1.活动准备
(1)从课内或课外读过的诗歌中,挑选一首你认为富有哲理的作品。比如弗罗斯特的《一条未走的路》,冰心的《墙角的花》,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2)反复品读所选诗歌,感悟其中的哲理,做好发言准备。比如“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天地便小了”(《墙角的花》)这三句,意味深长,暗含哲理。
(3)讨论发言时,可先简单介绍所选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朗诵诗歌,最后阐述诗歌中的哲理及自己得到的启示。
(4)互相评议,看看哪些同学发言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表情自然。
2.活动要求
(1)阐述诗歌中的哲理时,要先用简明扼要的几句话把哲理概括出来,再结合学习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
(2)谈启示时,要紧贴诗歌内涵,不要脱离诗歌本意随意发挥。
(3)所谈哲理和启示,要体现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4)听其他同学发言,如果发现所找诗歌相同,要注意听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看法与自己的不同。
(5)评议同学发言,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6)每个同学的发言不少于4分钟。
知识板块二 八仙过海 你说我讲
3.赏析示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评析】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地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可如何方能站得高?它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
4.小结
5.布置作业
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三、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的教学,我觉得这堂课紧扣重点,让学生领略感悟诗歌的哲理,提高了学生的品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