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骑桶者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弗兰兹·卡夫卡
简历
1883年出生于捷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管教严厉,“专横有如暴君”,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对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在法院实习一年,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12年写出短篇小说《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期间继续创作。1924年6月3日因肺病辞世。卡夫卡一生性格孤独忧郁,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娶。
作品
《判决》《火夫》《变形记》《在流放地》《观察》《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与祈祷者的对话》《与醉汉的对话》《巨响》《骑桶者》《失踪者》《美国》《审判》《城堡》。
评价
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背景扫描]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当时欧洲“现代人的困惑”。他的作品曾经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1、2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和其他短篇小说一样,《骑桶者》也是作者随兴所至的产物,反映了他某一时刻的感触和心境。
[常识积累]
1.卡夫卡名言
(1)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2)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3)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4)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
(5)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6)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2.关于“卡夫卡”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卡夫卡也是通俗流行歌手李志《被禁忌的游戏》的专辑中一首歌名。卡夫卡也是法国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拍摄,由杰里米·艾恩斯、特里萨·拉塞尔主演,于1991年11月15日上映的一部剧情惊险的电影。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不啻(chì) (2)偌大(ruò)
(3)穹顶(qiónɡ)
2.多音字
(1)煞 (2)槛
(3)骑 (4)模
(5)劲 (6)供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格外 特别
辨析
格外:①表示超过寻常;②额外,另外。
特别:不一般的,有非常的意思,程度比“格外”轻。
例句
①随着近年来国产动漫的繁荣发展,不仅琳琅满目的国产动画片成为少年儿童休闲度假的好伙伴,而且各种国产动漫衍生品也格外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②2013年广汽丰田广州马拉松赛组委会针对冠军奖金制定了一项特别的“游戏规则”,那就是冠军选手需要达到一个成绩标准线,才能获得4万美元的全额冠军奖金。
(2)驱使 驱赶
辨析
驱使:迫使对方做某件事。
驱赶:把对方赶走。
例句
①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房的成本远低于商品房成本,之所以推脱建设保障房有压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利益驱使。
②摄影师在肯尼亚拍到了令人无比震撼的画面,庞大的红嘴奎利亚雀群在水源旁驱赶一群大象,红嘴奎利亚雀们的翅膀遮蔽了天空,蔚为壮观。
2.成语积累
(1)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的样子。
(2)快马加鞭: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3)麻木不仁: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赏析文本指要
1.如何理解小说中的飞翔行为呢?
[提示] 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骑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核心情节。飞翔本来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这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谓的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使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2.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
[提示] 两者都有可能。听到看到的理由:老板妻子对老板“他要买什么?”的回答是“什么也不买”,如果真的没有看到“我”,应该会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恰好体现了掩饰说谎的心理,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觉得围裙上有煤灰想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3.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意是什么?小说的主旨又如何理解?
[提示]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写法阐释]
1.荒诞的想象
文章中写到主人公骑着空空的煤桶,在空中向煤店老板索求一丁点儿的煤来取暖。骑桶,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作者却真实地把它写在了小说中,这样不仅让人感到有趣味,更让读者体会到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是那样无助和软弱,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2.巧妙的隐喻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看似简单平常,却有着深刻的内在含义。其中,本是给人以温暖的火炉,此时却“冰冷无情”,冰冷无情的火炉象征着冷酷无情的社会。“同样冷酷无情的天空”让人联想到自然的恐怖与无奈。文章最后写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人们生活在冰山之上,最终会走向灭亡!
3.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种象征是“卡夫卡式”的,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晦涩难懂,又非意旨鲜明,一目了然,而有一种图像清晰,意蕴深沉多重的特点。主人公骑着煤桶去赊煤。空桶是匮乏、冀求的象征。正是空才轻、才能“飞”。于是,读者在空桶的飞翔中感受到了“现实”的沉重。桶的容易起飞,甚至轻轻一扇就“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卡夫卡的生存状态,飞翔也就成了卡夫卡寻求的一种方式,寻找一个生命的支撑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卡夫卡的方式是以文学的“轻”来抵达存在的“重”。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1.开头一句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渲染“我”缺煤的窘况,强调严寒的冬天煤的重要性。
2.小说中的“空煤桶”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答案:“空煤桶”是匮乏、希求和寻找的象征,它象征着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类最可怜和最基本的需求和愿望都得不到满足。
3.“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
答案:与“我”缺煤的窘况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贫困者的困窘与有产者的自私无情。
4.从文中找出几处在今天看来不合常理的地方,并指出它们的作用。
答:
答案:不合常理的地方:“火炉里透出寒气”,骑着煤桶借煤,煤桶“向上升起来了”,骑着煤桶飞翔等。作用:运用夸张、想象手法使所写内容得到非同寻常的展现,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文中运用象征的方法技巧
托物象征,借象传意,就是作者把文章主旨和浓厚的感情寓于客观事物或事件的描写叙述之中,而不是明显地、生硬地直接说出。是作者从客观事物或事件中悟出了某种道理,产生了某种情感,形诸文字。它往往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联想与想象的作用,通过熟悉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状摹,表现生疏的、抽象的、社会的东西,从而形成象征性的手法,展示出象征性的某种哲理意义,使主旨深远,寄意深刻,给人深省、深味,接受启迪,得到教益。
象征包括本体和征体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象征手法,必须紧扣本体和征体的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中。
2.要找寻出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接近处,展开对形象的深层次联想,对所状写的事物进行创造性想象。
3.要选好象征物,充分显示象征物的本质审美属性,处理好点睛之笔。
这样,就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使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整个作品富于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显示出一种含蓄美,从而有力地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因此,这种文章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起来感到含蓄、生动,富于哲理,意味深远。
仰望生命
站在生命的某一个高度,寻觅着应该属于生命的极致,我仰望……
我竭力仰望着,原本没有边缘的生命却在不经意间显现出若干种近乎答案的至高点或者称之为至低点……
那是一株“悬崖之松”。松将其仅有的根深深地,坚实地扎入崖的边缘,树干已经枯萎到看不到半点清新,枝条上再也找不出一粒果实,但松却依然如呵护孩子般呵护着他仅存的一切。他很快活,俯瞰着崖下流淌的溪水,倾听着溪水叮咚的歌唱,沉浸于别人的幸福之中。
他很艰难,在时间与空间的来往中挣扎、奔跑,迎着晨光,带着星光,想把一切一齐引向明天,艰辛地延续着属于他的生命。
那是一朵“迎霜之菊”。秋天将尽,生命不止。孤傲的秋菊依然昂首挺胸,去迎接寒冷的冰霜,无畏无惧,无怨无悔。
她在落红之际,带给人们关于秋的最后一段思念,虽然一切终将成为往事,但正是这过眼烟云,使她更显得灿烂几分,她很满足。
她无声无息,有霜的季节到了,白色的冰粒严实地裹着不再饱满的身躯,但那只是冰粒,没有一颗泪珠,她很刚强。
那是一条“竭泽之鱼”。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一滩即将干涸的淤泥上,蒸气不再缭绕,些许有那么几缕,早已干瘪的鱼鳞在嘎嘎吱吱地作响,同时夹杂着喘息声……
他还活着,逃脱了盘中餐的厄运,他宁愿凭自己的力量去争得最后的一分一秒,一点一滴,但并未乞求哀怜,从骨子里流露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坚毅与悲壮,他依然活着……
那是一根“风中之草”,在纷乱中把持着自己的根……
那是一片“浪中之叶”,依然在欢快中荡漾着扁舟……
我仰望着,泪水充盈着眼眶,但力量却注满了全身。
生命并不只是单纯的延续,在延续中往往散发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那种力将冲出天宇,响彻九霄……
我仰望生命……
[鉴赏点读] 这是一篇采用“借象传意法”写成的颇具特色的考场佳作。你看,“悬崖之松”“迎霜之菊”“竭泽之鱼”“风中之草”“浪中之叶”等看似平常的意象,在作者全新视角的观照下,不仅赋予了它们伟岸的品格,展示了它们生命的张力,而且发现了它们独特的个性,讴歌了它们可贵的禀赋。这正是换个角度观察事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