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寓言二则 课件+朗读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9 寓言二则 课件+朗读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2 19:05:43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本文选的两则寓言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让我们去看看吧。寓言二则第一课时8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寓言中蕴含的道理。(难点)《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揠苗助长》的故事就出自《孟子》。寓yù宋sòng拔bá筋jīn咱zán枯kū则 揠 焦 疲zéyàjiāopí河蚌 啄肉 揠苗助长bàngzhuóyà闷巴望:
焦急:
纳闷:
威胁:盼望。本课指农夫盼望禾苗长得快些。
着急。
造句:孩子发烧了,这使他父母非常焦急。
疑惑不解。本课指农夫的儿子对父亲说的话疑惑不解。
造句:他说的这句话让我纳闷了半天。
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造句:无论敌人怎样威胁利诱,他始终不肯吐露秘密。揠苗助长:
兴致勃勃:把禾苗往上拔,让它变高。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本课指农夫拔高禾苗让其长高,结果禾苗反而枯萎了。
造句:小学生学习知识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揠苗助长。
兴趣很浓。本课用来形容农夫拔高禾苗后高兴的样子。
造句:我准备好材料,对照图纸兴致勃勃地做起手工来。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本课指鹬与蚌互不相让,最后都被渔夫捉走了。
造句: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一点儿也不表示屈服。本课指河蚌对鹬的威胁一点儿也不表示屈服。
造句:听到我这样说,他毫不示弱地反驳起来。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形容十分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本课指农夫拔高禾苗后累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造句:1500米跑下来,我已是筋疲力尽了。
满面笑容的样子,形容十分高兴。本课形容渔夫高兴的样子。
造句:看着金黄色的麦田,农民伯伯不禁喜笑颜开。焦急 焦虑都有着急的意思。
“焦急”语意较轻,对象不一定是不好的事。“焦虑”不仅指着急,还有为之担心、忧虑的意思,语意较重。
1.他怎么还不来呢?小明焦急地等待着。
2.大雨还没有停,大家望着汹涌的江水,心里焦虑不安。 点击
听朗读第一部分(第1小节)写农夫迫切希望禾苗快点长高。
第二部分(第2-3小节)写农夫是怎样将禾苗拔高的,以及他自以为愿望实现的可笑心理。
第三部分(第4小节)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禾苗都枯死了。我们已经了解了寓言的大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寓言,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串珠问题:
读了《揠苗助长》,你觉得农夫的做法错在哪里?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把“巴望”换成“希望”或“盼望”好不好?为什么?这句话交代了时间、人物及身份。不好。因为“巴望”有急切、迫切的意思,比“希望”或“盼望”更能描绘出农夫急切的心情。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焦急”一词可以看出农夫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长的心情,为下文往上拔禾苗埋下了伏笔。品析: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萎了。你认为农夫可笑吗?为什么?农夫将禾苗拔高后,禾苗都枯死了。这与第1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应,与农夫巴望禾苗长高的愿望恰恰相反。我认为农夫可笑,因为他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禾苗都枯萎了。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如果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物弄糟。串珠问题:
读了《揠苗助长》,你觉得农夫的做法错在哪里?农夫违背了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以致禾苗都枯死了。起因:巴望着禾苗长得快些揠苗助长   结果: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过程: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急于求成
反而坏事《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萎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课件50张PPT。第二课时寓言二则8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寓言中蕴含的道理。(难点)《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撰汇集整理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共计三十三篇。《鹬蚌相争》的故事就出自《战国策》。鹬:是一种鸟,羽毛多茶褐色或黑色,嘴、脚都很长,上体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贝类等,也吃种子、浆果、细根等。绝大部分为迁徙鸟类。蚌:也叫做河蚌,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其肉可食。蚌的两个贝壳的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在背面互相连接,而在前后和腹面分开,可以随意地关闭或张开。它是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一般常见的一类喜欢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另一类喜欢生活在水面平静的池塘里。伸shēn夹jiā示shì齐qí鹬 蚌 胁 弱 持 禁 yùbàngxiéruòchíjīn不禁 二则 鹬蚌相争jīnzéyù禁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本课指鹬与蚌互不相让,最后都被渔夫捉走了。
造句: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一点儿也不表示屈服。本课指河蚌对鹬的威胁一点儿也不表示屈服。
造句:听到我这样说,他毫不示弱地反驳起来。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形容十分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本课指农夫拔高禾苗后累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造句:1500米跑下来,我已是筋疲力尽了。
满面笑容的样子,形容十分高兴。本课形容渔夫高兴的样子。
造句:看着金黄色的麦田,农民伯伯不禁喜笑颜开。我们已经了解了寓言的大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寓言,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两则寓言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串珠问题:
1.这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2.读了《揠苗助长》,你觉得农夫的做法错在哪里?
3.鹬蚌相争的结果如何?你认为它们错在哪里了?第一部分(第1小节)写鹬啄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
第二部分(第2-3小节)写鹬蚌针锋相对,至死不让。
第三部分(第4小节)写渔夫轻松地捉住了鹬和蚌。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猛地”“伸到”“急忙”“合上”“牢牢”“夹住”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品析:动作描写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相持时,鹬是怎样做的?此处是语言描写,突出鹬的蛮横、强硬。相持时,鹬抓住了蚌离不开水的弱点来威胁,想让蚌屈服。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渔夫为什么没费一点力气?“喜笑颜开”形象地写出了渔夫高兴的样子。因为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所以渔夫没费一点力气。这也就是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由来。概念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和植物等;语言简洁干练。常用夸张和拟人修辞。
作用
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运用
见“课后练习单”第二、3题。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积累这则寓言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核心问题:1.这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串珠问题:短小精悍,寓理于事,是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特点。2.读了《揠苗助长》,你觉得农夫的做法错在哪里?农夫违背了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以致禾苗都枯死了。3.鹬蚌相争的结果如何?你认为它们错在哪里了?鹬蚌错在彼此牵制,互不相让,结果让渔夫不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起因:河蚌晒太阳 鹬啄蚌肉 蚌夹鹬嘴 
  鹬蚌
相争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经过结果:渔翁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捉住了  鹬:威胁 
蚌:不示弱 《鹬蚌相争》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夹住了嘴,双方不肯相让,渔夫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从前,有个商人在镇上买了很多盐。他把盐装进袋子里,然后装载于驴背上。   “走吧!回家吧!”   商人拉动缰绳,可是驴子却觉得盐袋太重了,便心不甘情不愿地走着。   城镇与村子间隔着一条河。在渡河时,驴子东倒西歪地跌到河里。盐袋里的盐被水溶掉,全流走了。   “啊!盐全部流失了。唉!可恶!多么笨的驴子呀!”商人发着牢骚。可是驴子却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行李减轻了。   驮盐的驴子  “这是个好办法,嗯!把它记牢,下次就可以照这样来减轻重量了。”   驴子尝到了甜头,商人却一点也没有发觉。   第二天,商人又带着驴子到镇上去。这一次驮的不是盐,而是棉花。棉花在驴背上堆得像座小山。   “走吧!回家!今天的行李体积虽大,可是,并不重。”商人对驴子说,并拉动了缰绳。   驴子一副行李很重的样子,慢吞吞地走着。不久又来到河边,驴子想到昨天的好主义。“昨天确实是在这附近,今天得做得顺顺利利才行!”于是,驴子又故意滚到了河里。     这时驴子虽然想站起来,但突然觉得没办法站起来。因为棉花进水之后,变得更重了。   “失算了,真糟糕!”   驴子边哼哼、边载着浸满水且重的行李,走回村子去。   故事寓意: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总想着投机取巧,否则,偷鸡不着反蚀把米。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  【农谚】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热秋不收。
霜降不起葱,越长心越空。【孔融让梨】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筐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如果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物弄糟。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描红临写点拨:书写这些汉字的时候需要注意:“寓”的“宀”宽而扁,第十笔竖在竖中线上。“宋”的“宀”稍宽,“木”撇捺舒展。“拔”右下部“又”撇捺舒展。“筋”竹字头宽而扁,“月”窄长,“力”撇舒展。“咱”的“口”小而靠上,“自”窄长。“枯”的“木”捺变点,“古”的“口”稍窄小。“伸”右部“申”的“日”宽而扁。“夹”的撇捺舒展。“示”的上横短,下横长,“小”的竖钩在竖中线上。“齐”的“文”横长,撇捺舒展,第五笔是竖撇,末笔是悬针竖。积累运用读词语。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揠苗助长
威胁 毫不示弱 喜笑颜开 鹬蚌相争联系上下文,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点拨: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然后边读边想象这句话给我们描绘的场景是怎样的。第一句写的是这个人盼望禾苗快点长的焦急心理。第二句写的是鹬和蚌对峙的场景。
参考答案:“巴望着”的意思是盼望着,希望着。“相持着”的意思是双方对立、互不相让或妥协。理解表达点拨:首先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后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流利,最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每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朗读课文,将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参考答案:
《揠苗助长》
一个宋国的农民盼着自己的禾苗快点长大。可是禾苗长得很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每株禾苗往上拔。回到家里,累得筋疲力尽的农夫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他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萎了。《鹬蚌相争》
一只鹬捉住一只正在张开壳儿晒太阳的蚌,想吃掉蚌。蚌合上壳儿夹住了鹬的嘴不让它吃。鹬说,你不松开,几天不下雨你就会渴死。蚌说,我几天不张开壳儿你就会饿死。正当它们俩相持不下的时候,来了一个渔夫把它们都捉走了。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这两则寓言故事的理解。说的时候要从每则寓言的寓意出发组织语言。
参考答案:①农夫,你人为地拔高了我,违反了我生长的客观规律,我是会枯萎的。②你们两个只顾着相持,却没想到被我捡了个便宜。假如你是一棵被拔高的禾苗,你会对农夫说什么?假如你是渔夫,你又会对鹬和蚌说什么?揠苗(yà yàn) 河蚌(bèng bàng) 闷热(mēn mèn )
夹住(jiá jiā) 宋国(sòng shòng) 原则(zé zhé) 1.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yù yán bá hé
jīn gǔ kū wěi 寓 言筋 骨枯 萎2.根据拼音写词语。拔 河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寓言  一(  )诗  
一(  )禾苗 一(  )蚌
一(  )飞机 一(  )火车则首棵只架列③①②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揠(  )(  )长  (  )疲力(  )  
(  )笑(  )开 用(  )力气
兴致(  )(  ) 鹬蚌(  )(  ) 苗助筋尽喜颜尽勃勃相争6.给句子排排队。
(  )后来,诺贝尔终于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
(  )他不顾亲友的劝阻,冒着生命危险反复试验。
(  )诺贝尔从小就很用功,他刻苦自学了英、法、德等几国文字。
(  )面对多次失败和爆炸事故,他毫不退缩。
(  )这个消息很快就轰动了整个瑞典。
(  )长大以后,他对研究炸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31462完成“阅读方法练”“写作方法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