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案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ǎng”,不要读成“cháng”。
“窜出”的“窜”应读“cuàn”不要读作,“cuā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培养自学生字词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拓展学习,深入明理,学以致用。)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第二课时
一、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24《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出示图片。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培养朗读、概括能力)
1.那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们的故事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等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2.《鹬蚌相争》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3.有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
首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
4.指名表述,适时表扬。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故事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为什么鹬和蚌要互不相让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扮演鹬和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拔。
四、联系文本,理解人物(练习朗读,理解人物心理)
1.抓住:
鹬 猛地 用尽用气——威胁 筋疲力尽
蚌 急忙——牢牢地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正在这时,有个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这样一个结果,这个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分别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在身处困境时,还威胁蚌。
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
渔夫——嘲笑鹬和蚌互不退让,结果两败俱伤,让自己轻易获利。
五、拓展延伸(培养想象与说话能力)
1.对于鹬蚌,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如果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现在鹬咬着蚌,蚌夹着鹬,它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告诉我。
2.同学们通过读了这样的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布置作业(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培养阅读理解与说话能力)
1.同学们都记住这个故事,并且记住了它的寓意了吗?好,历史上有许多人正是记住了这个故事的道理,而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祸患,下面请大家看一下。
2.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将相和”的故事。指名说出寓意。
3.课后请大家思考:如果你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互不相让时,应该怎么办?并且把这个故事介绍给家长,让他们也知道这个故事,明白这个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反思
寓言是三年级的学生首次遇到的新的体裁,所以一上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寓言,让学生知道在这则小故事中包含着一个道理。并让学生说说平时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现实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义,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通过学生说的例子中导入我们要学习的寓言。学贵有疑,我大胆地让学生针对题目去质疑,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打上问号,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课堂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少,总感觉到只有那么几句可以表扬的话,还有在读的层次设计上要有所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