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岭南版四年级 下册1-10课教案(缺第6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美术岭南版四年级 下册1-10课教案(缺第6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8-08-12 17:24:51

文档简介


第十课《模仿画家画一画》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名家作品美妙的色彩和生动造型,学习借鉴作品风格进行联想构思及再创作的方法。
2、在欣赏中感受画家作品的艺术美,找出感兴趣的部分。
3、感觉艺术之美,体现再创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模仿画家作品进行美术再创作表现。
2、在感受画家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地联想。
教学过程:
导入:
说一说:你知道的画家有哪些?与大家分享。
讲授新课:
1、看一看:我喜欢的作品,画家想告诉我们什么?作品给了我什么感觉?
这些地方给我这种感觉?我最喜欢画面的哪部分?它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学生作品与画家作品有什么不同?给了我什么启发?
三、探讨:
1、想一想:我要向画家学习什么?我想选哪一部分画下来?
四、欣赏作品:
1、欣赏画家作品。
2、欣赏学生创作的作品。
五、创作:
1、想一想:
我感兴趣的这部分有什么优点?怎样去表现?(找出感兴趣的部分,从造型、色
彩、表现形式、表现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优点)
2、画一画:把感兴趣的部分用喜欢的形式画下来。
六、总结:
1、总结这节课所说到的画家名字。
2、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第1课《小桥、流水、森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欣赏自然界小桥、流水、森林的美景,学会欣赏大师的风景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用适合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并能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培养爱好环境的良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欣赏以优美为主题的各种美术作品的形式,材质和内容特征。
2 教学难点: 用书面语言对音乐情境中的欣赏对象进行视觉描述,表达出其
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中古古典音乐《高山流水》 激发学生欣赏兴趣,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
在轻松欢快的音乐背景中,欣赏有关于小桥,流水,森林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初步审美体验与感受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小桥、流水、森林的美丽景色。
?? 谈一谈:这些类型的美景有什么特点?
教师播放音乐,欣赏作品。
3、用适合的词汇表达你的感受,如抒情、欢快、轻松、舒缓、祥和、宁静、流动、甜美……
、教师演示线条的情感表现特征:用适合的词汇表达你的感受,如粗犷、有力、雄伟、壮丽、激动人心、振奋、强烈、激越、震撼……
三 、布置作业
临摹或画一幅有气势的风景画,可以画出你的联想与感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播放轻音乐
展示,评价。
教学反思:

第2课《高山、大海、江河》
教学目标: 认知:认识欣赏自然界高山、大海、江河的雄壮美,学会欣赏评价大师的作品。 操作:能够用适合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并能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情感:热爱大自然,培养爱好环境的良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高山、大海、江河的雄壮美。 理解欣赏大师作品
难点:理解掌握画家作品中体现的雄壮美。 作业要求:尝试用几句话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并创作一幅有气势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高山、大海、江河》
课堂发展:
出示图片《黄河激流》
1、听音乐《高山流水》和《黄河》,模拟指挥家们的动作,感受优美和雄壮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区别。
2、你能够用词语形容刚才听到的那两段音乐给你的感觉吗?(板书:优美、雄壮)
3、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感受。
同时出示《蛙声十里出山泉》和《黄河激流》,哪一幅作品给你优美的感觉;
哪一幅给你雄壮、气势磅礴的感觉?尝试看着画面,想象一下如果你身临其境,听到的声音会是怎样的?
(请学生模拟,或者播放声效)
4、在《黄河激流》这幅作品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水、船、人) 5、为了使课堂更加生动,加入互动环节。请几位学生上台,模仿作品中船夫的姿势。然后在《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声中,把静止的画面运动起来,再现船夫与激流搏斗的场面。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6、采访演员,深化主题:面对如此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你害怕了吗?(勇气)
7、设问:你觉得要战胜这么恶劣的环境,需要的是怎么?(力量)
8、设问:画家杜健为我们展现了黄河上,船夫与激流搏斗的情景。然而他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呢?
(中华民族与外来力量作斗争,体现民族团结合作精神。)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船在画面的位置。
作为画面的主角,画家把它摆放在中间偏上的位置,很少作品会这样处理。
如果请你修改一下,你会选择把船放在那个位置呢?(结合多媒体演示,讲解构图方法)
二、《神奈川冲浪》
1、跟《黄河激流》一样,《神奈川冲浪》同样表现的是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情景。谁来描述一下画面?
2、作品介绍:
神奈川冲浪》是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生活于西历19世纪前期)的作品。在汹涌澎湃的海浪中,有两条奋进的船只,远远望去是富士山,现出动荡不安、紧张激烈的氛围。
日本重装甲骑兵武士在西历13世纪以少胜多,击败蒙古侵略,也许,正是凭籍于此; 作者通过这一手段来表现人与大自然的抗争,并以此再次象征日本民族的搏击风浪的精神和民族气节。
此画的主题,表现了具有日本特点的阳刚之气的风格特征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民族气节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要这点那这个民族是多么有希望
 西元1853年发生米国人佩里黑船叩关,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要求日本开放港口、割让租界,朝野震惊。
日本人惮于西人船坚炮利,更多的日本男人则深刻地感受到变革的重要性。米国舰队停泊在下田,一夜,两个年轻日本武士趁黑偷偷登上了米国的旗舰——两个带刀的武士此行不是为了象北清的义和团那样杀西洋人报国仇,而是为了跟随米国舰队周游世界增长见闻。
 此事后来因幕府阻挠而流产,一个小小的风波却令舰队司令佩里在日记中对两个异国年轻人的勇敢和胆识赞不绝口,称他们是日本未来的希望,并热情地预言拥有这样年轻人的国家
  “前途不知将会是何等的辉煌,命运不知将会有何等的希望。”
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神奈川冲浪》是一幅版画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与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的对比,感受版画的特点
4、设问:你会更喜欢哪一种画法呢?为什么?
(用几句话写写你对作品的感受)
5 、辩论比赛:为什么我觉得这幅画好?
6、 师演示大海范画线条
四、学生作业:(任选其一)
1、选取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临摹;
2、尝试自己创作一幅表现山或者大海的风景画作品,注意表现出山河的气势;五、作品展示点评。
六、教学反思: 能用粗犷、有力、雄伟、壮丽等适合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尝试绘画一幅风景画。

第3课《从不同角度画物体》
教学目标:
1. 理解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的意义。
2. 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尝试创作。
教学重点:理解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观察与感受不同视角下的景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几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和学生一起赏析、分析作者从哪个角度来表达画面的。例如:拿出一个布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观察。
师: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会有不同的风景。(揭题:《从不同的角度画物体》)
二、探究新知:
1.深入欣赏分析,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你能从作品中看出作者所要表现的重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如果画面上是真实的情景的话,你知道画家是站在那个角度进行观察的么?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角度去观察表现?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去欣赏、分析,在小组内开展研讨、并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每一位艺术家再创作之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观察,最终选择最能表现自己创作意图的角度去观察表现自己最想表现的东西。
三、欣赏评述:
1.教师准备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统一景物的图片请学生观察,体验因观察角度不同而给画面带来的新鲜感。
2.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3.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中的图片集锦,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创作表现:
1.尝试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把它表现出来,看看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何不同。(可以进行适当的夸张)
2.要求:仔细观察分析,注意自己的视觉感受。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手法去描绘。
3.教师指导,并给出小提示:想好自己要表现什么,再确定表现的重点。
五、成果展示:
开展评价活动,边讲评边强化从不同的视角表现的重要性。
学生透过作者的画面猜猜看作者最想表现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课《我的书包》
教学目标:
1、了解书包的设计理念,设计的书包要美观实用相结合。
2、观察分析书包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设计简单的设计图画法,能设计一款美观实用的书包。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好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书包各部分的设计意图及功能,用简单设计图的方法设计一款自己喜欢的书包。
难点:设计的书包要美观实用。
教学过程:
一、导 入:猜谜语:“一张嘴巴大又大,两只耳朵长又长,学习文具肚里装,上学别忘带上它”。 答案:书包
1、书包是我们每天上学必不可少的,你喜欢你的书包吗? 师:最喜欢书包的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满意?……
学生谈自己对书包的看法。
2、设计一个符合自己心意的书包。 出示课题:我的书包。——板书
3、设计一个书包,包括哪些方面?
4、仔细观察,书包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书包的结构)
教师总结:书包一般包括包体和背带。包体的左右侧分别和正面也缝制一些小的布袋
仔细观察一下,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请你来说一说。(书包功能)
5、请同学们在仔细看看自己的书包,针对你们认为的不足,想想你们的设计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良、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例如:老师想把书包上装上自动撑伞装置,下雨了我们就可以不用撑伞
那你想怎么样来设计的呢?(小组进行讨论。)
6、说出自己的创意,全班交流。
7、大家的想法固然好,但实际的原则是使用和美观,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去设计。想想,你得书包里还可以放些什么,如钥匙、眼睛、红领巾等等,这些物品小,而且容易丢失,你是否能在书包里给他们设计一席之地呢?
8、引导学生看书中的作业是如何设计的,提问:你喜欢哪个设计图?设计图中要包括哪些内容? 要求:◆造型:奇特、新颖(最好是立体形的组合); ◆功能:丰富多样(把你们好的创意点体现在其中); ◆颜色、图案:美观大方,有个性。
学生回忆旧知,包括色彩、图案、材料、尺寸、功能标注等等。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书包的组成及作用。
五、拓展延伸
?召开“书包展销会”,小组挑选出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上台展示推销。要求设计师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阐述设计意图。教师:看到同学们设计了多种多样奇异的书包,老师很高兴。你们现在都有漂亮的书包,可你们看了这些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贫困学生的书包。
教学反思:

第五课《趣味纸笔插》
教学目标:
1、认知:立体构成的常识。
2、智能:开拓审美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3、操作:有创造性地合作完成简单的笔筒的制作。
4、情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笔筒的设计、制作方法及步骤。
立体构成的思维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笔筒成品两个,纸立体构范例一张,供学生使用的色卡若干张,剪刀、美工纸、胶水。
学生:剪刀、裁纸刀、胶水、尺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课题,以趣激学。
1、出示一张图画纸。
问题:谁能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折、卷、揉......)
2、形成立体构成意识(纸------平面、经变形的纸形-----立体)
立体就是我们站在野外,可以看见前面的景色,可以用手摸到左边的树,见到右边的小河,抬头看见天,转身见到一片田野。
3、学生用小低片尝试折卷,使纸变立体,教师出示范例。
4.引入课题:(这张纸卷成一个筒,它能做什么用?)
(三)调动参与,启迪创新。
1、纸笔筒的外形有几种?(出示几种外形)
2、纸笔筒的第一种做法(笔筒与图样分开)
①、在制好的圆柱体或圆锥体上,画出或贴上图样。
②、将另制的图样镶插进去。
3、教师示范:切折法。
①、 学生在小纸片上尝试不同的切折法,体验形成有趣的立体变化。
②、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制作笔筒中。
4、纸笔筒的第三种做法:(插接的方法)
①、在纸上画出四面的形状,标示需插接的地方,用尺子画出。
②、剪出图形,剪开标示的直线处。
③、插接造型。
5、制作中的注意点:
①、选择制作方法,确定纸的大小、形状。
②、画纸样,注意图样要留出3cm左右,不切割。
③、留出粘贴处,粘贴要牢靠。
④、插接方法要注意插接处的剪切方法。
⑤、强调制作工具的使用:使用小刀、剪刀要小心,不能对着别人比划,小心别伤到自己或别人。制作时保管好没用的纸碎,不能到处乱掷,保持教室的地下干净。
⑥、制作要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到他人的学习。
6、设色涂色问题:
笔筒装饰方法,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图案并设色。
可以采用剪切图案装饰。
7、欣赏教材范例。
(四)、鼓励创新,操作体验。
设计、制作一个纸笔筒,不得与课本雷同,除有困难的同学可参考课本。
(五)、作品展示,评议总结
作业完成后,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选出各组的2-3个佳作,集中一起由教师评介并小结课堂作业情况。
教学反思:

第7课《自行车与摩托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自行车和摩托车写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抓住物体的特征精细描写的技能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发挥想像力设计新式的自行车或摩托车,训练学生的设计创造力。教材分析重难点教学重点:自行车和摩托车的造型特点。
教学重难点:
对未来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设想。教具铅笔、画纸、范画、图片等。
教学过程:
讲述课题及要求,教师导入课题:
自行车是人们常用的简便交通工具,小型的童车也是小朋友喜爱的活动玩具,自行车虽然零件不少,整体结构骨架虽很简单,但必须理解,理解之后,只要按照课本所示的作画步骤从大体形入手,再把各部分一一画下来,一辆真实的自行车就会出现在你折下,不信,大家试试看。
二、讲述观察方法及作画的步骤。
1、观察一辆自行车先从大的结构骨架特点着眼,用几何形概括其各部分的形状,以便对整辆车有大致的认识。
2、重点观察车头、三角架、车座、车轮。
3、再仔细了解各部分构造的细节。绘画时也与观察方法一致,先从大的结构画起,再画到细部。
4、教师在黑板演示画出自行车的基本骨架,再画细部,简要地讲述自行车的写生步骤。
三、比较与分析。
摩托车与自行车的区别:相同之处:两个轮子、车头
不同之处:发动机、粗壮、车座等。
教师在黑板演示画出自行车的基本骨架,再画细部,简要地讲述自行车的写生步骤。
四、畅谈未来的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变化。
五、学生练习:
分别选好位置、角度、开始作画。(任选自行车或摩托车)
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开个好头并逐一细致地表现细部。
六、学生创作:画出你心中有特殊本领的自行车或摩托车。
七、展示评比。
布置作业仔细观察,大胆想像,画出你心中有特殊本领的自行车或摩托车。
教学后记:

第八课《变写生画为装饰画》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装饰画面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象的变化方法,在写生中表现出景物的装饰化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对比理解现实事物与装饰画的区别,了解装饰画对现实形态进行艺术加工、变化的方法;通过欣赏和感受,体会装饰画色彩、构图、形态的美,创造出有趣的装饰画;在展示和评价中体验装饰画浓郁的装饰风格,感受装饰画艺术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周围生活环境中发现景物的美感,以个性化手法美化生活、创造生活。
教学重难点:
写生画对象的装饰化表现。
装饰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
感知与欣赏:
观察探索活动:看一看不同的装饰画,比一比不同点、美感点,想一想装饰画的最大特点?
1、什么是装饰画?
2、为什么要将写生画变成装饰画?
3、装饰画给你什么感觉?
二、比较与观察:
创造表现活动:景物的基本问题,可通过讲解、讨论的方式去认识,让学生多表述景物的美感发现与提炼,并组织讨论如何将写生画的形式变成充满浪漫色彩的装饰画。
欣赏米尔顿、艾弗里的《有圆礼帽的静物》
竞赛一:看谁能找出装饰画里的物品和真实物品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并举例说明。
竞赛二:看谁能找出装饰画里的物品和真实物品在色彩上的不同之处,并举例说明。
2、欣赏毕加索的《找开的窗子》,哪里与现实生活中的不一样?你看到了什么?
三、欣赏与感受:
欣赏课本作品,你最喜欢哪幅装饰画?为什么?
四、创作与表现:
1、练一练:比比看,谁能最快将教师出示在黑板上的一些写生物象变成装饰画。
2、说一说:将自己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或自然物象的图片资料拿出来,用来作为原形参照,和同学们互相说说打算如何变成装饰画。
3、提出作业要求:A:基本要求:选一幅写生画,变为一幅装饰画。
B:较高要求:画一幅写生画,再变为装饰画。
C:个性探究:掌握物象基本特征,突出简洁、明快、浪漫的美感效果。
五、展示与评价:
?? 举办“装饰画画廊”,以挂画或者摆设的形式装点环境,以自评或互评的方式,相互欣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于同学们来说稍微有些难度,把一幅真实的写生画要变为装饰画,作为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是一种考验。通过学习效果来看,还要加强复杂——简化的练习。

第九课《变照片为黑白的画》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黑白画独特的美感,学习以点线面、黑白灰和夸张造型的处理方法表现黑白画。
2、过程与方法:A: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照片与黑白画的区别,掌握黑白画的艺术加工方法。
B:在创造、表现中体会黑白装饰画的构成美。
C:在评价、展示中感受黑白装饰画浓郁的装饰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A:积极参与照片资料的收集与交流。
B:热情追求生活美、艺术美,积极参与黑白画的徒手练习与评价。
教学重难点:
学习黑白画的欣赏和表现方法。
形象的夸张,黑白灰的节奏变化。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看一看:欣赏黑白画,讲出看黑白画的感受,“你喜欢哪件黑白画作品?为什么?”
2、说一说:教师出示收集的黑白画,让学生谈谈对画的初步印象,从色彩、造型、内容等方面漫谈初步感受。
3、议一议: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对象,比较黑白画在哪些地方与照片中的景物不同?有什么不同的美感?黑白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学习小结:不同的美感特征:黑白画鲜明、概括、简洁、单纯的黑白相间给人一种装饰性的节奏美感;照片作品形象具体,层次细腻,色调丰富,能生动地再现表现对象的原有面貌,给人以真实的美感受。
二、比较与观察: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黑白画?为什么?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2、说一说:画中的黑白灰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三、创作与表现:
1、谈一谈:如何将照片变成黑白画?怎样确定和使用黑色、白色?怎样运用点、线、面来表现对象的细节?怎样对形象进行夸张?
2、赛一赛:比比看,谁能最快将教师出示在黑板上的照片变成黑白画。
3、议一议:你能根据照片画出一幅美观有趣的黑白画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的照片拿出来展示交流,和同学们互相说说打算如何将照片变成黑白画。
4、画一画:A: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
B: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夸张与变形,突出物象的主要特点。
四、展示与评价:
1、展一展:举办“黑白画拍卖会”,将自己的作品以拍卖标价的形式展示。
2、评一评:自评与互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