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三课阿房宫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三课阿房宫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3 10:2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课 阿房宫赋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赋的特点。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的目的
名词的活用
技能
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
目标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知作者]
杜牧(803—约852),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文宗太和三年(829)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他以济世之才自负,为人则直,不肯逢迎权贵,力主削平藩镇,统一全国,加强国防,收复失地。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他主张“凡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也就是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并用生动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思想内容。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知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十六岁即位,好游猎,务声色,昏聩失德,荒淫无度,大兴土木,不理朝政,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
[知常识]
1.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2.阿房宫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水以南营造新宫。工程开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长期调动的民夫有七十万,直到秦朝灭亡,尚未正式完工,因此宫名没有确定,据说因为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当时人们便称它为“阿房宫”。阿房宫的规模非常巨大,仅它的前殿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上说: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渭河上架有大桥,向北直达咸阳。据说公元前206年,项羽统兵进入函谷关,焚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于是被焚毁。现在的西安市三桥镇南有其遗址。
一、古今异义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钩心斗角
古义: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攒聚,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戎相见,一般用来指宫室建筑精巧
今义:互相猜疑争斗,不团结
3.而气候不齐
古义:雨雪阴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4.燕赵之收藏
古义:收藏的东西
今义:收集保藏有价值的东西
5.韩魏之经营
古义:苦心积累的金玉珍宝
今义:专指经营办理经济事业
6.齐楚之精英
古义: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珍宝
今义:常比喻各行各业宝贵的人才
7.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使人怜悯
二、一词多义
1.使
①使负栋之柱动词,让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连词,假使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动词,派遣
④宫使驱将惜不得名词,差役
2.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把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副词,全,都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名词,一体
3.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动词,喜欢
4.怜
①可怜焦土动词,叹惜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动词,疼爱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 动词,同情
5.之
①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结构助词,的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到……去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代词,指秦亡的事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语气助词,无实义,不译
③或师焉,或否焉语气助词,无实义,不译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7.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并列
②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转折
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连接两个动词,可不译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递进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
②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出现虹
③朝歌夜弦歌:唱歌 弦:弹琴
④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2)名词作状语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向北 西:向西
②朝歌夜弦朝:在早上
夜:在夜里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鼎铛玉石铛:把……看作铁锅
石:把……看作石头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
名词的活用
所谓“名词的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名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
b.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法:按法律规定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朝:在早上 暮:在傍晚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日:每天
③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
岁:每年
(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上:向上 下: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
例:①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屯兵、驻扎
②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王:称王
(2)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名:命名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雨:下雨
(4)名词用“而(以)”“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5)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下:攻下 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①生死而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让……称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①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把……当作宾客)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鉴:以……为鉴)
温馨提示: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2.动词作名词
①燕赵之收藏收藏:收藏的东西
②韩魏之经营经营:搜集的东西
3.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4.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歌台暖响暖:使……充满暖意
②舞殿冷袖冷:使……变冷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尽:使……尽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举”,含有“被攻占”的意思)
3.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南亩之农夫)多”)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统治者提出了警告,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文人那种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属于描写阿房宫外部“宏伟规模”的一组是( )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④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①②都属于描写阿房宫的外部规模,③④属于描写阿房宫内部构造。
2.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B.这一部分是从总体概括和细部描写两个角度来写阿房宫的建筑的。总体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细部描写又从建筑之外观和建筑内部两部分着笔,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
D.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解析:选B 应为“总体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细部描写又从建筑之外观和建筑内部两部分着笔,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
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该段在描写被灭亡了的六国的宫廷人员的生活时,只用了“朝歌夜弦”一句,而其惨状尽出,试分析。
答:




提示:该句四个名词,都是活用,其中“朝”“夜”作状语,极言一天到晚,在时间上无休止;“歌”“弦”活用作动词,唱歌演奏,极言在日常生活上,供人玩乐,无休无止,生活悲惨。该句言简意丰,表现力强。
4.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嫔媵嫱……为秦宫人”句紧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B.“明星荧荧……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她们快乐而奢侈的生活,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C.“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际遇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D.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交代来源:六国剽掠;言其之多:倚叠如山。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解析:选B “既表现了她们快乐而奢侈的生活”错,应为“既表现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因为“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三、阅读课文3~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5.下列句子中,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
A.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选D 作者告诫唐统治者及以后的统治者不要步上秦国的后尘,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A项,对比人心事理;B项,表现作者的不安与忧愤;C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
6.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铺事对比中引申出来的。指出秦爱纷奢,极力搜刮百姓,而且还不让民众言语,导致国家灭亡,阿房宫被烧。
B.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斥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C.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写阿房宫被焚时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又流露出了对秦朝的怜悯之情。
D.作者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至迅速灭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让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
解析:选C “这里作者又流露出了对秦朝的怜悯之情”错,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文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体现的是作者的不安与忧愤。

1.想象、比喻、夸张的使用
杜牧根据有关材料“再造”了阿房宫,通篇是驰骋瑰丽的想象。比喻、夸张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句描写规模。第一段骈散结合得非常好。
3.描写、议论与铺排结合
文章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写法。如第3段对秦人奢侈的议论,作者一口气用了六个排比句。



素材主题
廉 政

[课内·提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翻看历史,几乎所有覆灭的王朝、政权的警示牌上都写着“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历史是面镜子,前人的教训警醒着后人。当今中国,党和政府懂得以史为鉴,清楚地认识到了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的危害性。
只有勤政廉政,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才能安定和谐;安定和谐,才能长久发展。诵读《阿房宫赋》,历史的回声从阿房宫的熊熊大火中传来,告诉今人,也告诉后人:戒之慎勿忘。
[课外·延伸]
1.习近平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因为工作,不得不牺牲许多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安排出访,也不刻意避开传统节日。2001年10月15是习仲勋88周岁生日。当时作为一省之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难以亲自为父亲祝寿,只能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整封信亲切朴实、言简意赅,却饱含家国深情、意蕴深邃。习近平在信中写到,“爸爸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2.名言警句
(1)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2)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
(3)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飞
(4)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5)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6)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傅玄
[运用·点拨]
“骄奢淫逸”“荒淫误国”是沉痛的历史教训,《阿房宫赋》一次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们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真理。习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他也正在身体力行,勤政亲民,这正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美丽
B.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掠夺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坚固
D.戍卒叫,函谷举 举:攻占
解析:选C 固:顽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 都为介词,比。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末语气词。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名词,……的人;用在句首的发语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
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吾得兄事之
解析:选C “歌”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状语。
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然今卒困于此
解析:选C 状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被动句。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分)
译文:(秦始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砂石,随意丢弃,秦人看到这种情况,也不感到可惜。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分)
译文:秦朝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只好让后人为他们哀叹;后人为他们哀叹却又不借鉴他们灭亡的教训,也就使(更)后代的人又为这些后人而哀叹了。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解析:选B 容:表象。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解析:选C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段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D项。“责”是“要求,索要”的意思,“信”是“相信”的意思,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所以不会同在一个分句里,从而排除A项。“去”是“离开”的意思,“不顾”是“不回头看”的意思,“自是”是“从此”的意思,所以“不顾”与“自是”之间应该断开,从而排除B项。故C项正确。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考中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解析:选A 原文中“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限制范围;“学者不愿行医”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体现,原文中“学者日以怠”的意思是“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5分)
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5分)
译文:(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参考译文:
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更严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来祭祀不该祭拜的鬼,求取好处,遭受严重的刑罚却不怨恨,因而巫术的祸害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解决了。从医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来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哎呀,难道是先王的法度不开明吗?为什么巫术的祸患到了这个地步!人们能够得以终养天年,不也是幸运的吗!
我的家乡有位徐若虚先生,他家是郡中的大姓人家。他十五岁考中进士,就拒绝做官回乡行医。(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历经几十年,他的医术大有所成,著成《易简归一》几十卷。分辨疑难补充遗漏,广博简约明晰详审,贯通精深融会聪敏,都说他是古人重生。他治疗凭借的是脉象,不依靠症状,无论富人还是穷人,不索求回报,相信医术就去治疗,没有不奏效的,如果不能治疗,一定先让求医的人家知道,只要一用到巫术,就离去不回头。从这以后,我们乡里的巫师,渐渐地不能独享治病的功劳了。我走了几千里路也没发现比得上他的,偶尔遇到的,又只研究一门学问,擅长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同时擅长的。(我)来到旴江,得以认识汤伯高,(他)明晓知识、沉静高深,不夸耀、不骄傲,跟徐先生很相似。我正担心巫术的祸患,从医的风尚不能显明,袖手旁观百姓的性命受摧折却不能救助,而且爱惜汤伯高的学识与徐先生相似,而且试验医术都起效,所以一起写出巫师、医生的行为带来的祸害和好处以及徐先生的根本始末来赠送给您。唉,假使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一样,相信医术的人都像我们乡里的人们一样,巫师还能长久取胜吗?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听说庐山有个姓郭,号南寄的人,也有名望。
三、语言运用(8分)
10.仿照例句,用浅易的白话文进行点评。(不要求句式一致)(4分)
例句:不敢言而敢怒
点评:秦皇的暴虐,天下的愤恨,一语道尽。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点评: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点评:
答案:(1)示例:用夸张的手法写尽秦的贪婪、挥霍,豪奢极侈。
(2)示例:肯定与否定相互补充,论证有力严谨,一语道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11.下面的文字是“首届微型小说大赛”评出的最具人气的作品,请对这篇作品作简要评析。(不超过60字)(4分)
我因车祸而失明,所以我从不知女友长什么样。那年,她得了胃癌,临终前她将眼角膜移植给了我。我恢复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给我的一封信,信里有一张空白照片,照片上写有一句话:“别再想我长什么样,下一个你爱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样。”
答:
答案:在凝练深沉中用曲折跌宕的情节、简洁朴实的文字揭示爱情的淳朴、真挚和永恒,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同课章节目录